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教育专题 >> 文摘正文
惩戒没有必要吗?
        ★★★
【字体:
惩戒没有必要吗?
作者:陈丽雅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6

惩戒没有必要吗?

陈丽雅

现在大家比较喜欢阳光一些的教育手段,比如:表扬、鼓励、赏识、宽容、理解、关心、爱护,等等。比较反对对犯错误的孩子实施惩戒手段,而且对“惩戒”一词也是讳莫如深,不敢说,也不敢碰,犹如“山中遇虎”。

我觉得这也没有必要。会犯一些小错误是小孩的天性使然,犯错是孩子的权利,孩子是在不断地犯错、改错的过程中逐渐成长的,犯错的过程和体验是孩子今后能更好地为人处事的经验的积累。小孩在其成长过程中不犯错几乎是没有的,如果有,那也太完美了,过于完美难道就是好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也。”可见,小孩犯错是难免的,也不见得一定是坏事。但对于屡犯错、屡犯同样的错误,而且屡说、屡教都不改的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办?采取适当的惩戒手段是必要的。比如美国父母碰到这种情况,就会对孩子罚站、面壁思过、取消吃晚餐的资格、被关在黑房间里等等,惩戒时间的长短根据犯错的程度和次数而定。其中“关黑屋子”这一惩罚方式对孩子的心理也是一个考验,单独面对黑暗的环境,孤独、恐惧感油然而生,无法抵挡,胆小的孩子心理难以承受。这种惩戒对孩子的体验是消极的,其惩罚力度和强度绝不亚于中国父母用手掌打孩子屁股一顿。由此可见,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不管是中西方,惩戒是需要的,尤其对那些顽皮的孩子,屡教不改的孩子,靠说理无效的孩子。

可有的人“一叶障目”,一味地鼓吹“温情脉脉”地对待孩子,好像我们的孩子全都是瓷器,一碰即碎似的,对孩子保护有加、关怀备至,殊不知这样也造就了现代孩子的“脆弱病”。常常看到一些孩子做错了事,老师稍微批评一下,或有的干脆还没开始批评,孩子的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吧嗒吧嗒”地掉个不停,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老师的教育工作根本无法开展。而大人们也是又安慰又保护,却不问问孩子到底错在哪里,应该如何改正。我真担心,把孩子保护得像温室里的花朵似的,长大后该怎么办?经受得了外面世界的风吹雨打吗?心理承受能力如此之差,性格如此脆弱,怎么担得起创造人生、建设家园的责任?难怪见诸报端的小小年纪动不动就跳楼、割腕的事例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深思:我们的教育手段是否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表扬、鼓励、赏识本身没有错,是对孩子极好的激励手段,能激发孩子对自己、对生命的自信和热情,宜常用多用。但我们在充分认识到这些激励手段的作用的同时,是否无意识之中与必要的惩戒手段对立起来了?其实惩戒手段在教育孩子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作用,有时是激励手段所无法替代的。应该说,激励和惩戒是相辅相成的,各自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只要你用得对人、时、地,惩戒会发挥令你意想不到的作用来。

记得看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位孩子不思上进,上课瞌睡,下课游玩,作业不做,常得鸭蛋,令所有的老师头疼,又拿他没办法。新来的班主任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观察,有一天瞅准时机,故意当着办公室老师的面,直视着他的眼睛,用轻蔑的口气对他说:“你这辈子如果能考上大学,老师的姓就倒过来好了。”说完之后,只见该学生红着脸,梗着脖子,屈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强忍着没有流下来。师生就这样对峙着,一动不动,学生狠狠地盯着班主任,班主任已经从学生的眼神里读出了不服气,不认输。接下来的事情发展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该学生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言不语,只顾默默苦读,下课也不打群架了,后来顺利地考上了大学。许多年后的一次同学聚会,该学生已功成名就。他举起酒杯,必恭必敬地走到已白发苍苍的班主任面前,满含热泪、动情地说:“老师,我之所以有今天,是您几十年前的那句话强烈刺激了我混混噩噩的大脑,你的激将法让我一下子就清醒过来,我再也不能这样混了,否则没有一个人会看得起我。于是我发奋了。”

是啊,这位班主任教育孩子的火候把握得多么恰到好处!他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采取的不是温和说教,而是反面刺激,正好激起了学生的斗志,他因此成功地造就了一个孩子一生的成功,当然他的姓也不必倒过来写。

所以我想,高明的老师和家长不必谈“惩”色变,而是如何用好“惩戒”这把利器,让惩罚也成为一种激励学生和孩子的强大的力量

  • 上一篇文摘:

  • 下一篇文摘: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