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备课资料 >> 七下备课卡片 >> 教案正文
[图文]《口技》学习要点
        ★★★
【字体:
《口技》学习要点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14

《口技》

  我国古代有许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关于作者: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关于口技: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学习课文,按注释读一遍课文,把字音读正确,理解生字生词的意思,了解故事情节,按层次理解课文内容,口述或笔译全文。
  思考:
  1、“京城有善口技者”,从课文的哪些描写可以看出表演者“善”口技?
  口技表演者的道具;表演的内容;听众的反应。
  2、文章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3、本文记叙了一场生动的口技表演,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声音的远近、大小、多少的,又是怎样把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描摹出来的。
  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如:犬吠声,妇人欠伸声,其夫呓语声。
  声音大小相同。如:儿醒大啼声;夫醒声;妇抚儿乳声,儿含乳啼声,口中呜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
  声音疏密错落,或由密而疏,微闻余响。
  如:夫 声,妇指儿渐拍渐止声;鼠作作索索声,盆器倾倒声,妇梦中咳嗽声;或由疏而密,百千齐作,惊心动魄;如:一人大呼火起声,夫起呼声,妇起呼声,两儿哭声及百千人大呼声,百千儿哭声,百千犬吠声,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4、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
  这样写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深入探求:
  1、本文写作上是以正面描写为主还是以侧面描写为主?
  先看文章中有关正面描写部分。文中以较多的篇幅刻画描写了口技人的精彩表演。如“当是时,妇手拍儿声,……众妙毕备。”又如写火灾场面时,文中写到:“俄而百千人大呼,……泼水声……”这些描写,都从正面形象而生动地刻划了口技人表演的卓越技巧。由此可见,本文在正面描写方面,确有其“善画声”的独到之处,也是符合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的。
  另外,文章为了衬托口技人表演的技巧之高,也同时在侧面描写方面有生动的刻画。如通过写听表演的宾客的神情动作来烘托口技表演的精彩,又如通过文章首尾两次写口技人表演道具之简单:“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与表演内容中所摹拟的“百千齐作”之声,形成对比,等等。都是从侧面表现了口技人技艺的高超。
  综上所述,本文在写作上应该是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为其主要特色的。
  2、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有以下3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
  ①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
  ②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
  ③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的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3、本文在文言词方面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①古今异义词
  但  古义:只   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闻  古义:听   今义:用鼻子嗅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股  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②一词多义
  乳:“妇抚儿”  动词,喂奶
    “儿含啼”  名词,奶头
  绝:“以为妙”  副词,极
    “群响毕”  动词,尽,消失
  ③词性活用
  善:“京中有善口技者”原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
  名:“不能名其一处也”原为名词,活用为动词,“说出”。

测试

  1、加红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惊jué)  语()   伸jǐng   而(
  B责(chì)  斜(qǐng)  意舒(shāo  未
  C、犬fèi)  顷(shǎo)  曳屋()    咳sòu
  D倒(bēng  屏障(píng)  几欲先走(  许许声(

  2、下列各组加红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是( )
  A、众宾团:坐立的“坐”  满寂然:通“座”,座位
  B、以为妙:到极点     群响毕:极,极端的
  C、妇抚儿:奶头      儿含啼:乳头
  D、手有百:手指      不能其一端:向,意向

  3、《口技》作者是    ,    朝人。

  课内阅读题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4、依次解释加红词,正确的一项是( )
     觉   是  毕    无
  A、睡醒  这  全,都  没有一个
  B、睡觉  这  完全   没有
  C、觉醒  那  都    没有
  D、睡醒  那  完全   没有一个

  5、概括段意准确的是( )
  A、这段话写口技人的表演情况和听众的反应。
  B、这段话写口技人以口技摹仿一家人睡觉的情形。
  C、这段话写口技人以口技摹仿四口之家被深夜犬吠惊醒的过程和宾客对表演者高超技艺的默叹。
  D、这段话写口技人以口技摹仿四口之家被深夜犬吠惊醒的过程和宾客对表演者高超技艺的赞叹。

 参考答案

  1、
  答 案:C
  知识点:多音多义字的辨析;文言文中特殊字音的掌握。
  解 析:A项中,“既”读音应为jì,“既”和“即”要注意分清,“即”读jí。B项中,“倾”应读qīng,这个音经常被读错。D项中,“几”在这里读jī,“几乎”的意思,这是一个多音字。“许”在本文读hǔ,是一个象声词,形容房屋倒塌的声音。
  2、
  答 案:A
  知识点:对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
  解 析:A项中,第一个“坐”是动词,坐立的坐;第二个“坐”是通假字,通“座位”的“座”。B项中,“群响毕绝”的“绝”是“停止、消失”的意思。C项中,“妇抚儿乳”的“乳”是名词做动词,“给……喂奶”的意思。D项中,“不能指其一端”的“指”是动词,“指明,指出”的意思。
  3、
  答 案:林嗣环 清
  知识点:对作家作品知识的掌握。
  解 析:《口技》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这本书的作者是清朝学者张潮,这是他编选的,但要注意文章的作者是林嗣环。
  4、
  答 案:A
  知识点:对文言文中一些词义的理解。
  解 析:“惊觉”的“觉”这里读jué,是“觉醒”的意思,而不是“睡觉”的“觉”(jiào)。“是”在文言文中作代词,“"这,这样”的意思。“毕”在这里作副词,“全,都”的意思。“无”在文中与“不”连用,双重否定表肯定,指所有的人都伸颈……,所以是“没有一个”的意思。
  5、
  答 案:C
  知识点:对文章意思的概括。
  解 析:A项概括得太空泛,不能明确文章的内容。B项概括得不全面。D项内容概括得很全面,但宾客对口技表演的反应不是大声的赞叹,而是“微笑,默叹”,不出声地,心领神会地。所以C项最全面,准确。

考 解 析

  1.文言语句加红色字读音有错误的是
  A.其夫(yì)        汤熨之所及也(tāng) 
  B.以人,无御之者(niè)   子子孙孙无穷(kuì)
  C.人则无法家(bì)     默而(zhì)  
  D.神情与苏、黄不(zhŭ)   互用之,瞬息可就(gēng)
  【考点】:文言词语的读音
  【分析】:答案为A项。“汤熨之所及也”中的“汤”是通假字,同“烫”,应该读四声,用热水焐。
  2.解释红色的词都正确的是
  A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        食:同“饲”   见:同“现”
  B.屠不,恐前后受其           窘:困窘急迫   敌:胁迫,攻击
  C.乃丹帛曰“陈胜王”,置人所鱼腹中   书:书信     罾:用网捕
  D.亭亭净,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植:种      亵:亲近而不庄重
  【考点】:词语的含义
  【分析】:答案为B项。A项中的“食”应该读shí,“吃”的意思。C项中的“书”是动词,“写”的意思。D项中的“植”解释有误,“植”在句中是“树立”的含义。只有B项中的解释都是正确的。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能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A.本段开头以“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为”相比较,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B.“退亦忧”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相呼应。
  C.“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D.这段文字,抒发了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政治抱负。
  【考点】: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分析】:答案为B项。选文中的“退亦忧”与“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相呼应。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相呼应的是“进亦忧”。“进”即指“居庙堂之高”,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退”即指“处江湖之远”,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