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九年级上 >> 九上四单元 >> 教案正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设计12
        ★★★
【字体: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设计12
作者:xcczq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2-11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的结构严谨、波澜起伏的艺术特色,学习反驳论证;

  2、品味语句,体会尖锐犀利、定于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

德育目标: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为祖国美好的明天奋斗。

教学重点:

  1、揣摩语句,理解深层含义。

  2、掌握反驳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关键语句,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买汽车

孩子:妈妈,你为什么不买汽车呢?

妈妈:买不起呀。

孩子:那怎么才能买上小汽车呢?

妈妈:你现在好好学习,长大后就可以买小汽车了。

孩子:那你小时候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呢?

多媒体显示网络笑话:

 

 

 

 

这个笑话,孩子的反驳很精彩,妈妈听了以后肯定会瞠目结舌,继而哈哈大笑。驳论是一种与立论相对的论证方式。《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是一篇驳论文。

假如你面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论调,你将怎样批驳?

让我们看看70年前鲁迅先生是如何批驳这一荒谬的论调的。

二、资料助学。

三、整体感知。

  1、积累词语。

  2、学生速读课文,画出正确的论点和论据。

多媒体显示: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作者之所以认为它是错误的,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未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自欺了。

  作者提出的正面观点是:“中国有并未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四、精读课文

  1、诵读15段,讨论探究。

  ①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②第4段有一部分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明确:

  ①首先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否认对方的观点。这是驳论的一种形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拌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

  ②“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揭露了上层统治者大搞求神拜佛来掩盖自己投降卖国的反动本质,合他们陷入捉襟见肘之地,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

  从这段文字也可看到鲁迅的境况,但他不怕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钦佩。

①作者是如何立论的?请简述作者的思路。

②“中国的脊梁”是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2、品读68段,讨论探究。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

  ①第6段承上启下,正面立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78段热情歌颂从古到今有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从而驳倒对方,这是间接批驳。

  ②“中国的脊梁”是指踏踏实实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原因有三:第一,他们在追求自由。理想和民族解放的过程中是被统治阶级镇压、暗杀,他们的精神不能被很好地宣扬;第二,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当然无权知道真相;第三,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大多表现出“看客”的心态。

背景介绍:

“九·一八”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国土日益沦丧。国民党反动政府采取消极不抵抗的态度。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观点,鲁迅先生特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三周年以后的一星期,发表本文,指出: 中国有充满自信力的人存在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3、学生齐读第9段,研讨以下问题。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一句话中,“状元宰相”“地底下”分别指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

  “状元宰相”指统治阶级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帮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批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把“状元宰相”和“地底下”相对比,可以看出鲁迅的民本思想。

  4、教师总结

  本文的写法很独特,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难倒对方的谬论,说理全面、深刻、有力。

五、说话训练

请为下面的两个似乎有些矛盾的名言找论据,证明它们各自的合理性。

1、我之所以有有所创造,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2、尽信书不如无书。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举例。

1、贝多芬是世界公认的乐王。他一生有九部交响曲,其中被人推崇的是后七部,而前两部大体上是仿效莫扎特、海顿的风格。但是,他说,如果没有前两部,人们就不会听到悲壮的《命运》、雄悍的《英雄》、优美的《田园》、令人沸腾的《第九交响曲》。在写下这些鸿篇巨作之前,在世界音乐中心——维也纳,他认真学习了音乐大师们的杰作,博采众长。

2、李时珍生活的明朝,中国传统医学已相当发达了,医书药典汗汗牛充栋。李时珍在读书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经验及对有经验的医生、药农的访问,发现了前人的许多谬误,产生了医人先医书的想法,写成了《本草纲目》。

六、布置作业

请运用驳论就以下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1、勤能补拙

2、失败是成功之母

  • 上一篇教案:

  • 下一篇教案: 没有了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