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九年级下 >> 九下五单元 >> 教案正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13
        ★★★
【字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13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13

一、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阐述的道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才要经过艰苦锻炼才能够造就。

2、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总起、分承、结论;举事例、提观点、作申诉、得结论。

二、教学设想

1、安排二课时。

2、指导学生熟读、读懂课文,从说理方法、文章层次入手。

3、练习可以穿插在读课文时解决。

三、教学要点

1、文章的内容和条理。

2、层递、排比和对比。

3、通假字整理。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布置

参考“提示”,利用注解,读课文至少两遍,如有疑难可用铅笔在空白处打“?”。

(二)课内教读

1、导入

讲述:“提示”里提到“儒家”这个名称,什么是“儒家”?简单的说,就是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它的经典曾经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教条,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也为后代保存了丰富的民族遗产。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崇尚仁义,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儒家也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孟子》的作者是谁,历来学者、专家有争论,意见不统一。比较合理的说法是:战国孟轲所著,也有弟子万章、公孙丑参加。《孟子》流传至今,共有七篇,篇名就用开头的两三个字。后来人把篇分章,每章本身是没有题目的。

2、教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章
A、朗读:指名读课文,检查对课文熟悉的程度,如有读音错误,立即帮助纠正。范读,结合练习一的要求,注意节奏。
B、试讲:指名用白话按句讲大意,主要词、语、句的正确程度,并及时帮助解决疑难。例如,郭,外城。得道,得到治国之道,指施行仁政。亲戚,泛指族内的人(亲)和族外的人(戚)。‘有不战’的“有”,或。讲“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词不要求解释。
C、讨论:要求全班思考,天时、地利、人和指什么?三者的关系怎样?这三者哪一个最重要?发言、归纳。结论:天时,这里指阴晴寒暑等自然条件是不是有利于作战。地利,这里指高城深池山川险阻等有利的客观条件。人和,这里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的主观条件。这三者决定了战争的胜败。人和最重要。这里用层递的方法来突出人和。讲述:层递是修辞学中的一个辞格,就是把语言由浅到深,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轻到重,逐蹭递进地排列起来。(读“天时……人和”两句,表达出层递的意思)“天时……人和”这两句是总起。(板书)思考:这两句用什么来阐述?结论:用两设譬。小城原本易攻,攻势又大(环而攻之),有合乎天时的战机却不能取胜,这就是得天时不如占地利。守城者虽然客观的、物质的条件好,但是见敌就弃城逃离,这就是占地利的不及得人和的。这两个设譬用的就是分承的方法。后一个设譬共用了五个“也”字收尾,哪些句子是相同的?结论:前四句,是用排比句,用双重否定句试。(板书)思考:全章怎样归结?结论:由“故曰”(所以说)提头,连用“不以”三个句子排除人和以外的条件,取胜之道就在于“得道……寡助”十个字。这十个字是全文的核心,编者就用它们来作题目。以下的话就是对着十个字的阐述。全章论说的道理,实质上就是治国之道。(板书)讲述:在本章开头,有“孟子曰”三个字,可知宣传治国施仁政正是孟子学说的主要内容。提问:排比、对比怎样区别?启发:从第四段找出例子说明。结论:“域民……之利”三句是排比句,“得道……寡助”从内容上看,用的是对比的方法。讲述:排比是修辞学中的一种辞格,对比是辨别、判断事物的方法,在写作上也常指表达的方法。(板书)
C、朗读:全班分散读,重点为“古曰”四句,指名背诵。

3、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