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七年级上 >> 七上一单元 >> 教案正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8
        ★★★
【字体: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8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16

一、教学目标:

1、正确的朗读课文

2、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并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感悟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掌握复述的方法,学会具体地复述故事情节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我们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怎样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课文后,能从中得到一些人生方面的启迪。

(二)词语教学(检查预习)

训诫(jiè)  耸(sǒng)立  啜(chuò)泣  纳罕(hǎn)

(lín)峋(xún)   峭(qiào)壁  目眩(xuàn)  颤(chn)抖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快速默读课文,准备复述故事情节

默读要求:

1)不出声,不回读,不指读

2)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看完。

3)了解课文内容大意,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数字

2、教师提问,学生抢答

1)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

2)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3)“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义?后来又为什么跟着小伙伴们爬山了呢?

4)“我”在爬山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5)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6)“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具体指什么?

(四)结合以上问题的要点,复述故事情节

1、边讨论边把这些问题的答案投影出来,

2、复述要求:

a、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b、其余部分,把握关键词语,用自己的话来组织

c、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3、复述步骤:

a、把课文分成“爬上悬崖”和“爬下悬崖”两部分,然后分组复述

b、给学生3分钟时间准备

c、在四人小组内复述

d、请两名学生在全班复述

e、请其他同学点评

(五)感悟道理,体验人生

问题设计:

1、学习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明确: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去解决,终将战胜巨大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2、你能用一些名言来表达这个哲理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3、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

(六)课堂小结,教师赠言

同学们,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经受挫折,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么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

教师送一首小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步/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你的每一步/
(七)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相关练习

2)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揣摩心理描写的作用,体会记叙周密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学会从不同角度阅读文本,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词语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研读重点语段,品味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1、有感情地朗读脱险部分(分角色朗读)

2、品味文中重点词句

1)文章题为“走一步,再走一步”,“走”之前,我的心态如何?

2)“走一步”时是什么心态?

3)“再走一步”时我的心理活动有什么变化?

4)“走”下悬崖后,我有怎样的感觉?

5)“似乎”二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找出相关的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品读,并且归纳心态,形成板书:

         走一步           再走一步       走下悬崖

毫无信心—————萌发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我下不去,   (“这似乎能        (“我能

我会摔死的”)     办得到”)          办得到”)

◆ 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有感情的朗读以上三句话

6)在爬下悬的过程中,“我”曾两次啜泣,这两次啜泣的原因一样吗?

明确:啜泣1:小声地哭,真切传神地写出了特定情况下的恐惧心理。

啜泣2:百感交集,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欢欣,有先前的委屈,有对父亲的感激,有战胜困难后的巨大成就感。

(二)引导学生多角度的阅读,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讨论:

1、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2、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或者抗梯子把我抱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4、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三)、布置作业。
  1
、完成作业本相关练习。

  2、预习作业。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