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丹柿小院”的回忆
红门廊,灰瓦房,古铜色、半人多高的大鱼缸,挺着枝干在飘雪的冬天里岿然不动的柿子树,这就是位于北京东城丰富胡同十九号的老舍故居。
这是一座普通的老北京四合院,老舍曾经在这里生活了十六年。在西侧用小耳房改造的书房里,他写下了著名的话剧《方珍珠》、《西望长安》、《全家福》等23部著作。如今,老式硬木镶大理石的书桌上,还摆放着他当年用过的文房四宝和齐白石先生为他刻的印章。
老舍1949年12月9日从美国回到北京,当时老舍夫人胡絜青与四个孩子尚在重庆。次年四月,老舍在北京丰富胡同看中了一座普通的四合院。因为当时还是供给制,物资奇缺,原房主不要钱只要布,于是老舍用一百匹白布“换来”了这个院子。从此,老舍结束了漂泊的生活,与家人在这里定居下来,直至他1966年8月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堪迫害投太平湖自尽。
北京市文物局投资600万元对老舍故居进行了重新装修。这个小院由于老舍生前种植了两棵柿子树而被其夫人亲切地称为“丹柿小院”。修缮后院内的柿子树仍然保留,另外还移栽了两棵大枣树,每逢金秋时节,小院里都飘着果香,煞是诱人。
如今的老舍故居里,布置了老舍生平、创作成就展览,老舍的卧室、书房和客厅,也都按当年的样子重新布置过。故居自1999年2月老舍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正式开放,两年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其中以日本和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老舍崇拜者居多。
老舍是北京人的骄傲,他一生中创作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北京为背景的,如《茶馆》、《月牙儿》、《骆驼祥子》、《龙须沟》等。他作品中的“北京味儿”、幽默风趣,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是“京味小说”的源头。老舍夫人、著名画家胡絜青说:“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死在北京,他写了一辈子北京,老舍和北京分不开,没有北京,就没有老舍。”
文学评论界认为,老舍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界大师级的作家,他的作品在超越国度的同时,也超越了他所生活的时代。
早已没有水、也不再有鱼的大鱼缸,像个文物似的孤零零地立在院子中央,它的记忆里曾经荷花带露开放、菊花一片金黄。这个见证了半个世纪“老北京”的“准文物”,再过五十年,它成了货真价实的文物,北京人还会记得老舍吗?再过百年、几百年呢?
只要北京人在,老舍就不会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