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花源记》教案
内容分析及定位:这节课是这课书的第二课时。它是在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艺术特色的整体把握,对主题的探讨。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内容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我在学习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其学习的整体走向;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一本百科知识全书,给学生提供必需的知识。具体的教法有: 
1、平等交流法。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本课中,它包含本课完成目标时所需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 
2、自主探究法。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3、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4、“时空连线”电视采访情景创设的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投身其间。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富有个性的火花闪现。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是这本书文言文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篇名作。由于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觉得兴味甚浓。第一课时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了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初步领会了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为本节课的深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思路:教读中应注重通过朗读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把握。
教学准备:学生复习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熟读课文。
教师课件准备:镜头一:大山深处,桃花到处飘飞的美景。
镜头二:伊拉克战场,尸首遍野。
镜头三:人们在阡陌田间悠闲劳作。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一、复习导入: 1、 古今异义词:交通、妻子、绝境、无论、鲜美 2、 一词多义:舍、志、寻 二、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为创造性复述作准备 在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朗读课文,进行创造性复述 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丰腴 三、品评课文 三读课文,“时空连线”,深化理解。完成教学目标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指名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采访提问 同学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们想不想到桃花源? 现在啊,这间教室就是桃花源,你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电视节目主持人。我们下面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现在我对村民现场采访。  (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                       (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       四、第四步、四读课文,品位研读 、 主题探究。完成教学目标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   | 
   小组竞赛的形式,使学生争相发言。     学生明确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熟悉文章内容,明确要求,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准确、快速找到要求所读的内容       投身到创设的情境中,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学生展开想象,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 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逃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时间长了,我们就不再出去了。 我们这儿的人都很勤劳。。。。。。。很朴实,还有,我们很好客。  学生争相回答: 1、  我们桃花源风景优美。 2、我们桃花源民风淳朴。 3、我们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 4、我们桃花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四人小组讨论,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明确:若有若无,再一次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认真倾听         朗读《桃花源诗》       进行比较阅读     认真倾听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  | 
   竞赛活动的安排,给学生带来成就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自觉、认真地投入准备,从而达到学习、掌握的目的。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说话能力             在读中品味 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因形式而生动有趣味。     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富有个性的火花闪现。  引导学生想象文段中的景物描写,把静态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头脑中生动活泼、各有特点的画面,既加深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通过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整体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感知美、体味美。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强化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         通过真诚沟通、彼此信赖,发展合作精神。营造出和谐积极的课堂气氛和求知氛围。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深思质疑,用疑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学生的动力                                 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 
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景色优美       似     理
 
桃                               有     想
花    进入桃花源:环境良好       
源                               似     社
记                               
离开桃花源:无问津者       无     会
 
 
教学反思:这节课教学思路开阔,步骤明晰,布局合理,交流充分,手法多样。“时空连线”电视采访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的教学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富有个性的火花不断闪现。由于一小部分学生对一些重点词还没有很好地把握,以致影响了口才的表达,急需弥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