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考试研究 >> 文摘正文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语文复习对“积累感悟观”的呼唤
        ★★★
【字体: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语文复习对“积累感悟观”的呼唤
作者:王满仓    文摘来源:下吉中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0-19
  面对语文教学改革大潮和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新局势,高考语文试卷自1999年开始,面目清新可人,几多活泼,几多诱人。语文的工具性、通用性、人文性、实践性愈来愈明显地“悉堆眼角”;创新能力的倡导,在作文题的设置上得到比较成功的体现,开放灵活、多角度立意使语文试卷多了一缕清新的现代气息。诸多新意皆由素质教育的倡导而来。
  一、语文复习的尴尬境地
  在“风景这边独好”的形势下,语文复习仍然是个难以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学生在复习中普遍感到迷惘、困惑;教师在复习指导中也感力不从心。尽管资料满手,信息灵便及时,可以准确指导,及时纠偏,但“词语运用”、“字形辨别”、“语病辨析修改”、“阅读理解分析综合鉴赏”和“写作”等诸种能力又很难见效。于是乎“语文究竟怎样复习”还是个问题。老师在课堂上喋喋言高考题型与规律,学生却收益不大;老师按学校指导方针办,大搞套题训练,结果学生错误百出,仍在五里迷雾之中。最终结果,只好“死马当作活马医”,“听天由命”,语文整体水平降低,甚至下降得厉害。
  二、探索如何搞好复习的依据
  那么,语文究竟怎样复习呢?尤其是怎样在短时间内取得效果,是最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汉语文的学习,有个总的规律,这就是“举三反一”,说明白点就是“积累”。比如“词语运用”,看似简单,实质上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语文素养,没有丰富的言语积累,是绝难在极为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判断的。例如:
  “莱茵河从高高的阿尔卑斯山走来,一路弯弯曲曲,______,走到波恩就已经没有了脾气。”
  这里究竟是用“跌跌撞撞”呢,还是用“辗转迂回”呢?这就不仅是理解词义的问题了。虽说老师让学生注意具体的语言环境,据此来判断,可是没有类似的言语经验,也还是要选错的。如果有了类似的言语经验,语感丰富,便会很快做出正确的选择,因为他知道这个句子是个拟人句,于是立刻断定应是“跌跌撞撞”。
  学生学过的文章中有没有这种言语现象呢?有的是。请看:
  ①“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地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②“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③“刚当上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④“于是,历史昂然向前。”
  这只是极少数例子,像这样的词语运用现象,在课本中俯拾即是,而且不单单是一个词的问题,它还与文章的情趣、主旨、人物表现等紧密相连。这四句话中,前三句语境较为明确,但也不可脱离文章的整体情境。像①里的“窜”,运用了比拟,贴切地刻画了水生嫂们的慌忙不堪;②句里的“长”也运用了比拟,既表现出水生水性极好的特点,又描写了他在水中头顶荷叶的具体情状;③句里的“一钱不值”又是移就,用在此处,恰当描摹出了丈夫们小看水生嫂们的心理。④句里的“昂然”显然是将历史当作人来写,倘若此句脱离了刘征《过万重山漫想》一文对人类历史的哲理性关注,则“昂然”一词也可换作其他词语。
  三、一点不成熟的探索
  看看学生的现状,令人堪忧!他们对学过的文章十分隔膜,一问三不知,根本谈不上言语积累。以上所述仅涉“词语运用”,其他的“压缩语段”(实为阅读中的概括能力)、“扩展语句”、“语病辨修”、“阅读理解与鉴赏”,问题则更大。
  1、专题讲练,考点相联
  针对这种现状,结合语文学习规律,笔者在复习指导中把主要精力用在“专题”讲练上,以“少而精”之习题来训练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并在讲解中让学生明白各个考点是紧密联系的,而非“老死不相往来”。如“识记字形”,考的都是“别字”,但汉字(常用)单个排列起来,就无所谓“别字”,一旦两两搭配则出现“别字”。由此可见,“识记字形”关键还在于“积累词语”。再如“词语运用”不当,既是语病问题,又是“修辞”(消极修辞、积极修辞都有可能)问题。其他考点诸如“句式变换、选用、仿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正确运用修辞”等,都可统一于“修辞范畴”。
  2、阅读写作,一刻不断
  以上所述,哪个能游离于文章的阅读呢?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语感,积累言语经验,培养分析综合辨别筛选概括的能力……一言以蔽之,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统一于阅读训练之中。积累了方方面面的知识、经验,便可运用了;运用熟练了,就可创造、创新。而运用就是写作,这体现在第五大题的微型写作(续写、仿写、创写)和大作文上。我们语文高考试卷的设置遵循着语文学习的“积累、运用、创造”的规律,而我们学生的现状是连“积累”这一关也过不了的,怎么能用那些铺天盖地而来质量也不知如何的套题来折腾学生呢?这岂非本末倒置!在这里我并不是说“套题训练”这种办法一无是处,而是说这种办法的运用要“看客下面”、“量体裁衣”。用到理科的复习中,可能收效会大些,而对文科来讲它的作用仅在于怎样审题,审题后如何切入等这些问题上。
  因此,笔者在复习中特别注重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100余篇文章,并做好习题;写作20篇左右的文章,并讲究拟标题、练语言、重布局。经过一番努力,收效颇大,学生反映也很好。
  3、系统知识,以简驭繁
  正因为问题的症结是积累不过关,所以在复习中,笔者除了以典型习题进行精讲多练之外,还向学生强调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的重要性;同时采取适当方法帮助学生记忆,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歌诀法(不要小看这种方法,它与微机的某些原理很相似),学生觉得收益匪浅。例如关于文言虚词的复习,我就编了一则歌诀,并赋予一定意义。笔者不怕见笑于方家,兹录于此:
  以于虽然若为因,(其中“为”还代“惟、唯、维”三词)
  之其尔则或乃既。(其中“既”还代“即”一词)
  盖所者安,何故且莫?
  也哉尔矣,焉乎已夫!(总计34个)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对照课本,逐个记忆,特别是例句;熟悉以后,又以此口诀逐个在头脑中翻检。这样一来,文言文阅读中的虚词辨析也就迎刃而解了。不管高考如何变动,这34个总可以涵盖考试要求了吧,以不变应万变,何乐而不为?
  四、复习尴尬,教学必须更张改弦
  歌诀法我大量采用,以便使学生对各类知识做到以简驭繁,使之网络化、系统化。但“纲举”了,又很难使“目张”。许许多多的“目”(即言语积累)量又很大,在短时间内一时也难以“伸张”;加上科目之间都在争抢时间,矛盾很大。归根结蒂,是语文学习的“猴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的现象使然,以至于到了高考临近,竟成了“痼疾”,甚而至于成了“癌症”。这样,即使采用“化疗”措施,也只能是“气息奄奄,日薄西山”了。
  要之,语文教学不从日常的一点一滴来积累,不从起始年级抓起,则现在似的境况会延续无穷,闹到很坏的地步。虽然许多学校早已强调抓全程教学,但实质上远未如此。教学观念上如若不彻底改革,还是一味地讲析,不注重学生的阅读,不注重日常的积累、运用,即使从幼儿园抓起,这种状况也难以改变。
  素质教育的口号早已深入人心,但这股春风何时才能渡过玉门关呢?我期待着。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