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备课资料 >> 七上备课卡片 >> 正文
“明月别枝惊鹊”新解
          ★★★
【字体:
“明月别枝惊鹊”新解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新语文收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8-8

“明月别枝惊鹊”新解

 

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一句,课文对“别枝”的注释是:“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为什么会认为“别枝”的原意是“另一枝”呢?原来古代没有“另”字,要用到“另”字的意思时都写作“别”。这样古代的“另”字就兼有了“别”和“另”两个字的意思。到底解释成哪一个字就得结合具体语境下判断了。“别枝”在此处解释成“另一枝”很不妥当。因为不通,所以又由“另一枝”再进一步解释成“树枝”。这同样很牵强:为什么“别”字的意思完全消失了?词意变化的轨迹不清楚。

我认为“别”字在这里就是“离别”的“别”,“别枝”就是“飞离枝头”的意思。“明月别枝惊鹊”描绘的是:皎洁的月光惊醒了山中的鸟鹊,它们纷纷飞离了枝头。这和王维《鸟鸣涧》中的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表现的意境是十分相似的,有异曲同工之妙,整幅画面生意盎然。

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写作“明月惊鹊别枝”呢?这样不是就可以避免误解了吗?这大约是为了合乎词牌对格律的要求。《西江月》这一词牌前后阕的头两句必须对仗,首句的平仄要求是“仄仄平平仄仄”,第一、三、五字尚可通融,二、四、六字则必须严格遵守平仄规定。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清”。如果写成“明月惊鹊别枝”,既影响了和下句“清风半夜鸣蝉”的对仗,又严重违反平仄的要求。所以临时变通了一下语序。像这种为了符合格律的要求而不得不改变语序的例子在古典诗词中是很多的。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本应作“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我们再看一个辛弃疾本人的例子:在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本应作“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使学生了解一些古代诗人为了符合诗词格律而调整语序的现象,对于他们正确理解诗词的意思是很有帮助的。

  • 上一篇教案:

  • 下一篇教案:
  • 相 关 搜 索

    课件 朗读 素材
    相关教案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