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综合性学习 >> 教案正文
领略月亮文化
        ★★★
【字体:
领略月亮文化
作者:雪豆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1-17

         

——探索月球奥秘专题活动课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的

1了解有关月球的人文现象,感受月亮文化的魅力,激发文学艺术想象力、创造力

2、学习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取资料的方法。

3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各科知识的综合能力。

4、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知识竞赛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教师明确四组内容:聊神话传说、话月亮习俗、诵古代诗词、吟歌谜对联。

①“聊神话传说”小组:搜集有关月亮的民间故事、传说,能做到口头讲述。并说说故事中是如何体现古代人民的日月崇拜或如何以故事的方式解释自然现象,反映良好愿望的。

②“话月亮习俗”小组:搜集中秋节风俗的资料,向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了解本地的中秋风俗。

③“诵古代诗词”小组:搜集有关月亮的古代诗词,并记诵带“月”字的经典诗句;背诵自已喜欢的3首。

④“吟歌谜对联”小组:搜集关于月亮的歌曲、灯谜、对联的资料,供同学们猜,欣赏佳对并创作佳对。

2、学生根据自己兴趣或能力自由报名其中一组,并自主推选一名负责人兼主持人。

3、学生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取资料,并通过合作讨论,对搜集的材料进行筛选、整理,时间为两周。

4、同学对找来的文字、图片、音乐等进行处理,并由四组负责人合作制作成一个多媒体课件。

5、教师提供有关网址:如月亮网站:http://www.moon.com.cn

三、展示成果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到多媒体教室按所分小组入座)

教师语:月亮是地球的忠实伴侣,是我们人类的亲密朋友。从孩提时代,我们就听着嫦娥奔月的故事,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今天,当我们在一片清辉中举头仰望那一轮皓月,我们都会涌起无限遐想,想了解诗情画意的月亮文化,想遨游太空拜访月中仙子……那么,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那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吧!

为此,我分了四个小组,各小组同学以极大的热情、认真的态度,有效地完成了任务。现在,请各组把活动的结果展示出来,让我们共享学习的成果,共享学习的乐趣。

(二)各组展现活动内容

     (按课前各组长确定的秩序依次上场)

第一组:聊神话传说

    第一组主持人语:皎洁的月亮曾引起多少孩子的幻想,那嫦娥姑娘更是孩提时夏夜下萦绕在耳边的神奇传说,下面请大家一起聊聊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吧。

1多媒体出示《嫦娥奔月》图,请小组一成员说说“嫦娥奔月”这个美丽的传说。

2、四人一组讨论:为什么这个故事能流传至今、久盛不衰呢?

赞美娥、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表达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的不懈探索……)

3、请其他同学聊聊其它的神话传说。如:吴刚伐桂、天狗吃月亮等。

第二组:话月亮习俗

第二组主持人语:是呀,正因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才会有这许许多多神话传说的诞生。今天,我们“话月亮习俗”小组专门搜集了一些资料,也来说说人们对月亮的美好感情。

1、小组成员讲解中秋节的来历。

2小组成员讲解月饼来源。

3、请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月亮的习俗。

第三组:诵古代诗词

第三组主持人语:千百年来,面对美丽的“夜光”,能不引起迁客骚人的真挚情感吗?

1、诗词接龙游戏:背诵关于带“月”的诗词。(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比赛,哪组说得多为胜。)

2、齐读《水调歌头》,并赏析诗文:谈谈读了这首诗后的感受。

第四组:吟歌谜对联

第四组主持人语:刚才大家都吟诗作乐,下面让我们来“吟歌谜对联”。

1、让学生猜灯谜。

“明天日全食”,打一字。(“月”)

“中秋菊盛开”,打一成语。(“花好月圆”)

“僧敲月下门”,打外国地名。(“关岛”)

“二月平”,打一字。(“朋”)

“月与星相依,日和月共存”,打一字(“腥”)

“一对明月毫不残,落在山下左右站”,打一字(“崩”)

2、先欣赏佳对,然后请同学明确对对联要求,并完成一对对联(忆往昔沧桑岁月为上联,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重庆巫峡瑶上有一副妙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此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工整自然,珠联璧合。

上海豫园得月楼联:“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联中阐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通过对联的欣赏示人以哲理。

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

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作的对联。相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宇长老出对子难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对出了下联。历史上称为“生题死对”。

与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一群书生,在中秋节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个秀才出上句,让大家对下联。结果无人对上。到了除夕夜,这群书生又相聚饮酒守岁,还是那位秀才对出了下联。中秋夜出句,除夕夜成对,被称作“中秋出句年尾对”。)

3、对歌比赛:唱一句有关月亮的歌词。

4、全班听《月光曲》,并谈谈听后的感受。

5、听《弯弯的月亮》,并欣赏歌词,体会歌词所反映的情感。

   主持人:让我们齐唱《弯弯的月亮》来结束本课。

(三)布置作业

1、进一步搜集有关月亮的文化知识,并背诵。

2、选一首有关月亮的诗词,进行扩写;或者把听了《月光曲》后所联想到的内容描绘出来,字数为500字左右。

 

附有关资料:

     

嫦娥奔月

空格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

空格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空格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 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空格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 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空格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空格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空格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空格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空格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空格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空格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空格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空格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嫦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娥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 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吴刚伐桂 

    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里砍月桂,但月亮中的月桂随砍随合,砍伐不尽,因而后世的人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无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中秋节的来历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中国的一个古老节日。这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

中秋之所以称为中秋节,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秋季的正中。中秋节和农历新年一样,是一个家人大团圆的日子。中秋之夜,月亮最圆、最亮,月色也最皎美。家家户户把瓜果、月饼等食物,摆在院中的桌子上,一家人一面赏月一面吃月饼,正是“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是多么美好的图景。

说起中秋的来源,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

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月饼起源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关于带“月”的诗词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晋)《归园田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间。李白《古朗月行》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从军行》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月夜》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唐)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白居易《长恨歌》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唐)《商山早行》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陆游《关山月》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