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七年级下 >> 七下二单元 >> 教案正文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22
        ★★★
【字体: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22
作者:小凡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14

7课 《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二、简介课文背景

1870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三、简介小说的基础知识。

   ——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四、根据预习,听课文录音,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过程、宣布散学四部分)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上学路上。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上课之前。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上课过程。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宣布下课。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五、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            分析第一阶段。(1——6

1我想就别上学了的原因有哪些?从这里可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去得晚怕先生骂,怕被检查分词。

——贪玩,不爱学习。 

 

2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看出“我”幼稚不懂事。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还能管住自己”?

———急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操练,……还继续跑。

4)找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句子。理解其作用。

 

5又出了什么事啦?有何作用?

——设置悬念,预示着将要发生的一件大事。

 

6)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分析第二阶段。(7——10)疑惑、诧异

(1)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a平时上课                   b 最后一课

 

a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b“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a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b“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a  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b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三、分析第三阶段。(11——23)难受、懊悔

1、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

 

1)文中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指什么事?

——侵略者禁止上法语课。

 

2"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3)“我”听了韩麦尔先生宣布“最后一课”后,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难过,懊悔,舍不得跟书本分手,理解、同情老师,恨坏家伙,爱祖国。

——自己对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眷恋;韩麦尔先生及听课者沉痛的心情的感染。

(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怜悯、尊敬和感激之情,表明了孩子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4)“可怜的人指的是谁?为什么说他“可怜”?

——因为像他那样热爱祖国的人竟然被剥夺教祖国语言的权力。

 

5)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要穿礼服?(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6)找出表现小弗郎士决心回答好老师的提问,决心学好祖国语言的句子。

 

   ——“如果………都愿意拿出来。” 不再害怕老师的训斥,而是难受,有了羞耻感。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7)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不奋发学习,不仅不能掌握祖国的语言,而且随着敌人的入侵,将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

 

8)在20段中找出运用了比喻修辞的句子,并理解其含义。

   ——掌握祖国语言,可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团结起来,打败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9)为什么“我”觉得今天听讲,全都懂,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10)在21段中找出三处细节描写,说说它的作用。(文中)

 

11)在21段中找出“我”心理活动的句子。说说它的含义。

——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12)“我每次抬起头……带走似的”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突然要离它而去;一生与之相伴的母语,突然要从此放弃:其间的惨痛,连孩子都强烈地感受到了。

 

13)是什么原因使“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

———对祖国对母语的爱,对敌人的恨。

 

14)在“最后一课”里,师生心心相通的原因是什么?

———师生爱国感情相同。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分析第四阶段。(24——29)悲愤、懂事

 

1)作者写钟声和号声有什么作用?

———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国土已被普鲁士兵占领,德语要代替法语。

 

2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3)“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的原因是什么?

———因不能在这里教自己祖国的语言而极度悲愤、痛心。

 

4)体会最后几段的表达作用?(法兰西万岁)

———这是韩麦尔先生的心声,也是法国人民的心声,表明了一种坚定的信念:法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集中体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精神。

 

5)最后一段表明了他怎样的心理状态?

———面对国土被占的残酷现实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

 

三、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一)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1)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3)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4)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5)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二)完成课后练习三。

 

(三)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四、小结:

(1)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2)文章题目“最后一课”如何理解?

——意思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它不但指出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着悲怆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思想。(《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敌人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