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九年级下 >> 九下一单元 >> 教案正文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非指示性”教学案例
        ★★★
【字体: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非指示性”教学案例
作者:郑逸农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20

自主感悟爱国诗歌的美学价值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非指示性”教学案例

                            浙江省江山中学 郑逸农

 

             *发表在《语文建设》2004年第9期。

 

 

一.背景介绍

这是一堂为来校指导的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语文考察团而准备的“非指示性”教学观摩课。2003年上半年,笔者与同事一起探索的“非指示性”教改成果在省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比中意外获奖,引来了一些专家团的来访指导。

 “非指示性”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在互动与对话中,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自主生成语文素养。它主要用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教学。核心精神是“二不”:不指示学习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因此,本次教学将没有现成的指示与传授,学习目标由学生因人而异地自主选择,问题答案由学生讨论后形成基本共识。教学中倡导“四自”原则: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朦胧诗派圣母舒婷的代表作之一,有着很高的诗歌美学价值,值得学生细细地品味、欣赏和研讨,加上“非指示性”教学本来就比较耗时,因此本文至少需要两个课时。但考虑到公开课听课很累,故只打算上一个小时。可能会因此出现学习不充分、研讨不彻底的问题。

教师备课的内容必须涵盖本诗的情感美、意境美、结构美、音韵美等多个方面,以应对学生开放的多元化的学习。“非指示性”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教师必须更充分地备课,做到高屋建瓴。这首诗意象朦胧,比较难懂,因此本诗的学习难点或许是对某些意象的理解,教师虽然不能在课堂上直接指示与传授,但必须胸有成竹,预先吃透。

教师不是指示者,但必须是参与者、引导者与促进者。引导与促进主要体现在教学步骤的安排上,体现在研读、提问、讨论、反省等环节的组织上。本节课的基本流程打算这样安排:教师激趣;学生初读两遍(课前不作预习),并说说自己的原初体验;再读,然后确定各自的学习主题(即学习目标);围绕学习主题研读欣赏,边读边写下体会;交流研读体会,享受集体智慧;提问,并讨论;教师补充提问,并介绍自己的研读体会;对照同学、老师的研读欣赏及提问讨论,作自我反省,肯定优点,直面不足;每人为这节课作一个结束语。

由于时间有限,教学流程中本来还应该有的一个环节“拓展阅读”无法进行了。

每人一张16开备用纸,供课堂上书写。

上课时间:2003年10月10日。

上课班级:刚接任的高二(2)班(第二次上“非指示性”课)。

听课人员:金华教育局教研室考察团及本市中小学语文教师150多人。

二.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

歌颂祖国,是永恒的主题。历代诗人一路高歌,从古到今,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1979年4月,从十年动乱的坎坷中走来的青年诗人舒婷,面对灾难深重后刚刚获得新生的祖国,感慨万千,热血沸腾,用自己的青春与激情,写下了感人的诗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用心学习,用心体验。

(二)初读,说说自己的原初体验

教师:“请各位放开声音,自由诵读两遍。”

学生书声朗朗地自由诵读起来。

读完后,教师引入下一步:“现在,请各位用一句话,说说自己诵读后的原初体验。”

每人都做书面表达,然后随机抽取一个纵排的同学说说——

胡浩浩:当我第一次诵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就被它的爱国情怀深深吸引,因为我本人也是位默默无闻的爱国者。

吴越超:这首诗让我感到诗人与祖国那水乳交融的感情和诗人立志要为国争光的赤子之心。

姜玲玲:作者用各种各样不同的比喻来写祖国,形象地写出了祖国的发展过程,用形象的意象,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我”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与热爱。

王剑南:无私的爱国情结,平凡、真挚,但又恰恰因此而显得感人。

江锦霞:初读此文,我就被诗的雄壮所倾倒,不敢相信一个女青年(能)写出这样激昂的诗。

毛伶燕:一开始,我并不能够理解诗人的用意。诗中的“你”和“我”,我觉得用得很笼统。但诗的脉络很清楚。

毛林军:可以感受作者浓厚的感情,但许多地方不能理解。

(三)再读,确定各自的学习主题

教师:“请认真地再读一遍。读完后想一想:本文对你来说,最想学习的是什么?请确定一至两个主题,作为你的学习目标。写在备用纸上。”

写完后以上下桌为一小组,互动交流,彼此了解。自己的学习主题可以坚持,也可以调整。

教师随意抽取四五个小组的代表,介绍自己及本组的学习主题。

交流中发现,学生的学习主题主要是:思想感情;意象含义;语言表达;整体构思。也有不少同学选择更具体的学习主题:修辞手法。

(四)研读欣赏

教师:“请各位按照既定的学习主题,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以研究性阅读的方式,去欣赏,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研读过程中请随时写下你的感悟,即时捕捉你的灵感,用笔来深化、细化自己的研读。”

时间约10分钟。

(五)交流

教师:“现在需要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了。请说说你的研读体会,交流分享。先在小组内进行,请依次说过来,每人不能少于1分钟。说完后小组内的同学可以质疑商讨。”

每个小组愉快地交流开来。

小组交流结束后,教师引向全班交流:“刚才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较为成熟的乃至有新意、有个性的观点,现在请每个小组推荐一位,也欢迎毛遂自荐,向全班作个介绍,让我们共享集体智慧。”

于是代表开始发言——

严双明:我的学习主题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我的研读体会是:全文用四个“祖国啊”体现作者对祖国的感情。第一个“祖国啊”之前,作者借用了许多事物,描写了一个穷困潦倒的祖国,表达出作者对中国现状的悲伤和无能为力。“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看着祖国的痛苦,自己却无能为力。第二个“祖国啊”之前,“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作者将自己与祖国联系在一起,我即是祖国,祖国即是我,表达出自己的内疚和失望。第三个“祖国啊”之前,连用几个“我是××”的句式,表达出作者对祖国的新生充满信心,突出作者欣喜的思想感情。最后一个“祖国啊”之前,作者热情歌颂祖国的养育之恩,表现自己献身祖国、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心,激昂的情绪中透出强烈的责任感。

毛伶燕:我的学习主题是感情和语言。一首诗要让读者产生共鸣,诗人须投入自己真挚的感情。诗的语言就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作者一定对祖国感情很深,有时我甚至觉得她是在写一位历经磨难的母亲,如“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而前面“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好像感觉到人们在黑暗中痛苦地挣扎着,痛苦地盼望着,而这希望又是很遥远的,不知道在何方。在第一节,诗人说:“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老水车破旧而疲惫地纺着它的歌,他的儿女静静地听着,她落后,她贫穷,可是她的孩子依旧热爱着她,这像是在讲述一个古老而感人的故事,祖国这位伟大的母亲第一次在我心里留下了慈祥的印象,她不再是一个地图上的国界线围成的(抽象)区域,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让我感觉到她的痛苦,她的笑容,她的幸福。最后诗人的心的呼唤引起了我的共鸣:“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姜玲玲:我的学习主题是意象。第一小节中,用“破旧的老水车”、“疲惫的歌”、“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摊上的驳船”等平凡而富有特征的意象,形象地表现了祖国的贫困潦倒。第二小节中,用“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形象地表现出“痛苦的希望”。第三小节中,用“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意象,形象地写出了祖国新生与腾飞的希望,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深热爱。第四小节中,先说“我是你的十万万分之一”,又说“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体现出了祖国与“我”的紧密联系,让人感受到祖国在我心中以及民族大团结的美好景象。“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体现的是祖国母亲的无私奉献,“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又体现出作者的真情回报。

毛健子:我的学习主题是内容的理解。初看这首诗时觉得有点俗,而且内容我也看不大懂,还以为诗中的“我”是指作者自己,后来我不断地读与体会,才发现这个“我”是代表整个中华民族。文中比喻较多,从祖国的落后一直写到新生和希望,华丽的语言和丰富的感情汇聚成一首动人之作,平凡而富有特征的意向,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

王丹:初看这首诗的题目时觉得有点俗,以为又是那种口号式的(诗),赞颂祖国怎样伟大,将来会变得怎样美好。但接着读几遍全诗,便觉得这首诗与众不同。全诗脉络清楚,写了祖国的沧桑历史,从苦难写到新生,作者感情也从迷惘到深思再到沸腾。作者借助意象来抒情,把主观感情寄托在客观事物上,显得形象、具体,不会让人感到空洞、抽象、俗气。

班级交流时,没有小组推荐到以“构思”、“修辞手法”为学习主题的同学,可能觉得这些主题的学习比较浅显。

(六)提问

教师:“在刚才的研读和交流过程中,我们肯定会产生一些疑问,现在就专门腾出一个时间,用来提问。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问题,然后每个小组确定一个最需要解决的,写在纸上,提交上来。”

书面提交上来后,教师让学生推荐一位打字快的同学上来,把问题即时打入电脑,映上银幕。汪钰同学被推举上来,以下问题出现在银幕上——

1.“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什么含义?

2.“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是什么意思?

3.第二诗段怎样理解?

4.“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中,“神话的蛛网”是什么含义?

5.“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黎明如何喷薄?

6.为什么一会儿说“我是你的十万万分之一”,一会儿又说“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六个问题中,有五个是关于字词句理解的!看来学生首先关注的是给自己带来阅读障碍的细节问题。细节问题解决了,才会关注到构思、韵律等全局性的问题。其中第6个问题竟有四个小组同时提到!说明对这句话的理解普遍感到困难。

(后来在高二5班上课时,也有很多小组提到这个问题。另外一个同时提到的问题则是:诗中的“我”指什么?2班竟没有人提到这个问题。)

(七)讨论

教师:“现在我们对提交上来的问题集中讨论。因为时间很紧张,无法对每个问题逐个讨论,每个组讨论三个问题,其中一个是自己小组提出的,为必选题,另外两个为自选题。”

小组讨论后,全班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交流过程中允许随时提出不同的见解,不求答案的标准与唯一。

(限于篇幅,交流的具体情节略。)

交流比较顺利,没有明显的争议与交锋。可能经过讨论后,发现这些问题容易形成共识。个人阅读(尤其是初读)时还觉得朦胧难懂、问题多多,小组交流时仍感到有些问题需要讨论;可一旦聚焦讨论了,又发现并不是很难。(课后看到有些同学在备用纸上写下了这样的话:“通过讨论,我对这首诗的理解更深入了。”)可见集体智慧在学习中非常重要,教师需要充分发掘和利用。

(八)教师补充提问

教师提问的目的不是为了指示什么,而是把阅读继续引向深入。

教师:“我在研读过程中,也产生了几个疑问,现在提出来,请大家帮我解难释疑。刚才同学们是针对有疑处发问,我的问题似乎是朝无疑处发问,或许比较简单。”

课前教师准备了六个问题——

1.诗中四处“祖国啊”,感情表达上有什么差异吗?

(教师的初步理解:有明显差异。分别表达痛苦、沉重、欣喜、激昂的感情。)

2.朗读本诗时,要正确传达出诗人的感情?最巧妙的方法是什么?

(教师的初步理解:抓住四个诗段句末的“祖国啊”,分别读出痛苦、沉重、欣喜、激昂的感情,并以此作为本诗段的感情基调,这样就能比较正确地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3.本文作为一首抒情诗,是借助什么来抒发感情的?口号式的直白抒情效果会不会更好?

(教师的初步理解:本诗借助意象来抒情,将自己的主观感情巧妙地移注到客观事物上,选取了平凡而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这样的抒情方式,与口号式的直白抒情相比,更厚重,更具体。口号式的直白抒情,容易出现虚浮、轻飘、空洞。五六十年代,有一首喊口号的诗成了反面典型:“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肯定做得到。”)

4.诗歌一开始就是“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我是××”的句式贯穿全诗,这里的“我”指谁?能否换成“你”?“我是××”的句式有什么效果?

(教师的初步理解:“我”可以作多种解读,诗人自身的“我”,诗人这一代人的“我们”,再推而广之,还可以理解为“中华民族”。换成“你”,就表达不出上面说的三种意思了,而且读起来像是在斥骂,比如“你是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表现出对祖国的不屑。“我是××”的句式在内容上起的作用是,将彼此并不关联的形象组合在一起——比如老水车、矿灯,使得独立的形象成为一个完整的象征体,超越了各自的意义,蕴含了丰厚的社会内容;在形式上起的作用,一是能将自己的主观感情抒发得充分、酣畅,二是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节美。)

5.“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是什么意思?

(教师的初步理解:花朵比喻美好的理想与愿望。祖祖辈辈的美好理想与愿望始终未能落地生根,化为现实。)

6.为什么“我是你的十万万分之一”,又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不是矛盾了吗?

(教师的初步理解:“我”既是祖国的一分子,但又承担着全部的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以没有矛盾,是辩正统一。)

六个问题中,前面四个着眼于诗歌的整体理解与把握,对学生重细节不重整体的初浅学习是个重要的补充。后两个则是细节理解方面的问题,可能有一定的普遍性。

教师的问题仅供备用,学生问到了,教师就不再问。结果六个问题中,最后两个细节问题刚被学生问到过,就没有再抛出来。

另外四个问题抛出后,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班级交流。

班级交流中,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理解比较接近,其中第二题最一致(这倒是事先没想到的)。教师没有单方面一口气说出自己的理解,而是融化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否则学生会以为教师仍在宣布“标准答案”,毕竟面对的是刚接过来的班级。第四题则回答得不太全面,因此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后,边总结边带出了自己的理解。

回答第二个问题后,教师播放了一个朗诵录音,让学生来评判朗读得怎样,优点在哪,不足何在。该录音前三段朗诵得很成功,鲜明地读出了痛苦、沉重和欣喜的感情,但在读末段的激昂感情时,末句读得很浮浅,很轻率,深沉激昂的感情没有读到位。没想到学生很快就听出来了,马上作出了比较一致的评价。

(九)教师补充介绍研读感受

教师课前就认真准备好了简短而诗化的研读感受,课堂上激情地道出——

“我和同学们一样,刚读完这首诗,就被深深地感动了。我觉得这首诗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首先,它有一种情感美。诗人以她真挚的情感、热烈的气势,尽情抒发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无限敬爱,让人觉得她的心是坦澈的、透明的,让我们也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首诗面前,你无法伪装,无法拒绝,毫无理性的招架之力。即使是不爱国的人,也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其次,它有一种意境美。作者采撷生活中平凡而又典型的事物,组成一幅幅或凄美或壮美的意境,让你时而感受到祖国的贫困落后,时而感到祖国的新生活力,‘熏黑的矿灯’让我们黯然,‘绯红的黎明’使我们感奋。

“再次,它有一种结构美。四个诗段,都以‘我是’、‘我是你’的句式开头,结尾又都以“祖国啊”包合,单一中体现着变化,简约中蕴含着丰富。

“最后,它还有一种音韵美。全诗语音亮丽,清新和谐,朗朗上口,能很自然地让我们开口读起来,并且一读起来就停不下来。马上就能把你带到情境里去,不会读诗的人也会读出信心,读出精神。”

学生听得很有兴趣,因为他们已经有思考、有体会了。

(十)反省总结

教师:“反省是一种高贵的品质。这两节课就要结束了,现在请你反省一下,看看自己在这次学习中有什么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最能做到的调整措施。”

课堂上时间已经不够了,只好随机点了几位学生即兴发言。

潘巧琳:可能是(听课的)人太多,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机会,站出来回答问题,其实只需要一点勇气和一点自信就行了。思考讨论还是挺积极的。

徐良德:上课时太紧张,词不达意,不敢站起来回答问题,有时明明觉得自己观点是正确的,可就是怕。自己理解得不够深入,有些东西只停留在表层,如“驳船”就没想到(是)“祖国已停止了前进,脱离了世界发展潮流”,只想到它是一种很落后的工具,象征祖国的落后。

陈聪:不善于发现问题,很少提“为什么”,思考问题时思路不开阔,太注重细节。

江锦霞:思维深度不如别人,语言表达更是望尘莫及。不过,我已在努力了。

王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进步,能够跟上整个班的节奏。初读第一遍时,就能感受到作者的感情和音节美,欣赏时能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发现一些妙处,提问时能够提一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对文章的感情和欣赏有较深入的理解,在讨论中,也能够从同学处获得启发。但与同学相比还有不足。

然后要求每位同学课后写在备用纸上。要按要求写。

(十一)代作结束语

教师:“这首诗的学习就要结束了,现在,请你代老师做一个结束语,好吗?”

已经到下课时间了,于是就让学生想了一想,然后随机点三四位即兴发言。其他同学课后书面完成。

余姗姗:通过大家的分析讨论,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全诗结构、语言的优美,也都唤起了我们的爱国情结。

王雷松:我没有舒婷那样的能力,写出热爱祖国的壮丽诗篇,但我有责任像舒婷那样深深地爱着祖国。

毛继超:我们都是祖国的十万万分之一,又都是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让我们深深地热爱祖国!

王婉丽:“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已成为过去,祖国的蓝图应由青年一代去描绘,让我们也深深地呼唤:“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师:我也送大家两句话:一,要学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二,优秀是一种习惯,让我们努力养成这个习惯。谢谢。

三.课后反思

1.这堂“非指示性”教学,不再有教师直接的指示和系统的传授,而让学生在互动与交流中,自己生成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靠自己来实现。以上教学流程中,初读—再读—研读—提问—讨论—反省这六个环节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而同学和教师的观点介绍则是重要的外在影响。因此,这首很有韵味但不易马上读懂的朦胧诗,在内层与外围的交互作用下,能达到基本的学习要求,而且可能比教师指示传递的效果好。因为教学不是传递一件物品,你给他了,他就一定完好地收到了,课堂上教师讲得再深刻,再完美,也可能失落在传递的空中。这节课上,学生的研读感受显得粗糙简朴,不如教师或专家那样细腻成熟,但这毕竟是他们自己的,是他们基于自己的经验主动学习而获得的。

2 但这堂课时间太匆忙,总感觉没有上出味来。这首爱国诗歌的美学价值学生学到了多少?很难说,只是让学生走了一通“非指示性”教学的完整流程,似乎基本上还是静态的预设的,动态生成性还很不够。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成功的程度即是它所导致的学生和教师的结果不可预知的程度”。本次教学的不可预知程度很不够,因此没有出现多少鲜活亮丽的思想。上面记录的学生活动均来自他们的书面表达,真实而具体,但也枯燥而单调,远不如笔者在这前后所上的课的鲜活灵动(可参阅发表在《人民教育》2004年第1期、《语文学习》2004年第3期上的两个课例)。华东师大张华教授说:“当教师在课堂上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不断诞生精彩观念,宛如姹紫嫣红的鲜花在春天绽放一般,他或她就开始际遇教学的本质,体验教学的神圣。”按此标准来评判这堂课,自然是一堂失败的课。虽然听课的专家客人们给了很高的礼节性评价,说这完全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尊重了个性,也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云云。

3.具体地说,学生在“研读”、“提问”、“讨论”这三个环节上花的时间还太少,因而没能出现更多的亮点,影响了学习的深度和新度。

4.本来还应该在学习本诗后,作课外拓展,选取一篇与课文同一个作者但另一题材的作品,或不同作者但同一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分析两者在思想立意、语言技巧等方面的异与同。因为时间不够充裕,因此课前就没有安排进去,影响了学习的广度。

5.教师在介绍自己的研读体会时,对“情感美、意境美、结构美、音韵美”的解析单薄了点,可稍具体些。教师的讲解既不能跟以前一样一讲到底、讲深讲透,但也不能过于笼统。教师的经验毕竟是学生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

6.作为诗歌,必须多多朗读,课堂上应该书声朗朗,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领悟。这次教学,只在开头读了四遍,后来就不再有读,教学结束前,应该再读,而且是齐声朗读,让学生带上自己的感情,带上自己的理解,在读中渲染出班级氛围。这时的朗读效果肯定比起始时好,因为感情进来了,理解与领悟也加深了。课外还应布置读三遍,并熟读成诵。

7.“非指示性”教学是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目标、开放的学习材料、开放的学习评价”这“三开放”中形成语文素养。课堂上体现了前后两个“开放”,课后则应体现“开放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到学校阅览室或图书馆查阅书刊,做一个专题研究性阅读,了解他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以及作者舒婷的创作与人生等情况。这次上得匆匆忙忙,竟没有布置这个作业,得补上。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