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人力资源 >> H R 资料 >> 正文
曹鹏博士:传媒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期待更新           ★★★ 【字体:
曹鹏博士:传媒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期待更新

作者:佚名     人气:169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市场经济的规范与原则,虽然见多识广的新闻从业人员耳熟能详,甚至在采编中不知宣传了多少年、报道了多少遍,但是,世上就有这种灯下黑的怪事,面向公众传播与促进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并卓有成效、功不可没的传媒业,自己却几乎一直没有真正认识并接受市场经济观念。直到近来,在政策的强力推动下,传媒业才重新正视起在其他行业领域二十年前或十年前早已解决了的一系列观念上的课题。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骤然升温,成为当前传媒业最大的热点之一。

  新闻队伍管理难度大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恐怕所有行业中,最复杂、最不好管理的就是新闻队伍了。这是因为新闻行业涵盖的工种非常多,而且跨度极大,用西方的说法是既有教堂(文化工作、知识工作)又有帐房(理财),既有文化机构的色彩(想想那些大牌记者或报告文学作家,特立独行可不比作家诗人逊色),还有艺术机构的因素(摄影师、美编与主持人、编导哪个不自诩为艺术家?),更不乏学者与专家(新闻出版系统的学术成就向来紧追大学与研究院所)为人师表更是司空见惯(如今在高校兼职的不要太多哦),还有着高度企业化的广告人,以及劳动密集型的发行部门,加上技术设备现代化的照排印刷,以及规模可观的物流运输。最后,网络高科技也没落下,除了网站以外,网络开发与维护运行,也是各家新闻单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妨想想看,还有哪种行业会如此包罗万象?

  在新闻行业,人才是多种类型的,其作风与特点往往五花八门,甚至彼此冲突矛盾,重视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就得有比其他行业更包容的胸怀。

  新闻单位的人力资源难管,难就难在这种特殊性上,你说它是文化机构吧,又不能没有商业头脑、企业制度,你说它是企业机构吧,可是又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单位,如果只惯于某一种行业文化,就会犯削足适覆、方枘圆凿的毛病,总是不对头。

  新闻工作者社会关系广泛,神通广大,见多识广,什么不明白、什么不知道?专业作家、诗人、画家、演员、歌手、运动员固然都比较散漫难管,但是毕竟有着高度的专业性与局限性,而新闻队伍兼有文人艺术家的特点,同时不乏政客的世事洞明与商人的人情练达,甚至会有江湖侠气,黑白红道都通。

  对于传媒业来说,还必须具备跨文化管理的意识,尤其是在越来越多的传媒加大对外合作力度,合资与外国独资传媒机构日益增多,外籍或海外传媒工作者也开始把中国当成就业市场的今天(香港资深报刊人吕书练就在大陆工作了一年多,同事主要有韩国、美国、香港地区、中国大陆四方面人士),不少涉外的传媒机构都用英语或法语当工作语言了,过去那一套管人的法子就行不通了。


  因此,研究传媒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首先认清传媒人力资源的复杂性与特殊性。事实上,成功的传媒机构,都是因材施用的,在什么山唱什么歌,对什么人说什么话,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智者,就不能指手画脚、粗声恶气;对IT网络白领,也别费力劳神讲官话。多种价值观并存、多种工作风格并存,这就是传媒业的现实。

  有风险的“年轻化”

  由于受IT等其他行业用人标准的影响,近几年传媒业在招聘人员时几乎毫无例外

都划了一条年轻化的线,最常见的是35岁以下。这种做法事出有因,一是因为补充新人或者是新单位招兵买马,很自然希望来的都年轻能干、有活力。二是因为年轻人处在寻找机会的时期,特别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与研究生,本身就在求职阶段。三是因为年轻人易调训、好用,没有世故与城府、可塑性强。最后一个理由,是由于中国的教育历经运动,从上世纪80年代才有受过完备高等教育的人才毕业,他们现在大都是40岁以下。而在45岁到60岁这个年龄段,有本科学历者并不多。

  但是,不能因为现在年纪偏大的编辑记者学历普遍不高,就得出新闻工作适合年轻人当主角的结论。

  传媒的人力资源过于偏重年轻化,其实是与新闻传播工作的职业特点有冲突的,这也是我反复强调的一个专业常识:新闻工作者最高级的评价词汇就是资深,这是中外皆然的。而年轻基本就是资深的反义词。这是因为新闻工作面对的是大干世界,是高度经验化的专业,仅仅在业务能力与素质水平上,就需要时间的历练。网络是青年人当CEO的天下,而新闻报刊则有史以来从没有过“神童老总”。

  在电视屏幕上可以看到,新闻发布会凡是外国新闻记者往往都是中年以上的,很多甚至是老年人。在北京的新闻发布会如此,在世界其他地方的新闻发布会也是如此。最近业内一大热点是七十多岁的美国国嘴丹.拉瑟告别他主持了24年的CBS新闻节目,然而他并没有退休,仍然是哪S在编的一线大腕。事实上,美国最成功的新闻工作者有不少早已过了中国的退休年限而仍然超期服役。这当然不是因为美国缺少年轻的新闻工作者,仅仅是因为年轻人干得不比老资格们好而已。美国传媒都是企业,把利润看得重于一切,而资深新闻人之所以高龄拿高薪还极有市场,显然是这些老家伙们业绩与贡献更大。

  即使不从经济效益出发,年轻化也有风险。近几年出重大政治错误导致停刊的,问题几乎都是出在年轻编辑记者身上。相信受到连累的并不年轻的老总们,对此可谓悔之晚矣。

  记者证与资格准入

  互联网已经使人人都可以成为出版家,手机、摄像机、录音笔等设备的普及在技术上也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在新闻信息的采集发布变成每个人都可以做的情况下,新闻记者的资格认可与记者证的发放,就势必要与时俱进。记者证的最重要的用途之—,是在政府新闻采访活动中。如今天天出现在电视国际新闻上的纽约市长布隆/白格,原是美国传媒大亨,他的布隆伯格通讯社就曾在成立之后很久都拿不到在华盛顿白宫与日本的新闻记者证,尽管当时他已经和路透社、道琼斯鼎足为三。

  前—阶段全国有15万从业人员更换了新版记者证,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之所以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更换记者证,当然是为了整顿队伍,提高资格准人。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的政策明确规定,非编制人员也可以领记者证,这是正视现实的举措。但是同时规定必须工作一年以上,而一线从事采访的新闻记者流动性之大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上也正是刚人行的新记者才最需要记者证,资深的老记者几乎用不着出示什么证件。

  相对于其他需要资格准人的专业,比如医生、律师、司机、飞行员等等来说,新闻采编是最不具难度的,甚至基本上没什么专业门槛。因此,对于新闻记者队伍建设来说,重要的不是把一张带照片盖公章的印刷卡片当成奇货可居,而应加强职业道德管理,加强对违规行为的处罚。事实上,如今的

刊界相当可观的稿件出自特约撰稿人或自由撰稿人,这些人没有记者证,根本不影响采写受欢迎的稿件。

  在记者证的发放上,有必要借鉴西方高校的所谓宽进严出,任何人只要具备一定的新闻采编技能与素质,都可考取记者证。在一个变革的时代,记者证应当只是一个资格,随着新传媒的出现与成长、新的采编工作者的人行而予以认可。

  新闻出版总署的记者证刚发完,业内又在传广电记者证的消息。这多少有些重复建设、政出多门的味道。中国的传媒业分成了几大部分,事实上至今政府层面尚无一个全面负责的主管部门,因为新闻出版总署是以平面传媒为主要业务范围的,而广播又与影视归广电总局管,网络则由国务院新闻办另起炉灶。

  职业道德不能虚化7

  新闻工作是一个有特权的行业,这不仅体现在记者证所提供的交通等便利上,更因为新闻传播是公益事业,影响大、资源多。对于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来说,道德与精神方面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这也是中外皆然。品德低下、境界不高的人如果混进传媒,就不光是给消费者造成物质损失的问题了。因此,职业道德规范与约束,对于新闻单位来说是无比重要的。尽管这些年来,有关方面也非常强调职业道德,而且出台了一系列规定,不过,多少都有些虚,因此,没有被业内真正实施,大都只是作为口头说教。把新闻职业道德形式化,用空话套话包装成清规戒律,从效果上当然就要打折扣。

  著名学者卓南生教授讲过,日本新闻学泰斗曾提出过新闻专业教学有三门最基本的核心课程,那就是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理论与新闻伦理学。就我所知,国内的新闻院校,在史与论方面都还是重视的,而且也有方汉奇、宁树藩、甘惜分、刘建明、童兵等名教授,然而从来没有把新闻伦理学也即新闻职业道德当成核心课程。

  纵观世界各国的新闻职业道德文本,概括起来,核心是:诚实、可信、负责、有公益心、有廉耻感,同时,对新闻职业道德的任何违犯,都会受到同业的谴责与排斥。因此,在西方,一个从业人员只要出过一次新闻职业道德上的原则性错误,就会从此出局。在这个意义上,新闻职业道德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范畴,有着法律的力量。比如,美国所有被揭露出来的假新闻,其作者都永远离开了新闻业,而中国的假新闻炮制者,虽然也声名狼藉,可是没有谁会因此而离开新闻单位,《新闻记者》连年都评年度十大假新闻,但至今恐怕也找不出因为“客里空”受到职业道德规范制裁而改行的例子吧。

  诚实与可信是新闻的生命线,也是新闻职业道德的最重要的核心内容。在假新闻问题上没有力度,显然是—大缺憾,事实上也严重地危害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职业道德规范可以有全行业通行的,也可以有具体一个单位实施的。在市场化的传媒,职业道德的制定与管理反而更细致、更接近国际同业的作法。

  讲到职业道德,最容易联想到的是有偿新闻,在很多新闻单位甚至把新闻职业道德与有偿新闻划上了等号,殊不知在其他国家新闻界,不得搞有偿新闻只是最低层次的禁条,是职业道德的最基本层次。

  事实上,真正的有偿新闻都是有版面权的管理层搞的,而且有的是以部门甚至单位名义搞的,前一段时间查处和三令五申禁止的形象广告就是典型的有偿新闻。有偿新闻不仅是公开报道出来的稿件,还有一些是以

参的形式出现,另外还有所谓“有偿不闻”——据说为撤下某稿而愿意出钱的价码,永远都比为发表某稿而愿意出钱的价码高。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