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备课资料 >> 九上备课卡片 >> 教案正文
名师点拨:《杨修之死》阅读要点
        ★★★★
【字体:
名师点拨:《杨修之死》阅读要点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22

【阅读要点】

【语言卡片】

1.生字

tún)兵     (páo)官     (bǐng)请        簿(bù

yuán)门    (sū        (qì            (lù

zèn)害     (huò)乱     (huī)军         (chāo)刀

yáng)怒    (dūn)       (fù

2.雅词

禀请:禀告请示。

辕门:旧时称军营的门。

佯怒:假装发怒。

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不日:不久。

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

造言:制造谣言。

号令:处刑后示众。

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不置褒贬:不评价好坏。

昼寝:白天睡觉。

终夜不息:一整夜都不停止。

谮害:诬陷,中伤。

惑乱:使迷惑混乱。

绰刀:取刀;拿刀。

骤马:快马。

高阜:高高的土山。

3.精美的四字短语

犹豫不决    有感于怀    食之无肉    弃之有味    恃才放旷

不置褒贬    终夜不息    对答如流    诈败而走    麾军回战

拈弓搭箭    翻身落马    弃弓绰刀    奋力向前

4.表现曹操对杨修感情变化的短语

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操闻而愈恶之    愈恶之

操大怒  已有杀修之心    推出斩之

【句段品味】

1.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品味:起笔不凡,写出了曹操的困难处境和矛盾心理,同时也为下文的“曹操心乱,不能稳睡”,及次日的进军遭挫埋下伏笔,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2.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品味:用“原来”一词领起,将文章宕开一笔,总起下文的内容,是插叙部分的总说句。“数犯”一词暗示下文将列举杨修致斩的原因。

3.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品味:写出了杨修的聪明,也暗示了杨修的聪明反被聪明误。杨修思维敏捷,能洞察秋毫,却不知道忌口,怎么会不招致杀身之祸?一个“梦中耳”形象地写出杨修恃才放旷,卖弄聪明的神态。

4.修知其事,径来告操。

品味:写出杨修聪明机敏,却办事不严密的特点,“径来”一词,将得意洋洋的杨修写得栩栩如生。随意与轻狂的杨修的形象跃然纸上。

5.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亦欲斩之。

品味:夏侯惇是大将,曹操是绝对不会斩的,“欲斩”不过是做戏给众人看,掩盖因妒才而杀杨修的歹恶用心。寥寥几言,便使曹操奸诈狡猾的个性呼之欲出。

6.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品味:故事的结尾。与杨修所言相照应,也呼应了文章开头。极有讽刺性,前后有两处“厚葬”,不过是惺惺作态,作给活人看,收买人心罢了。

7.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候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品味:这一段叙述的是杨修致死的原因。是曹操与杨修矛盾冲突的直接体现。全段分三层写来,先写杨修所得号令是“鸡肋”,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表现杨修的聪明与思维敏捷。次写夏侯惇“收拾行装”,从侧面表现杨修判断正确。最后写“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既写了杨修聪明,又暗示了杨修的话影响之坏。为杨修被“推出斩之”抹上了重重的一笔。在表现人物的性格上也很有特色。段中杨修那自恃才高,粗疏放旷的性格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作为行军主簿,虽洞晓主帅意图,可在军营中未得任何指示,便收拾行装,使得诸将都涣散斗志,准备归程,确实惑乱了军心。仅此一点,被“推出斩之”也毫不冤枉。何况还有其他原因呢?另外,夏侯惇一句“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是在赞扬杨修,也是在宣判杨修的死刑,试想,曹操奸雄如此,怎会允许有事事都测得自己心思的人在身边存在?

【课文赏析】

《杨修之死》记叙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原因。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性格特点,也表现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写杨修被杀及其被杀的原因。事情发生在魏蜀汉中之战的最后阶段。蜀兵据险固守,魏军进退两难,曹操犹豫不决。杨修根据魏军当时的处境和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特点,将二者联合起来分析,推断出了曹操已有退兵的打算,足见他才思敏捷。可他又自作主张地让将士们收拾行装,最后终于以“造言乱我军心”的罪名被曹操“推出斩之”。

第二部分从“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至“修死年三十四岁”,是文章的插叙部分。主要叙述了六件事情,第一件是明白曹操“门内添活”的心意,表现了杨修才思敏捷。第二件事是与众人分食一盒酥,表现杨修机智善辩。第三件事是揭露曹操“梦中”斩近侍的真相,表现杨修目光锐利,一眼看穿曹操的奸诈,同时也表现了杨修卖弄聪明,不顾后果的特点。第四件事写杨修揭露曹丕密请吴质的事件,表现杨修虽然目光敏锐却办事粗疏。第五件事写杨修授计曹植走出城门,表现了杨修的果敢。第六件事写杨修帮助曹植拟写“答教”。杨修能事先预测曹操欲问之事,让曹植对答如流,确实表现出杨修的足智多谋,具有政治才干。可是他办事不够严谨,使人能有机会偷去他拟写的“答教”,却又显得不够精明。以上六件事又可以归纳为两类:前三件为生活小事,因为锋芒毕露遭致了曹操的忌妒;后三件为军国大事,因为他卷入曹丕与曹植的继承权的斗争里面,导致了杀身之祸。

第三部分为最后三段。是文章的结局部分,曹操下令次日进兵,不过是为了证明杨修所言不过是一派胡言,想用赢得战斗来维护自己的威信。不想却战斗失利,并且“折却门牙两个”,最后厚葬杨修下令班师。侧面表明了杨修能洞察先机,却遭斩首。暗示杨修以“惑乱军心”之罪遭斩不过是个幌子罢了,真正原因还是杨修参与了曹丕、曹植的权力之争,曹操早已有了“杀修之心”,这次不过是一个能堵人口嘴的极好的机会罢了。

文章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插叙手法的运用。全文共写了七件小事,第一件事发生在汉中之战,写杨修被杀的经过及其被杀的偶然性,因此作者用了顺叙手法。全文的第二到第七件事发生在汉中之战前,是作者为了交待杨修被杀的根本原因,揭示杨修被杀的必然性,来补充第一件事而写的。所以作者改用插叙。插叙的六件事情,作者安排得非常有条理,巧妙异常,它是以曹操忌恨杨修的情绪逐步递升为线索来安排先后顺序的。从文章中的“操虽称美,心甚忌之”,“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操闻而愈恶之”,“愈恶之”,“因此亦不喜植”,“此时已有杀修之心”等语句中就可以得知。

插叙在文中有两个作用:其一为深化主题塑造人物服务。它从不同的方面多角度地揭示了杨修、曹操的性格,充分说明了杨修之死的必然性,揭露封建统治者忌才的心理和扼杀才智之士的行为。其二,是文章美点的需要,顺叙与插叙相结合,它使得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杨修之死》以杨修被杀害为开端,以杨修被曹操忌恨为中心线索,以杨修被曹操厚葬为结局。文章开头精彩,中间丰富,结尾有力,章法井然,首尾呼应。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