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备课资料 >> 七上备课卡片 >> 正文
一幅幽美的农村夏夜图
          ★★★
【字体:
一幅幽美的农村夏夜图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新语文收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8-8

一幅幽美的农村夏夜图——辛弃疾《西江月》赏析

 

   这首词,是淳熙八年(1181),作者因言官弹劾,退居江西上饶的带湖时写的。诗篇用两个画面,集中描写了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

  第一个画面:写晴。第二个画面:写雨。在作者的笔下,晴有晴的风味,雨有雨的奇特,很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意趣。

  写晴,作者抓住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景物,如月,风、鹊、蝉、蛙和清风送来的稻花香,既写出了所见、所闻,又写出了所嗅,使人身临其境,先感其美。就在信手写景的同时,作者又于人们不知不觉之中,自然地抒了情。“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一句,作者将“蛙”拟人化,不仅显得生动,形象,同时还写活了一个境界,即:写出了农家的热闹气氛和欢乐的心情,抒发了人逢丰年的喜悦。这正是作者心情的自然流露。这一句写得有景,有声,有情,三者水乳交融,真是情景相生,声情并茂。另外,在这画面里,作者紧紧扣着夏夜、农村这一特定时间、特定环境,鲜明地突出了两点:“热”和“静”。先说“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意思是:明月初升,枝上歇栖的乌鹊,象受了惊一样,清风吹着,直到半夜,树上的蝉还象在呼救似地鸣叫。这里的“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是说明热的程度;从“明月”初升到“半夜”,是说明热的时间。“清风”不爽,就更显其热。作者着意渲染“热”,一是夏天特点的真实写照,再,就是为下面写“雨”设下伏笔。再说“静”。写“静”,作者并不是从正面去写,而是用反衬的手法,以“鸣蝉”、“蛙声”来烘托。在这一特定环境,以动写静,就愈显其静,大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境界。这种“静”与“明月”、“清风”、“稻花香”交织在一起,真是写绝了农村夏夜的幽美!

  写雨,作者写得既有层次,又有特色。先以“七八个星天外”写雨前的天象,再以“两三点雨山前”写骤雨来临,最后写雨中人的心理变化。写雨前天象,预示已有雨意。这里,虽没写云,但由星稀,已可知云密。这一句,作者把“七八个星”“两三点雨,”分别提到“天外”、“山前”之前,不仅突出强调了雨前的天象,骤雨的来临,照顾到了音韵的需要,而且还构成了一种淡远奇特的境界,写出了夏雨的特点。暴雨忽至,确使夜行的人焦急起来,到哪儿避避雨呢?他想起了“社林边”的“茅店”,可那是“旧时”,现在不知在否。等他转过“溪头“,“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忽见”一词,把人物的喜悦心情活脱脱地再现了出来。这一句写得灵活,轻快,富有情趣,读后,那个急而复喜的雨中人的形象,历历如在目前。

  这首词,在短短的篇幅里,既写了景,也写了人,因此,不但写出了农村夏夜的幽美,而且表现出了人逢丰年的喜悦。词篇语言浅明,笔调轻快,选材精当,描写逼真,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尤其是衬托手法的运用,使得词生动,深刻,耐人寻味。

  • 上一篇教案:

  • 下一篇教案:
  • 相 关 搜 索

    课件 朗读 素材
    相关教案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