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般模式
江门市教育局教研室 曹殿成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与目的是:积累语文知识、掌握语文能力,自会学习语文,培养人格高尚。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语文教学的基本评价:教学和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并重。
实验已经开始,我们须深思慎取,践行课改。
一、一般模式——四步十二环节(实验)
〈一〉 积累:
1、积累扎实的基础知识
⑴字词:
类别:A、生字词;B、常用字词;
教学:音、形、义、造字方法、词语运用、感情色彩。
⑵语文知识
⑶文学知识
⑷文化知识
⑸生活知识
〈二〉诵读:训练语文基本能力
2、默读:
⑴作用:熟悉、分析、理解文章;
⑵要求:动唇(不出声音);
3、朗读:
⑴作用:训练学生口头表达时“发音正确、句逗分明、语气连贯,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还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巩固记忆,丰富想象和陶冶情操”。
⑵要求:准确、流利、清楚、响亮、表情达意(毋增、毋减、毋复、毋高、毋低、毋疾、毋迟)。
⑶方式:
教师范读;学生听录音、齐读、自由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轮读、全篇读、分段读、重点读等等。
4、背诵:
⑴作用:熟读成诵、积累涵咏体味,增进语文素养。
⑵指导:A、明确背诵目的;B、反复朗读;C、分段提示等。
〈三〉文章内容学习: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
5、文章-写了什么?
人:身份、地位、职业及其与周围人的关系;生活经历、性格形象。
事:是怎样一件事情,其起因、过程、结局如何。
物:是一件什么东西,其外型怎样、成因和特征是什么。
景:景物——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有什么特点?
理: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6、 文章-为什么而写?
弄清楚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主旨、中心、感情、志趣等。
7、 读后有什么收获、感受和联想?(内化)
〈四〉文章形式学习:培养语言感悟能力、欣赏评价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
8、 文章-如何写的?
人:运用什么方法描写人物:语言、肖像、心理、行动……;
事:运用什么方法叙事:倒叙、插叙、补叙……;
物:运用什么方法说明:平实说明、举例说明、比喻说明……;
理:运用什么方法论证:事实论证、理论论证……;
9、文章语言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10、文章技法运用及其表达作用;
11、文章修辞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12、文章构思及其艺术价值。
说 明:
一、所谓一般模式,即在通常情况下,人人都可以运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并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它又并不排斥其他方式,更不排斥教师的教学个性与创新。
在课程改革的教学环境中,这个一般模式可以、能够、而且必须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学习为主体)、新的教学方式(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和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积累知识、领悟感受、品味语言)糅合成一体。
在课堂阅读教学的环节中相应的实施“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如1——6环节,完全可以由学生独立自学:查字典、读(默读、朗读)课文、勾画、批注完成学习任务——积累知识、培养习惯(意义深远);7——12环节可以视情况(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课文的难易)采用:合作与探究的方式学习——提出具体、恰当的问题,分小组进行研究、讨论,培养合作意识,鼓励创新、发展个性。同时,要正确使用“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二、要深入研究、探求新课标条件下的语文教学模式。宗旨是使学生在学生学习、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过程之中,体验语文学习的过程,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全面达成。为此要特别注意:
第一、教学设计要精心,教学组织合理,要充分表现出教师的才能与智慧。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提出明确、具体、生动、富有启发性和内在联系及趣味性的问题,恰当指导学生学习,相机诱发。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介绍)必要的相关学习资料——写作背景、文化知识与现实社会生活等;
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与探究——做到互动;
教师要充分回答学生的疑难和充分讲解教学的关键——对学生不知、不会、想不到、说不出的东西,不但要讲,而且要善长于讲;
教师要大胆、科学的利用和编制各种练习;
教师要把书本学习、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心灵相沟通、融合,把书教到学生的心上,并通过学生的心灵活动内化为素质;
教师要以语言能力训练为核心,并贯彻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同时,进行思维能力训练和审美能力训练。
第二、教学过程要走完“四步”,全面训练语文能力。因为,“四个步骤”不仅为依次的铺垫,而且承担着不同的语文教学任务。
第三、教学操作的每个步骤和环节都要明确要求与控制,力求高效。
1、 要有合理的时间要求与限制,求取时效。
2、 要有明确学习要求,学必有效。
字词学习:勤查字典,给生字注音,在笔记本上组词、造句;
朗读课文:姿势正确、心神投入、声音洪亮;
勾划批注:朗读的重音、拍节,语言妙用与读书体会;
勤做笔记:听讲、讨论要做笔记,发言之前要打草稿;
规范表述:表述要准确、完整、简洁。
三、阅读教学应注意突出课文(作品)的两个特征。
一是要突出文体特征。文体是作品的类型,让学生把握了文体特征,就容易掌握阅读的基本规律与方法,掌握阅读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就具有了阅读的基本能力。
二是要突出每篇课文(作品)的特点。掌握了众多的“特点”(个性的东西),也就把握了共性,在教学操作层面上,既可以避免重复、费时,又可以目标集中,新鲜、省时、高效。突出课文(作品)的两个特征,应该是符合人们阅读、学习、欣赏的基本规律的。
第四、阅读教学,教师一定要带领、组织学生首先把课文(作品)认认真真地读懂读透。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首先必须是哈姆雷特。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应该是在读懂读透作品基础之上的。
第五、语文课必须凸显语文特点,必须力避非语文的东西的串入。语文课的任务就是教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就是让学生把握语文和语文能力。诸如思维能力、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等,只能是在把握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的熏陶与渗透,绝不能相反。
为此,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建立起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教育素养与观念(具备一些教育家及语文教育家的素质);不断厚实自己的语文功底: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较强的文章分析能力和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不断优化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技能——教育教学的设计能力、组织能力和评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