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阅读教学 >> 正文
预设时不妨就想想:如果失败……
          ★★★
【字体:
预设时不妨就想想:如果失败……
作者:孙明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13

预设时不妨就想想:如果失败……
    执教沈从文先生的《端午日》时(苏教版七年级上),笔者预设了学生上台表演“赛龙舟”这一实践活动,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比赛场面的气氛,另一方面让学生亲身体悟“合作争先”、“力量从团结中来”的道理。
  课前,我布置两组学生准备红旗和木棍(当船桨),不料课上学生表演时却不尽人意:“桨手”动作不一致,旗手和鼓手形同虚设,教室里一片哗然。于是,我改变原来的策略,让学生讨论:“如果这两组学生就是比赛的选手,他们会不会取得好成绩,为什么?”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桨手划水没有力量,动作不一致,一定不会取得胜利的。”有的说:“桨手划桨的节奏要服从鼓手,眼睛还要看着旗手,因为,有可能船碰到障碍,要拐弯,或后退。他们这几方面配合得不够好。”还有的说:“鼓手一味求快,桨手跟不上节奏,与桨手不协调调”等等,经过讨论,水到渠成地得出“合作争先”、“力量从团结中来”的道理。
  课后进行反思时,笔者觉得,预设学生上台表演“赛龙舟”这一环节没有错,学生表演之所以失败,也并非学生们没有认真解读文本,可能还是由于笔者对学生了解不足,两组学生中有一部分是女生,有个别男生性格也较内向,表演时“放不开”,如果我能再适时地鼓励,或者如果课前让他们先自己“练习”一下,也许就不会遭遇失败了,好在这堂课上我能因势利导,完成了教学目标,还不算太尴尬。联系自己过去课堂上曾出现的尴尬和难堪,我不免想到:如果我们教师在课前预设时就想想如果失败……那会怎么样呢?
  我们都知道成功的预设来自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对学生的充分了解,虽然课堂上有时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总会打破教师的预设,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会给教师一些惊喜,但这终究不是最主要的生成,我们断不能要求这样的生成是每节课的必需品,民主课堂的构建主要还是共同趋向于教师预设目标的民主推进过程。“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那种认为不认真备课也能有课堂生成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因此,笔者认为,我们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预设时不妨常想想一些预设如果失败了怎么办,并且充分考虑有可能会在哪个细节上出现问题而导致失败,这样寻根究底的目的实际上是“逼”着教师再一次研读文本,再一次去认真了解你的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体验、个性特点等,
将教者自己的思维暂且退回到与学生相仿的思维状态,重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预设,教师甚至还可以想想如果我的某项预设最终失败了,我还能运用哪种教学策略进行补救,作出什么样的调整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处变不惊。
  06年在一次市级的公开课上(教学《广告多棱镜》),笔者就见到这样的一个情景:教师让学生欣赏一个电视广告时,大屏幕上却一片空白……这位教师在预设时可能没想到多媒体会出现问题,只一再解释说这是周杰伦拍的一个广告,很精彩,然而10分钟过去了,却依然如故。我私下想,教者不会是周杰伦的超级“粉丝”吧!否则,为什么非要周杰伦现身屏幕才甘心呢?如果教师转用丰富而有感染的言语去描述广告,又有何妨?或者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最欣赏的一个电视广告,其他同学点评不是也好吗?

因此,教师预设时多想想失败,其实就是一种最充分的预设,不能每每等到课堂上遭遇尴尬后再“急中生智”。事实上,很多驾驭能力强的教师之所以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能展示自己的教学机智,一方面是他博闻强记、思想深刻,另一方面可能是他作了最充分的预设,因为只有最充分的预设才可能有最精彩的生成。

  • 上一篇文摘:

  • 下一篇文摘: 没有了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