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语文版教案 >> 语文版七下 >> 教案正文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教案设计3
        ★★★
【字体: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教案设计3
作者:黄頃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7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教学设计

泸州新民小学     黄頃

教学目标:

1.  在朗读中品味朴素、清新、优美、明快的艺术美。

   2.理解诗人对新生活的歌赞与热爱。

   3.培养学生奔放快乐、积极向上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

    反复朗读并背诵,理解诗意及抒发的感情。

    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迁移。

教法、学法设计:

    对一首优美、明快的诗,不必多讲,背景资料的过多介绍也会限制学生的审美想象,阻碍审美意象的形成。所以干脆先不提供背景资料,而是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味诗意;抓住关键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文学跨越亘古的永恒魅力,或者说在老诗上品味出时代感。然后再让学生获得相关材料进行自主探究,但并不要求做琐碎的一一对应的求证,使学生认识到诗歌是时代风云和个人命运的“化合物”即可。最后希望通过片断练习同构学生心理,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媒体设计:

    音、视频剪辑

    自制幻灯片电脑软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剪辑(蒙太奇方式):旭日东升;青山碧水间的欢声笑语;运动场上的拚争与呐喊;春芽萌发;鲜花盛开;教室里的书声朗朗;考场上的专注疾书;少男少女们雀跃而起并定格。

    画外音:人们经常说青少年是“花季少年”“花季少女”,青少年阶段是“花样年华”,毛主席也说青少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都觉得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它意味着希望,象征着未来,代表着正在生长的蓬勃的力量,它的确值得我们为之歌唱。

二、        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范读

三、        学生朗读,互纠正音。

四、        诵读,讨论,感悟诗歌的艺术形象美。

    1.诗的第一节在说了"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后,连用四个排比句,歌唱了五种事物,它们具有怎样的共同点?(积极向上,给人以希望,给人以鼓舞的力量)

    2. 诗人希望歌声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停留是什么意思?(引起年轻人的强烈共鸣)

    3. 读第三节,诗人希望用什么引起年轻人的共鸣?(快乐或者好的思想)它像什么?(微风、阳光)“草一样颤抖”是什么意思?(蕴含歌声中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像“微风、阳光”一样让人感动)

    4.  第四节采用了什么手法?(对比,赞颂、歌唱新事物新快乐新思想的力量)

    5.  朗读指导与训练(节奏、重音和语调)

五、        质疑,探讨,交流。

     你还想了解哪些这首诗的有关问题?提出来,大家帮你解决。(学生一般会对作者及写作背景产生疑问,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和说明后,用幻灯片显示。)

    1.  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重庆万州人。代表诗集有《汉园集》(与人合集出版)、《预言》,散文集《画梦录》。

    2.  写作背景:1938年,何其芳告别国统区黑暗、压抑、窒息的旧生活,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那里,一种与国民党统治区迥异的生活展现在眼前。诗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全新的火热的生活中,他观察着,感受着,激动着。诗人的生活变了,性格变了,世界观变了,诗风也变了,他不再写那种缠绵忧伤的爱情诗了,流泻于诗人笔端的是一种奔放快乐积极向上的诗句。这首诗就是诗人奔放快乐积极向上诗风的代表作。

    了解了以上知识,你是否对诗歌有了一些新的理解?

    学生理解示例:第一节暗含的政治意义。

              歌声中“快乐或者好的思想”的来源。

              诗人发生重大变化的根本原因。

    教师小结: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现实生活,但它一诞生,就获得了跨越古今的永恒魅力。

六、        作文片断练习。

何其芳“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你作为少男少女们中的一员,读了这首诗,肯定有不少感触。选择提炼后,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同诗人交流交流。(激励谈话时用民乐《金蛇狂舞》做背景音乐,约两三分钟,然后让学生在安静中进行写作。完成后班上交流并给以充分鼓励)

七、背诵全诗。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