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备课资料 >> 七下备课卡片 >> 教案正文
《狼》内容分析
        ★★★
【字体:
《狼》内容分析
作者:人教社    教案来源:《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一册》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3-4
《狼》内容分析

《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一册》人教社

全文分故事的主体和议论两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写两只恶狼以妄图吃掉屠夫开始,以被屠夫杀死而告终,全文紧紧围绕屠夫与恶狼之间生死悠关的矛盾冲突,安排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按照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屠户归途遇狼,两狼缀行,矛盾发生,是故事的开端,屠夫独自一人,又时值傍晚,路遇两只恶狼,处境极其不利。而两只恶狼“缀行甚远”,表现出狼贪婪、凶恶的本性。故事一开始,屠夫与恶狼就构成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同时,狼又没敢轻举妄动,表现了它的狡猾。

第二层(第2段),屠夫惧狼,对狼存有幻想,而恶狼步步进逼,是故事的发展。屠夫在危急情势中,产生了惧怕心理,想用担中剩骨把狼哄骗住,摆脱狼的尾随。这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狼既是贪婪的,又是狡猾的,针对屠夫投骨,“后狼止前狼又至”,两狼相互配合,穷追不舍。当屠夫担中的骨已尽时,狼的贪欲仍得不到满足。则“两狼之并驱如故”。想以剩骨满足狼的贪欲,这只是屠夫的幻想,屠夫处境更加困难和危险,矛盾进一步发展。屠夫的生路是什么?自然引起人们的关注。

第三层(第3段),屠夫在困境中,改变态度,选择有利地势,奋起自卫,而“狼不敢前”形成相持局面。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这层通过描写屠夫的一系列动作,写出他在情急事危中态度变化,“奔、倚、驰、持”等动词的使用,准确、生动、传神地描写出屠夫严阵以待、用战斗求生存的姿态。因此,初步改变了被动的局面,“狼不敢前”,正是屠夫敢于斗争后所取得的初步效果。但是,恶狼也不会从此弃恶从善,改变它吃人的本性,而是继续施展它的伎俩,“眈眈相向”正是揭露了它的“变诈”。

第四层(第4段),屠夫抓住有利时机,奋起反击,先后刀劈两狼,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故事进一步写狼的狡诈,“一狼径去”,一狼“犬坐于前”,看似矛盾缓和,实则暗藏杀机。但是,屠夫抓住了这个时机,暂时的一对一的局面,犬坐之狼正以放松戒备打掩护,屠夫采取突然行动,发起攻击。文中用“暴起”、“劈”、“毙”等词语,传神地描写出屠夫的机智勇敢,与先前的“惧”“大窘”形成鲜明对比。径去之狼的结局如何呢?这只隧入而攻其后的恶狼。也被屠夫刀劈在柴草洞中,真可说是“自掘坟墓”。既交代了一狼的去向,照应前文,再次描写狼的狡猾、凶恶,又表现出屠夫除恶务尽的决心和机警。狡猾、凶恶的狼自以为得计,最终被奋起斗争的屠夫杀死了。

第二部分(第5段)针对上文的故事进行议论,进一步揭示了主题,对狡诈、贪婪的恶狼予以嘲讽和蔑视。狼虽然阴险狡猾,玩弄花招,但终于被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屠夫所制服,没有逃脱灭亡的命运。善良的人们,难道不应从这个故事和作者的议论中受到深刻的启示吗?

这篇文章以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了鲜明的艺术形象。狼的贪婪、狡诈而又愚蠢的本性,屠夫从害怕到斗争,以及勇敢和机智的性格,都是在矛盾冲突中,在起伏跌宕的情节发展中得到展现的。作为短篇小说的精品,本篇语言十分精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眈眈相向”等语,极俭省地刻画了狼的贪婪、凶狠的形象,“径去”、“目似瞑,意暇甚”、“将隧入”等语,把狼的狡诈的本性写得十分生动。议论部分对狼的嘲讽辛辣有力,“止增笑耳”,讥讽狼的愚蠢入木三分。蒲松龄真不愧是驾驭语言的巨匠。


《狼》重点难点指导

一 本文学习的重点是通过朗读,了解文中狼的形象和屠户的性格发展变化。

文中描写的主要对象是狼,作者着力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虚弱的本性。如:“缀行甚远”,表现出狼的贪婪和谨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表现狼的贪婪。“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则写出狼虚弱胆怯的本性。而“一狼径去,……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则着力表现狼的狡诈。文章就是通过这一连串简洁生动的描写使狼的本性跃然纸上。

对于文中另一人物屠户,作者主要描写他性格的发展变化,以此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意思。屠户刚遇到狼时,是“惧”,对狼抱有幻想,没有认清狼的本性,所以“投以骨”。当“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他开始认识了狼的贪婪本性,在“大窘”之后,头脑非常清醒,明确自己的危险处境“前后受其敌”。于是,他寻找机会,改变自己的处境。当他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后,“弛担持刀”准备与狼决战。当狼以装睡迷惑屠户时,屠户更加清醒地认识了狼的本性,果断抓住时机,主动攻击,一举杀死了两狼。归结屠户性格的发展变化是:惧──蔽──劈──悟。

二 本文学习的难点是最后一段的含义及作用。

学习中要先弄懂字面意思。再分析其表达方式,从内容看,前文叙述故事,这段是对故事的分析评论,采用的是议论的方式。议论主要针对狼而言,一个反问句强调禽兽总是禽兽,根本无法与人相比,真正有智慧、有力量的还是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点明了故事的主题。


《狼》资料

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是他书斋之名,“志”是记述之意,“异”指奇异之故事,全书分16卷,共491篇(版本不同,篇数不一)约40多万字,主要来源于民间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按其主题思想主要分为以下三类:①尖锐地暴露了当时的黑暗、与窳(恶劣;坏)败的政治,鞭挞了为虎作伥、无恶不作的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同情被压迫的善良人民的种种痛苦遭遇。②广泛地揭露和抨击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弊端。③反映了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及当时社会上广大青年男女在重重的压抑和摧残下所产生的冲破樊笼、打碎桎梏的愿望和行动。总括来说,《聊斋志异》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社会问题。作品中的反封建思想在当时有相当的进步意义。

由于作者毕竟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深受传统的儒家思想熏陶,因而作品中也有封建糟粕。如封建伦理观念、忠孝节义的封建道德、神道迷信、因果报应、宿命论以至一些低级庸俗的色情描写。这些是应该批判的。

《聊斋志异》继承了志怪小说、唐人传奇和《史记》传记文学的传统,有很高的艺术性。全书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语言简练,故事生动,情节曲折,布局奇妙,人物描写细腻入微,栩栩如生。鲁迅先生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聊斋志异》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鬼狐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偶述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课文选自《聊斋志异》的《狼三则》中的第二则。

第一则写的屠户为狼所逼,将肉钩挂在树上,狼为了吃肉而被肉钩吊死于树上的故事: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中肉,似甚涎垂;步亦步,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则稍却;既走,又从之。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空。狼乃止。屠即径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之:则死狼也。仰首审视,见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革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

第三则写的是屠户被狼困在一个野外的席棚里,狼将爪子伸入试探,最终被屠户割破爪皮吹气胀死的故事: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视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白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

(摘自《初中语文解析》)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