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教育专题 >> 文摘正文
教 室 里 的 垃 圾 桶
          ★★★
【字体:
教 室 里 的 垃 圾 桶
作者:未知    文摘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4
        这学期,学校开展全校性综合实践活动——《走向生活》。一年级学生刚刚进入校门,字不认识几个,活动能力和语文能力都很有限,把什么作为研究的主题呢?我思索着。
垃圾桶破了
一天晨会课上,值日班长向我汇报:昨天,班上的几个小朋友在跳皮筋时不小心踩到了教室里的垃圾桶,那个垃圾桶经过一个冬夏本来就老化了,这么一踩,当场成了碎片。以后同学们喝了牛奶、吃完水果后垃圾放在哪儿呢?一时,“垃圾桶”问题成了同学们的讨论中心。这不就是现成的实践课的研究内容吗?同学们一致通过了这个提议。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把身边的小事作为活动的主题,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有利于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去做,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
让我们自己来解决
垃圾桶破了,该怎么解决呢?班会课上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陶振宇说:“再去学校总务处领一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这样不太好,我们教室已经领过一个垃圾桶了,现在弄坏了,该我们自己来解决!”李鼎同学立刻反对。
胡雨晨站起来高声说:“那还不容易,叫我爸爸去买一个不就行了吗?”
这时,班长周凡站起来说:“叫爸爸去买一个垃圾桶就不是我们自己解决问题了呀?星期天,我和妈妈把家里的易拉罐、塑料瓶整理出来卖了好几块钱呢。平常,我们班同学也经常喝饮料,喝完后就把易拉罐和塑料瓶扔掉,有的同学还到处乱丢,不如我们把它收集起来去卖掉,等攒够了钱再去买垃圾桶。”
班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都觉得这个主意好。
实践活动为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提供了一方沃土。在热烈的讨论中,同学们充分地表现自我,批判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学生的精神在不断提升,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要彻底靠自己的劳动来解决“垃圾桶”问题,实现了“自我教育”,“自我超越”。
一段小插曲
课间,同学们找来塑料袋准备存放易拉罐和塑料瓶。放学以后,住校的同学们立刻来到宿舍,把自己丢在抽屉里、垃圾桶里的易拉罐拿到了教室里。热情,感染了每一位同学。
可就在第二天早晨,发生了一段小小的插曲。那天正好是星期六,同学们一早就来到学校准备参加兴趣小组活动。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我遇到了一双双异样的眼睛,有高兴,有兴奋,有疑惑。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教室角落的两只大塑料袋里,已经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易拉罐和大大小小的塑料瓶!瓶瓶罐罐上湿漉漉的,像是沾满了露珠。肯定不寻常!经过了解,原来,这是同学们早晨从校门外的一个墙角里拿来的,那里堆着很多这样的东西。这是事先没有想到的。我感到震惊和不安,便马上组织学生讨论:你们的热情和迫切的心情老师都理解,但做事不能鲁莽、简单。想一想,这些易拉罐和塑料瓶会自己跑到墙角里去堆在一起吗?会不会是有人捡来后存放在那里的呢?如果是这样,我们岂不是随便拿了人家的东西,侵占了别人的劳动成果吗?孩子们感到自己考虑问题太不周到、太急于求成了。拿起易拉罐、塑料瓶,他们排着队来到墙角,看到一位瘦骨嶙峋、满脸皱纹的老奶奶正在整理着那些瓶瓶罐罐。看着这位年迈的老婆婆,孩子们陷入了沉思。自责和羞愧使他们低下了头。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因为人生经验不足,认识不够完善,往往会动态地生成一个个问题,这些问题正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时机。我们要抓住这些有利时机,帮助学生完成认识上的飞跃,从而不断丰富自己人的内涵,最终成为真正的大写的人。
攒钱真的不容易
从那以后,教室外的走廊上、学生的抽屉里再也见不到一个塑料瓶,再也找不着一张废纸片了。同学们都把这些垃圾分类放进了教室后的大塑料袋里。不少同学还把上学路上捡到的、家里喝完饮料后丢弃的都带到了学校。
两个星期过后,教室的墙角里堆满了易拉罐和塑料瓶。在一个星期五的班会课上,同学们请学校门卫上的老爷爷帮忙联系了一个收垃圾的,准备把这些东西卖掉。经过商定,铝制易拉罐每只1角,铁制的每只2分,塑料瓶每个5分,废纸3角钱1斤。核算一下,一共卖了3元6角钱,肯定还不够买回一个垃圾桶的钱。这可是全班同学辛苦积攒了两个星期的劳动成果呀!攒钱可真不容易。想到有些同学平时花零花钱时钱大手大脚,不注意节俭;想到同学们总是不爱惜自己的学习用品,随意地损坏或丢弃;想到父母攒钱的不容易……看着这些钱,同学们不禁感慨万千。
因为钱的数目不够,所以同学们继续积攒易拉罐和塑料瓶。又过了三个星期,终于攒足了8元多钱。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生活,融入社会,在鲜活的社会生活中感悟、体验,在强烈的感受中激发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在了解社会、了解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买回的不仅仅是一个垃圾桶
一个星期五的放学后,我带着班长周凡和几个小组长来到市场上。他们精心地 选了一个蓝色底子、白色盖头的垃圾桶。垃圾桶放在教室里,一下课同学们便围过去仔细端详,仿佛那不是一个垃圾桶,而是一个精致的艺术品。只要垃圾桶里一有垃圾,便马上有人主动地去倒掉;每次倒完垃圾后,同学们总要把垃圾桶洗了又洗;教室里、走廊上果皮纸屑不见了,连往常最脏的垃圾桶周围的地面也几乎纤尘不染;同学们的学习用品再也不随便丢弃了,课桌椅也擦得特别干净;最令人惊喜的是大家学习比以前更认真了,作业也写得特别工整。同学们变得懂事了,“垃圾桶”改变了一切。
综合实践活动把时间给了学生,把空间给了学生。学生在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焕发出了一种热情,一种向上的态度。他们所获得的已不再拘于某个点,而是有了一个极其广阔的自我发展的面。
纵观这一案例,同学们自始至终都在积极参与,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活动中,他们亲身经历,亲自体验,自我教育,自主获得,真正成了活动的主人。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了他们对集体、对社会的认同感、归属感,而这种感受最终将会升华成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这个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虽然这次活动最后只是买回了一只小小的垃圾桶,但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绝不仅仅是一只“垃圾桶”。他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品尝了劳苦和欢乐,品尝了酸甜苦辣,品尝了成功,创造了价值。他们学会了关注,学会了给予,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对生活和学习。这一切都是在活动过程中萌发并形成的。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