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备课资料 >> 八上备课卡片 >> 正文
渔郎问津
          ★★★
【字体:
渔郎问津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新语文收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8-6

渔郎问津

 

相传在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临沅县沅江西岸的高吾山下(在今桃源县陬市镇与鼎城区河伏镇之间,即现在的高湾),有个姓黄的渔郎,常年以打鱼为生。

这天,他心想,以前总在自家附近捕鱼,今天不妨去远一点,或许能有大的收获。于是便驾船顺着沅江,往上游一边前进,一边捕鱼。收获果然不小,天色过午,已是鲜鱼满舱。路径一河滨村店,将船泊岸,把鱼卖出,回船歇下来。

第二天,这个姓黄的渔郎一是心想沅江上游可能更多的鱼可供捕捞,二是放眼望去,只见沅江上游群山逶迤,奇峰竞峙,苍翠如染,深邃神秘,于是溯江而上。不想两岸风光着实迷人,竟叫渔郎忘了捕鱼。渔舟行至一座大山崖下,渔郎眼观崖上,古木参天,群鹤飞舞,祥云缭绕,仙气氤氲;更有猿啼鹿鸣之声与江浪唱和,阵阵悦耳愉心。渔郎将船驶近崖畔,向岸上农夫打听,才知道山崖被外人称作香山,而香山深处是何景况,因无路无径可以进入,外人一概不知。哪晓得无法进入香山深处探寻一番的欲望,这欲望的有如神仙在他心中召唤一般强烈。于是他把渔船系在江边的一石头小洲上,离船上岸,沿崖下若有若无的小径往上游方向走去。

  没走多远,渔郎忽然发现桃树相夹,红花烂漫,芳草鲜美,沿桃林又走数百步,欲穷其林,当到得桃林穷尽处,溪流也仿佛到了源头,只见眼前是一座山,那小溪其实是从山里有声无形流出的。忽然,渔郎发现山体上又有一个米箩般大小的洞,便试探着爬了进去。摸索着连爬带出走,依稀中只进不退,也不知弯来绕去过了多远,可终于看见了明亮的阳光。出得洞来,眼前出现另外一个世界,天阔地旷,房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稻菽,鸡鸣犬吠,阡陌纵横,男女劳作,其乐融融。洞内人等见一陌生人出现,都用一种十分惊异的目光望着渔郎,渔郎也十分惊愕。幸好这时几个老者走了过来,渔郎赶快打躬相问:“几位老夫请了,敢问高姓大名?这是什么地方?”几位老者答道:“我等村野之人,不知今是何世,只知道先人们因遭到秦国一个什么王将军的军队打乱仗的祸害,带着家儿老小逃避到这绝境,自食其力,延续烟火,王税劳役悉无,人间纷争概息,哪管朝代纪历,只知四时成岁,怡然有余乐,至今五百年”。接着,老者们反问渔郎你不是我们这里的人,怎么会进到这里来的?渔郎详细地作了自我介绍。一位老者说:“那就接到舍下休息片刻,我们想了解一下外界的情况,不妨给我们详细谈谈。”到得家中,老者家人杀鸡煮酒,殷勤相待。接着,其他各家各户纷纷盛情相邀,都是酒肉款待。渔郎就这样在村子里住了六、七天,才得脱身出洞。告别那天,村里人都来送行。一位老者说:“你出去以后,再想见面恐怕就难了!这里的一些情况,请不要告诉外人,免得引出许多猜疑。

渔郎出洞后,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缆在江边小洲上的那条渔船了,只见缆船的那个小洲还在原地。就是在已经过去了1600多年以后的今天,这个小洲仍然卧在沅江之滨形如一只渔船,长约丈余,宽数尺,水涨没入河中,水落浮出水面。后人叫它缆船洲。而原来这个姓黄的渔郎在洞中滞留了六、七天,洞外世界已经过了几百千把年,那条渔船早已烂掉了。因此后人也把缆船洲叫做烂船洲。

这渔郎回头再找那洞口,心想,洞里人过的那种自给自足、和和睦睦、无官无民、无欺无诈的生活太好了,我索性返回洞中,也去跟他们一起过日子。可是,怎么也找不到原来的路了,到处荆棘重重,哪里还有什么洞口?只在临江崖壁上看到双扉紧闭、洞口依稀的一个宛若原洞的印记,那是进不去的一个象征性的门洞。这洞口自此越千余年。至今仍在沅江边上,却从未再出开启过一次,后人把它叫后门洞。

渔郎便另寻山径,攀上崖顶,开始在这古香山上学道,自取名“道真”,修炼多年,终得闻道。所以后人把香山改叫黄闻山。后黄道真继续修炼,最后跨白鹿邀游天下名山,不知所终。

这个故事就叫《渔郎问津》。他初到这里问路的地方,至今还留有一块丈多高的石碑,上“问津处”三个大字。

久而久之,有人把先是渔郎后是道人的黄道真有姓讹呼为“王”,并为此事了一首小诗: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口方七日,世上已万年。

  • 上一篇教案:

  • 下一篇教案: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