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名家 品爱的真谛
——读李镇西《教有所思》有感
新安中学 曾剑凤
李镇西,一个教育界并不陌生是名字,然而真正对他和他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有所了解,是从《教有所思》这本书开始的。
李镇西,“全国十杰教师”、“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为了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他带着“新教育”之梦重返讲台。李老师身兼多职,一系列繁杂的事务,没有让他停止教学思考、研究,没有让他停止、放下手中的笔,他用他敏锐与敏感的洞察力、思维力写下一篇篇朴实而又充满魅力的教育诗篇,反映着他民主与爱心的魅力人格,体现着他兢兢业业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高尚情操。我读李镇西,我敬佩着;我读《教有所思》,我思考着。
从家乡回来,枕边放着这本书,每晚我都认真地阅读,每次阅读,我的思绪总是翻腾着,特别是《老师,用我的笔吧!》我感受特别深刻,以致按耐不住想写些东西。
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有时急需用笔向学生借这是常有的事,而且我们向学生借笔时,我们也有李镇西老师的待遇,即享受学生争先恐后递笔的热情。我这人是个马大哈,往往借了学生的笔就忘了还,但我很荣幸,我的学生很理解我,说是老师事多所以忘了还,每次还是热情的借笔给我,学生的宽容又助长了我有借无还的坏习惯,甚至每次享受这种习以为常的待遇时连思维也迟钝了,从来都没有像李老师那样从小事中往深处思考:为什么学生向我借杯子,我想都没想过亲自把杯子递给她呢?而我向学生借笔时,为什么学生没对我说:“喏,文具盒里有,自己拿吧”?细细反思自己这几年对待学生的行为,虽然没有恶劣到体罚学生的地步,但在生活中却对学生抱以冷漠的态度,自读了李老师的这篇文章后,有一件事让我觉得很羞愧,那就是一群刚上完体育课的学生到我办公室倒水喝时我竟把他们赶走,我当时怎么就没想到他们饥渴难耐,多么需要一杯水啊!何况办公室并不缺水!我为我的所作所为感到汗颜,我多么希望再有一些急需水的学生到我办公室要水喝时我能亲自给他们倒杯水。李老师的文章似一面明亮的镜子,照出了我自己冷漠、自私、狭隘的一面,让我明白真爱从小事做起,明白了润物细无声的真谛,我明白了李老师与很多庸碌无为的老师的不同之处正在于李老师懂得有爱才有真正的教育,有思考才能闪现个性的光芒。
李老师对教育是如此热忱的投入,善于感受来自学生的爱是他工作的不竭动力,他的批判反思精神是他成功的基石。李老师反思自己为什么不会亲自倒杯水给学生,这根源在于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自古以来就有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这表面上是尊重老师,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完全服从老师。如果不服从便有了体罚,体罚说得冠冕堂皇一点是爱学生,我想理解了爱的真正含义,你绝不会说体罚是爱,不平等也是爱。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会爱学生,才能给学生民主平等。被世界公认的大教育家孔子,他的教育行为堪称爱生的楷模。在他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对学生的关爱。他经常在一种愉快、和谐、理解与尊重的气氛中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他主张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强调在情感交流、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有教无类,广收门徒,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不仅在学业中督促学生,在生活上出无微不至的照顾学生,甚至对学生的婚姻大事也操心不已。所有这些,使他赢得了众多弟子的尊敬,生前在弟子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死后弟子们悲痛不已,皆为其守孝三年。
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现实教学中,我们有些老师也在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然而曾几何时,我们真正把学生当作了一个人去尊重,甚至去敬畏?又曾几何时,我们班上的事情是学生说了算,我们只是去引导、去合作、去参与?因为一次作业未完成,我们可能对学生冷嘲热讽;因为一次不认真听讲,我们可能罚其站垃圾桶边面壁思过;因为一次不去做操,我们可能罚他跑步十圈……
诚然,我们是普通教师,造诣没李老师高,我们的学生可能无法与李老师的学生相比,我们的学生辨别是非的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判断善恶的能力还不是很强,我们不可能完全照李老师的方法去引导学生、管理学生、要求学生,但我们应该像他一样有一颗把每一个学生当作自己子女的爱心;有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行动;有捕捉生活中每一个教育机遇的机敏;有“把怎样的公民献给中国”的深沉思考。
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爱永远是教育的主流。无论是被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还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苏霍姆林斯基;无论是被誉为“爱的化身”的斯霞,还是机敏而敢说真话的李镇西,他们都追求实现师与生的交流,心对心的陶冶,用精神塑造精神,以智慧之火引燃智慧之火。李老师这样的教育名家是一棵高大的树,一本厚重的书、一首凝练的诗,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永远盛满鲜活的爱,值得我们用心去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