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战略管理 >> 竞 争 力 >> 正文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企业竞争环境和竞争战略的新变化         ★★★ 【字体: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企业竞争环境和竞争战略的新变化

作者:李寿生     人气:1063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作出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决策,是新世纪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的一个纲领性文件。
特别是“决定”指出:“增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鼓励国内企业充分利用扩大开放的有利时机,增强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继续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这一切充分说明,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以构建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以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经济为着力点,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为发展方向,是新形势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企业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工业企业不仅在总
量上有了飞速发展,而且在所有制结构和增长质量上也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1、 工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1978年,我国共有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31.8万个,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只有3347.6
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只有1607亿元。到200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28万个,企业固定资产原值达到78646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5395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10%以上,利润总额达到4393亿元。200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7.88万个,工业增加值提高到了21482亿元,实现利润提高到5620亿元。
一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在世界的位次上升。钢产量居世界位次由1978年第五位上升到目前第一位,发电量由第七位上升到第二位,化肥由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目前,一大批轻工业产品如彩电、洗衣机、电冰箱、棉纱棉布、服装、皮鞋等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位。工业制成品占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49.7%上升到2002年的91.3%。

2、 企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进展。

所有制结构呈现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工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1978年,我国只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占77.6%,集体企业占22.4%。改革开放为多种经济成份的共同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到2002年,股份制(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企业的比重已达到36.8%;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达到25.7%;集体企业占8.8%。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已经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3、 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生产的自动化和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特别是1999年以来国债技改项目的实施,使技术改造投资有了较快增长。1999-2002年,国家共安排九批国债技改项目共2222项,总投资4633亿元,其中国债资金355.4亿元。国务院确定的冶金、纺织、石化、有色金属、机械、信息产业、轻工、煤炭等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标志性目标的基本实现,使我国工业生产现代化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

4、 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

随着我国工业企业规模的扩大,生产经营集中度的不断提高,中石油、中石化、宝钢、一汽、二汽和上汽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相继在海外上市融资,极大地提升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1996年我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数量仅有3家,2002年进入世界500强的数量达到12家,其中内地企业11家,台湾省企业1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449亿美元的营业额居中国上榜企业的第一名,在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为第69位,比上年的第81位上升了12位。从内地11家上榜企业来看,有7家比上年上升,其中升幅最大的是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比上年提升63位。中国银行、中国电信和中国农业银行等3家企业位次比上年有所下降。
二、我国企业竞争环境的新变化
对中国企业而言,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一个全新发展环境的到来。有人讲,“中国加入WTO实质上就标志着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所谓国际化就是全世界的企业都要遵循一些基本的规律和规则。企业能否清醒地认识到入世后竞争环境的变化,是企业在新形势下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入世后,我国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国内外市场逐步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市场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开放,而在一些特定产业、特定市场区域和总体关税等方面还只是局部的、有选择的、保护性的开放。现在,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必须从享受和履行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出发,尽快有序的开放国内市场。按照中国与美国达成的有关中国入世协议内容,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主要包括:

第一,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税率。我国虽然争取到了发展中国家的成员资格,但也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将关税整体水平降到9.4%,其中美国优先产品为7.1%。在汽车方面,整车和关键零部件关税由入世前的80%减让到2006年前的25%;零部件关税减至2006年前的10%。

第二,逐步取消非关税壁垒措施。例如,逐步取消对国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配额限制,汽车配额将在2005年前逐步取消,汽车配额的基本水平为60亿美元,以后每年增长15%,直到取消为止。

第三,开放金融、电信、商业零售、影音产品、旅游及专业服务等过去重点保护的国内市场。如中国承诺在5年内使美国银行获得充分的市场准入;扩大外国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取消外资对电信服务投资的禁令,外商在电信合资公司中的投资份额最高可以达到50%;3年内逐步取消大部分国外产品的分销限制,为外资提供服务权和分销权。所有这些,意味着中国将不再有受到政府特定保护的产业,所有中国企业都将面临在境内按照同一规则与外资企业展开平等的市场竞争。

第四,与产业限制的开放相一致,我国地域上的限制也将逐步取消。如国外银行在中国开展的业务、外国财产和人寿保险公司在未来的营业牌照等方面限制将在5年内取消;电信方面也将逐步取消所有的传呼和增值服务、移动电话及固定电话的限制。中国市场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

(二)市场竞争规则的统一。

加入世贸组织前,我国不同经济成份之间的竞争规则存在很大的差别。入世后国民待遇原则、统一市场竞争规则将为各种类型企业竞争创造公平的环境。

第一,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差别待遇将取消。随着政企分开的进一步落实,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原有的“特权”也将根据世贸组织的原则被取消,国有企业的债务、冗员和办社会三大负担也将逐步解除。这样,国有企业将与其也经济成份在同样的规则下,展开公平的市场竞争。

第二,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差别待遇将取消。根据世贸组织的无歧视原则特别是国民待遇原则的普遍实施,外资企业在我国原来享有的导致内资企业羡慕的“超国民待遇”(如外资企业适用于30%、15%、24%三种税率的企业所得税,内资企业则适用于33%、18%、27%三种税率的企业所得税等),以及令外商不平的“低国民待遇”(如外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按一定比例返销国际市场、合资企业中规定的限期国产化比例、外汇结算方面的行政管制等),都将为统一的国民待遇所取代(尽管有些“超国民待遇”在短期内还将保留一段时间)。

第三,不同地区企业的差别待遇将被取消。不同地区企业的差别待遇(如地区优先发展战略,赋予沿海地区特别是经济特区企业,在税收、外汇使用、进出口、上市融资等方面的各种优惠政策),也将随着中国市场在地域上的全方位开放,失去存在的基础和条件,国内市场的地区分割现象,也将随着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深入逐步消除。

总之,市场规则的统一过程,就是国内原有竞争规则与国际通行规则并轨过程,也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走向完善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三)  跨国公司战略重点向中国转移。

目前,全国共有跨国公司6.3万家,年销售额超过14万亿美元。从一定意义上讲,跨国公司把握着世界技术、资本、管理、人才和市场的发展方向,这旨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核心力量。据统计,跨国公司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额的60%,技术贸易约占世界的60~70%。技术专利占世界的80%,对外直接投资占世界的70~80%。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