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备课资料 >> 八上备课卡片 >> 正文
背负历史的沉重
          ★★★
【字体:
背负历史的沉重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新语文收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8-6

背负历史的沉重

 

战争,留给常人记忆最多的是苦难.它将人类带入痛苦.带入凄凉与悲哀。

刘小枫曾说:“苦难记忆证明历史是负疚的,有罪的,而杜甫正是这苦难记忆的见证人,他在无力推动历史的车轮向前迈进时,用自己的双手记录下了历史的罪恶”。

杜甫一生历尽沧桑,饱经磨难,但少年时代的他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只是生不逢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在早充观国宾之时未能如愿以偿。而他的“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忠君爱国之志,又在他期盼已久的主上顷见征之时,沉入无底深渊。

当秋寒袭来的时候。树木自知无法抗争,便抖落了叶片,用一身硬骨迎击风霜。那是一种暂时的退却,是一种承受,是一种力的积蓄,一种耐心的等待,一种更有希望的选择,而绝不是最后的结局,杜甫选择了暂时远离官场,云游四方。

王弗之死,为苏轼的起飞提供了可能,虽然对于苏轼来说在经受“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丧妻之痛;杜甫没有受到官场重用而暂时远离官场,漫游各地又成就了一座巍峨高大的山,虽然之于杜甫,出仕不利带给他的是痛苦与沉重。

杜甫终于开始了为历史的罪恶作见证的旅程。

咸阳桥边,杜甫深邃的双目在凝望,耳畔响起上千云霄的哭声。白发苍苍的老者挥泪送儿出征,新婚燕尔的夫妻执手泪洒相别,子女绕膝哭喊着“爹,别走!”……这一暮幕深深地烙在了杜甫的脑海中。

杜甫无言,也无法再待在此处。他慢慢向回走着,血流成河的边防武皇号令开边的喊声在耳边回响,青海头的累累白骨,  一块块落入记忆的深处。

陈陶战地。杜甫站在令人毛骨悚然的血染的陈陶泽边。天苍苍,野茫茫,杜甫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寂静的旷野尸横遍地,杜甫望着这一具具义军的尸体,他愤怒了:为什么要让“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但愤怒之余,杜甫在悲哀,在无奈。他无言以对那些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的都人,除了在心底为他们祝福,杜甫别无选择。

夜宿石壕。奔波了一天的杜甫想休息了,无奈,杜甫投宿找错了地方,石壕村让他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面对着“老翁逾墙 走,老妇出门看”的凄惨,杜甫又多了一层对战争的理解。当战争已经到了需要老翁、老妪来支撑的时候,这场战争还有多少意义?名为戍边保国抵抗外贼的战争还能称得起它华丽的外衣吗?

杜甫在幽咽哭泣声的陪伴下度过了漫漫长夜,或许杜甫不愿这夜结束,即使这夜那么的黑,那么的冷,他不愿见到独与老翁别的凄凉。但现实总是残酷的,杜甫天明要登前途,与他话别的只有老翁,老妪已经带着心头的那丝牵挂漂向了远方。

归来无家。杜甫在赶路。路上,一位服役期满的士卒向杜甫这个四海为家的隐士倾诉了自己的悲惨命运。“我少小离家去当兵,这几年朝廷与外贼作战,家里的人都各奔东西逃命去了。我服役期满回家,只见原先热闹的巷子里空空如也。原本想回家侍奉父母,可谁料到父母养我几十年,我竟没有办法报答他们。”杜甫听后怅然若失,看看这位士卒,想想自己,不由得慨叹“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

杜甫累了,真的累了,他成了天地飘飘一沙鸥,他再也无力背负历史的沉重,他或许以为历史的罪恶已被他描述够了。然而他不知道,他所描述的一切正在一天天变本加厉的上演,历史的罪恶,永远都不会消尽。

历史赋予杜甫的沉重一天又一天,逐渐有了它新的意义。或许是历史的罪恶与沉重成就了杜甫,而杜甫则承载着它,使其被一代一代的后人所知晓,所明了。

简评:

当青色的衣衫再也抵挡不了朔风的吹刮,当坚毅的脸庞再也经不住岁月的蹉跎,当崇高的灵魂再也容不下战争的吞噬,杜甫满腔的爱憎如旭日东升,喷薄而出。是的,历史没留给杜甫任何一道门,即使一道狭窄的小门,而杜甫却成就了不凡,他的诗篇成为宝贵的历史化石,在诗坛的顶端熠熠发光。读罢此文,那份沉甸甸的心情会让我们走进杜甫的灵魂深处,走进历史的沉重。

  • 上一篇教案:

  • 下一篇教案: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