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路】
1.了解文章细节的重要性,充实文章内容。
2.学习合理运用描写方法。
3.培养写作的基本能力。
【导写过程】
一、直接入题
我们学过都德的《最后一课》,课堂上严肃的气氛,韩麦尔先生悲痛的神情,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印象深刻,让我们深感共鸣,悲痛欲绝。为什么会产生如此震撼人心的效果呢?想一想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作者运用了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写人写事都离不开它。
描写运用得好的文章,能使人有所感受、有所震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所以作文必须在细部下功夫,活用多种描写方法。
二、举例说明怎样用好描写方式
1.为什么要强调“描写”。
好的“描写”使文章内容生动而不空泛。正如有一位科学家,他一辈子都在研究青蛙,可是晚年他很后悔地说道:“我当初错了,我不该研究青蛙,我应该研究它的一只眼睛。”这“眼睛”,就是细节,就是描写。
(1)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理解这个问题。(放幻灯片。)
①他的脸上布满皱纹。他很老,脸上似乎布满了尿素麻袋。
②她的嘴唇红红的,看得出她往那儿涂过很多廉价的化妆品……好像刚吸过血一样。
③外婆刚进门,我便哭着问:“隔壁胖婶说我妈死了,是真的吗?”外婆说:“别听她胡说,你妈还活着,到外地出差去了。”
④外婆来了,像挑了千斤的担子,一步一晃。我赶忙扑上去告诉外婆:“二婶说我妈妈不在了……”
外婆一下站直了,气得不行,小声嚷着:“谁说的,由得她红口白牙咒人,活着,活着,一千一万个活着。”她蹲下来摸着我冻红的手,哄着我说:“孩子,别听她的!你妈妈出远门去了,我刚才还托前庄上你姨夫给她捎了几个钱去……”说着,她把头扭了过去。
师生讨论后明确:例①、②的描写不合理,例③和④两段对话的内容都差不多,但③只写了对话的内容,显得呆板,而④不仅写了对话的内容,还在对话中穿插了说话人的神态和必要的动作,使人物活灵活现了。
(2)练习巩固。(放幻灯片。)
她身高1.80米,腿很长,跑起步来50米用6秒钟,她的脸也很好看,有1/3是红的,2/3是白的,讲起话来每分钟可达200字。
合理运用描写方法,把这段话改得更加生动形象。
教师选读学生片段,分析优劣,纠正错误。
教师示范:她身材苗条,长得亭亭玉立,美得像一朵带露珠的玫瑰,跑起步来像千里马那样迅速。她的脸蛋白里透红,好看极了。她讲起话来可是连个标点符号也没有……
小结:形容一位美丽而活泼的少女,我们说她“美得像一朵带露珠的玫瑰,跑起来像千里马那样迅速”。虽然这里“美得像玫瑰”、“跑得像千里马那样迅速”,都是模糊性表达,但却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而具有魅力的美感。如果换上一些具体的数据:姑娘的脸像一个直径15厘米的盘子,3/5为红色,2/5为白色(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不能太高;脸要白,又不能太白;要白里透红,又不能太红,这叫做“恰到好处”),胸围95厘米,腰围85厘米,高1.68米,跑100米的成绩是11.5秒。这样表达虽然准确,但毫无美感。正因为如此,所以有人说:“没有生动形象的描写,就没有文学的审美效果。”
2.怎样处理“描写”?
(1)动作描写要细致分解。
文章离不开人物,人物要有性格(即常说的人物形象),而性格的塑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物的行为,所以动作行为描写是描写人物最常用的方法。怎样才能把动作行为写得具体、生动、传神?传统的武打动作或电视镜头,往往把一种行为分解成若干个部分,把一个大动作细化为几个小动作,然后分别对每一个部分、每一个小动作按一定层次具体展示或描写,使整个动作行为栩栩如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雪地捕鸟”那一片段:“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里“扫”、“露”、“支”、“撒”、“系”、“牵”、“拉”、“罩”等动词,把捕鸟的动作一一分解开来,形象生动,让我们一看就明白捕鸟的过程或方法是怎么一回事。
有人在日记中写了他观看世界杯足球赛巴西对德国的一场比赛,其中写了罗纳尔多的一个精彩动作。他写道:“罗纳尔多带着球,冲到禁区前,飞起一脚,把球踢进网中。”显然,这一句比较笼统,读者读后对罗纳尔多的球技印象不深刻。如果把罗纳尔多这一精彩射门动作分解为五个小动作:①接到传球;②用脚一颠;③绕过对方防守;④避开守门员;⑤踢球入网。然后,再依次对五个小动作作具体描写:“罗纳尔多在中场挺身收腹,接住同伴传来的一记高球,习惯地用小腿轻轻地一颠,球魔术般地跳过对方防守队员的头顶。他飞速插上,以灵活逼真的假动作,带球一连绕过对方3名后卫的阻击,一直冲入禁区,巧妙避开已扑到跟前的守门员,侧身起脚,‘唰’的一声,球应声入网。”这样是不是更生动、更能突出这位超级球星的高超球技呢?
这些动作描写分解细化,我们可以用它来分析某个扣篮动作,某次活动场面……
(2)语言描写要插入动作神态。
人是会说话的,所以写人的文章大多离不开语言描写。但写语言就只写语言,写对话就只是问什么答什么,而忽略了人们说话时带有的不同情绪、不同神态,以及各种手势动作等,文章就不会生动形象。这样,语言描写的作用也就会大打折扣。请看下面两段关于同一话题的对话描写(放幻灯片):
①小明对小李、小张说:“我看见一个家伙穿着一件中裤,是用尿素袋制成的。”小明还没说完,便忽然大笑起来,“他……他裤脚那儿还印着‘净重50公斤’。”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②小明笑了一阵,又傍着小李和小张的肩膀坐下,乐得合不拢嘴,但他还是说了:“一个家伙……穿一件用尿素袋制成的中裤,”又大笑起来,“他,裤脚那儿还印着‘净重50公斤’的文字”。
小明说着哈哈大笑,笑得流出了眼泪,站了起来。
小李也站起来,用手捧着肚子,尖声笑起来,就跟哈叭狗的叫声一样。
小张的笑声提高了两个调门,而且笑得那么厉害,站也站不稳了。
师生讨论后明确:这两段话描写的是同一话题,但①只是一顿一说的,只写了对话的内容,显得空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