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八年级上 >> 八上五单元 >> 正文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18
        ★★★
【字体: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18
作者:yanzhikou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9-17

桃花源记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由湖南的风景区“桃花源”引出课文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陶渊明,名潜,字子亮,别号五先生,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是田园诗的创始人。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先后作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作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豁然        俨然    阡陌      垂髫     怡然   

便要还家     邑人    语云      郡下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A.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朗读时出现的错误

B.齐读课文,注意刚才同学朗读时出现的问题。

 

四、学生结合相关注解自主阅读课文,并讨论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1 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

2 标出文中能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3 据此划分课文的层次。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完成题目)

总结明确:

1 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安排材料。 (行踪可以理解为地点的转移)

2 表示行踪变化的词句: 

缘溪性     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     便得一山       从口入     复行数十步   停数日     既出       及郡下     遂迷,不复得路

3 根据以上的总结,将课文分层:

、(1)发现桃花源。

、(23)进入桃花源。

、(45)离开而复寻桃花源未果。

 

五、学生按照老师要求自主完成相关字词的学习。可分组练习讨论 (在文中相应位置做好笔记)

1、古今异义词归类

词语

古义

古义举例

今义

鲜美

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味道)新鲜

交通

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交通运输

妻子

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不管(连词)

如此

像这样

说如此

这样

沿

缘溪行

缘故,缘分

邀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长.延伸

不足

不值得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充足

2、一词多义归类

词语

第一种意思

第一种意思举例

第二种意思

第二种意思举例

舍弃

便舍船

房子

屋舍俨然

寻找

寻向所志

不久

寻病终

做标记

处处志之

标记

寻向所志

以前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竟然

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失败乃兵家常事

不复出焉

又复延至其家

   3、同义词

  都:悉—并—咸—皆       邀:要—延      沿着:缘—扶

4、通假字

   要:通“邀”

5、特殊用法

  渔人甚之:对……感到惊异。(意动用法)

6、成语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7、重点词语

   落英缤纷    其林    豁然开朗    俨然            怡然自乐               叹惋        郡下                 欣然规     

 

六、布置作业。

    1、将课堂所做练习完成在作业本上

    2、用现代文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抽查相关词语

2.请同学复述课文

 

二、精读课文,体味品评

1、齐读第1段,思考渔人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何作用?

 “忽逢”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2、桃花源是如此的美丽,如果你是一位桃花源中的人,请你用下面的句式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家乡:

   这里的             美(景色、民风、生活),你看                        

   (可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语言,还可加入自己的细节创造)

   例: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3、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与后文中哪句相话相呼应?

“大惊”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人们听完渔人述说后“皆叹惋”,请你猜想一下渔人述说的内容。

外界人们在改朝换代中所受的苦难

5、介绍到这里,相信你们已经对桃花源有了全面的认识了,那么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你所认识的桃花源的特点。

   参考:我们桃源的风景优美/我们桃源的民风淳朴/我们桃源人民的生活幸福…

三、齐读全文,探讨主题

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为什么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这样安排结果有什么好处?

     明确:照应开头;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说明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没有;增强神秘色彩,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

2、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你觉得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这样的理想?

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可不必引导学生去认识“它只是一种空想”之类的方面。) 这样的理想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人们所渴求实现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外练习

 

六、教学反思

  • 上一篇教案:

  • 下一篇教案: 没有了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