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备课资料 >> 七上备课卡片 >> 教案正文
深读创写两相宜──七年级(上)阅读教学中的写作训练的实践探索
        ★★★
【字体:
深读创写两相宜──七年级(上)阅读教学中的写作训练的实践探索
作者:彭学明    教案来源:浙江临安锦城三中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1-21

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别体现在注重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方面,针对目前的中考高考,读和写的能力尤其显得重要。教师在这两方面也下了不少工夫,然而,长期以来,教师们将读和写严重分离起来,犹如将一张纸的两面剥离开来一样。长期以来以单元建构的教材中,读写割裂似乎成为了习惯:每个单元先有4~6篇阅读课文,接着是写作训练一篇(新课标教材将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与写作结合,以综合性学习为载体,分大综合与小综合,实际上从口语交际和写作两方面各有侧重)。这样,造成了一个不是事实的事实──阅读仿佛就只是阅读,写作仿佛就只是写作,似乎这是两码事,互不相干。

这,也应是长期以来,语文学科“耗时多、效率低”的一个原因,也是学生写作兴趣不浓,写作能力低下的原因。

我在近几年的教学中一直比较关注这个问题,起初在教学阅读课时,灵感突发,妙手偶得地将写作贯穿其中,发现效果很好;当然,这是一种不自觉的操作和经验。当这种操作和经验次数一多,我就变得自觉起来,平时教学阅读课,备课时,我总是会考虑将写作训练有机的糅合进去,阅读和写作一起结合教学。2004学年第一学期我首次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发现课文的开发空间很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更加自觉并坚定的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这个路子是正确的,形式是灵活的,效果是好的,也是深受学生欢迎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30篇阅读课的教学中,有20多篇的阅读课文我都设计了写作训练。新课标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从阅读课文中发掘写作训练的资源,应成为语文教师能力素质的题中之义

现将这些做法和有关想法做一些梳理,虽然有些散乱,不够整饬和系统,但为抛砖引玉,聊做小结,也是一得。

一、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写作训练,注重了体验与感悟。

新课标阅读和写作的目标特别注重体验和感悟,7~9年级学段目标特点之一便是强化主观感受,要求阅读“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在教学中读写结合,使学生更能由阅读联系自己,“由彼及此”,“推人及己”,加深体验与感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例如在以人生与生命为专题的第一单元教学中,执教《在山的那边》让学生写一写“我”爬上山顶,却没有看到大海的心理感受,或者写一写“我”终于见到大海时的情景,从而体味失败和成功;执教《走一步,再走一步》,让学生写自己遇到困难时的详细经过,体验成长的滋味;教学《童趣》《生命生命》时,引导学生打开童年记忆的大门,将童年时期看到、观察到、感悟到的生命现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诸如蜘蛛结网、蚂蚁搬家、鸡啄蚯蚓等一一写来,让学生敬畏生命,领悟到生命的短暂而美好。

再如,教学《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前,我请同学们每两人一组一人闭眼,另一人牵着绕校园漫步200米,体味盲人生活;课后我又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回家蒙眼十分钟(注意安全的前提下),该干吗干吗,然后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感受颇深,他们既体会到了盲人的疾苦,又提升了许多人生感悟。刚闭眼时“新奇、孤独、无助…”,闭眼过程中“渺茫、焦躁、害怕、绝望…”,等到睁开眼则是“庆幸、豁然开朗、幸福得想流泪…”这些体验与感悟是多么可贵和值得诊视。远比老师坐而论道地讲十天八天效果要好得多。

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写作训练,有利于培养丰富的联想和合理的想象。

新课标写作的目标指出要“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在以想象为专题组元的第六单元,我在教学阅读课时更是大胆让学生去奇思妙想,放飞他们的想象。教学《皇帝的新装》时,请学生站在皇帝的角度,想象新装骗局被揭穿时,皇帝矛盾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或者干脆请学生根据人物性格发展,续写皇帝游行回宫后将会发生的故事。教学本单元时,我还充分利用两则文言寓言言简意丰的特点,请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甚至在保持原文主要情节不变的情况下,允许增添人物、细节,扩写《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学生兴趣盎然,效果很好。

再如教学《化石吟》时,让学生假设猛犸复活,恐龙再生,将会发生什么?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极大的释放。

三、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写作训练,有利于拓展比较阅读,培养发散思维,开阔视野,加厚加宽学生的人文底蕴。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文仅仅是例子的话,新课标7—9年级学段目标的另一个特点是构筑读写整体,提高读写效益。阅读教学中结合写作训练,是对课文这个例子的拓展。学习《紫藤萝瀑布》后,将《爱莲说》教给学生阅读,让学生去找寻花木的象征意义,去收集吟咏花木的诗句,写写“梅、兰、竹、菊、牡丹、莲花、松树”等的象征意义,开阔学生视野,加厚加宽学生的人文底蕴。

学习《世说新语》之《咏雪》后,补充张打油的《咏雪诗》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创作,有同学将《咏雪》一文续成这样几首诗,聊可一读,其一曰:“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又如鹅毛飘天地。”其二曰:“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还似小儿弄碎羽。”还有的将雪比做“白梅、银星、玉片、残甲、纱衣、飞花、银花、杏花”等等,不一而足;续出的诗句达30多句,很多句子未免稚嫩,但学生们就像真的作了一回诗人那样高兴,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习《论语》十则和其他古诗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对偶的认识,我们引入对子(对联)和古人的属对,补充两三则《对韵歌》,并作一些简单的对对子练习,学生们仿佛回到了遥远的古代,羽扇纶巾,摇头晃脑,不亦乐乎……

四、读教学紧密结合写作训练,有利于加强作文的专项训练。

长期以来,学生一篇一篇的写,教师一篇一篇的批改,少有作文专项训练,这样,学生写得再多也不得法,造成低效和时间的浪费。阅读教学中灵活穿插写作训练,使许多写作的专项练习成为可能,有利于提高作文训练的实效。初中学生写作记叙文时,往往写不详细生动,我觉得是缺乏记叙方面的专项训练所至。在阅读教学时我因“文”制宜的结合课文让学生进行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尤其在人物描写中,加强了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等专项练习。例如《女娲造人》一文写女娲造人的连续动作有“拉下”枯藤、“伸入”泥潭、“搅成”泥浆、向地面“挥洒”等。我让学生回家观察母亲烧菜,仿照课文用连续动词描写母亲烧菜的全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完成得很好。

再如《羚羊木雕》中,万芳因瞒着妈妈和“我”换裤子之后,万芳被她妈妈罚面壁一个钟头,我就让学生假设自己是万芳,写一写面壁时的心理活动100字左右;文中有“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什么也没说。”我让学生模拟奶奶把她究竟想说的“说”(写)出来。又如教学《风筝》时,“我”将弟弟的风筝踏扁后,“后来他怎么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让学生写写小兄弟的感受。《看云识天气》首段四个“有的”比喻句,组成排比句式,描写了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我们引导学生写用比喻和排比夜幕四合时分的群山,写远处的霓虹灯,写春天的花,写植物园的叶,写石林的石头……

这样,既让学生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得到专项练习,又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五、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写作训练,有利于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样式和体裁,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从写作形式看,新课标写作的目标要求“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续写、改写形式多样。《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长篇纪实通讯,长达两千多字,我设计让学生以《登月记》或《从地球到月球》为题,用300字左右缩写,让人对登月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教学《绿色蝈蝈》时,让学生阅读4—11自然段,以100字的内容简介蝈蝈的食性,对文章进行有创意的改写。

在以自然为专题的第四单元教学中,为了紧密结合写作训练,我引导设计了以下写作训练。

①以散文笔调,改写何其芳的《秋天》前两节或其他新诗;
    ②发挥想像,扩写散曲《灭净沙?秋思》或其他古诗词;
    ③仿照《秋天》或其他新诗,创作同题诗歌;
    ④根据课外观察结果,写作《秋天的田野》《秋天的天空》《秋雨》《秋色》。

下面是同学们的部分习作:

清晨,走进竹林,在竹叶上的露珠儿,经太阳一照,折射出一道道七色的光彩,偶尔碰一下竹子,水珠悄然落下,一两滴恰好落入脖子,凉丝丝的,落入口中,甜津津的,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深深的幽谷里不时飘来一阵阵丁丁的伐木声,是那么有音律,那么有节奏……向远处望去,那一望无垠的稻田迎着秋风涌起了金浪,还飘着稻香,好像在为丰收舞蹈。走到近处,只见黄澄澄的穗子颗粒饱满,一株株稻子在秋风中笑弯了腰。在秋风中,稻“沙沙”作响,每一株稻子都好像在说:“我最饱满!我最饱满!”争先恐后地抢着要农民去收割。随着放下镰刀的农民来到果园,果园里果实累累,每一个瓜果都在枝头上炫耀自己的喜悦。

好一个迷人的金秋,好一派繁荣的景象!

(104  黄罗丹扩写何其芳《秋天》第一节)

夏天的夜晚,皎洁的月光爬上树梢,惊醒了睡梦中的喜鹊。丝丝凉风吹来,好像是蝉的前奏,蝉清了清喉咙高歌一曲。稻花七里飘香,不时听见远方蛙声片片,天外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前下着两三点雨。古旧的酒店就在树林边,转过弯就能看见溪头的那家酒店。”

(103  唐吉祥改写辛弃疾《西江月》)

为了提高写作兴趣,更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阅读教学中,还设计不同的写作样式。《羚羊木雕》学后,让学生模拟“我”“万芳”“父母”,写日记,记下经验教训、思考反思以及对友谊的思考,对亲情的拷问,对金钱物质的看法……学习《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要求学生根据影子的自我介绍,编一则诗迷。学习冰心的《纸船》让学生仿照课文,借助一种具体事物,写一首诗以抒发对父母、师长等的情感。

六、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写作训练,是实现对话的一个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对话原理”认为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钟启泉先生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张庆风趣地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好像一个“婚姻介绍人”,其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接对话、交流感情。

基于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作者)对话,我将写作训练渗透到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变显形对话(“听说”)为潜在对话(“写作”),将对话直接指向学生的心灵深处,效果很好。

《行道树》中说当“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时,“我们”立在城市飞尘中,唯一的装饰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当整个城市繁弦急管红灯酒绿时,我们在寂静里黑暗里孤独里“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当朝霞升起,“我们站成一列致敬,把光明迎来”;当孩子贪婪的呼吸新鲜空气,我们便“最自豪”。同学们懂得了为什么“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懂得了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的道理。这还不够,还要写一写像行道树这样的人和物,于是文章就产生新的思想,具有了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也许,学生还学会了坦然、释然面对生活,学会了理解他人,学会了珍视苦难和不幸……

《第一次真好》教学时,启发学生写一写自己的第一次,引导学生珍重自己的生活体验,更好的感受和享受人生中的酸甜苦辣与缤纷色彩。促成了新的意义的创造,这正是新课程的价值所在。

不但如此,让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以写作方式进行心灵对话,更有效果。《羚羊木雕》教后,不妨让学生给“我(张之路)”或万芳写信交流,也可以模拟两个人互相通信,直指对方心灵。此不赘述。

通过一学期的实践,与同年级另外两个平行班比较,我教学的两个班期末成绩平均分高3.5分,作文分数平均高3.2分。

总之,我认为,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写作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尝试。阅读促进写作,因为只有读得深透,才能写得生动,写得恰如其分;写作又反过来有益于阅读,写作是一种思想的反思,写不下去时,读读再写,有益于阅读理解。

二者结合,可以强化学生主观感受,进行探究性阅读,注重了语言实践,对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创意有个性化的表达以及激发学生创新精神都有很好的价值。

当然,这仅仅只是探索的开始,我会继续探究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写作训练这一课题。

编辑短评:读写结合是传统语文教育的重要经验,却是近十几年来普遍被忽视的。本次课改重举读写结合的大旗,自有它的道理,这一点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张志公、刘国正等早已作过阐述。本文作者的做法很值得肯定,他的经验值得每个人学习。(温立三)

相 关 搜 索

课件 朗读 素材
相关教案
    没有相关教案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