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识“书”知“味” 善假于物
          ★★★
【字体:
识“书”知“味” 善假于物
作者:佚名    文摘来源:浙江省绍兴县柯桥中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17
    作为传统篇目、保留课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独立”于第一册教材第一篇,其“领袖”地位断不可动摇;而作为几成痼疾的传统的“就词论词”——从“词”里行间体悟词人之感情、参透词作之风格——的教学方式,即便是教师,也有“不屑”之倦意。
    在教学过程中当我不经意间“善假于物”,却发觉彼种教学手法竟令师生有了意外之喜。它避免了诗词教学中枯燥的串讲,不但让学生真正体味到了诗词的活力和精髓,达到了鲜活的“有所得”的境界,也让学生由“词”而生“文化”,愉快而实在地接受了博大精深的大语文灌输……
    在指导学生朗读本词的过程中,我始终感到学生的“精”、“气”、“神”不足,即便到了该“神气”的地方,也不过是外强中干。——突然想起插图上的“手迹”,如获至宝,急令学生“按图索意”。
    学生是随手翻见过这手稿的,现在把这手稿当作品味的对象,当成“一回事”,他们便有了初浅的感悟:是草书;很豪放……也正是这表象的感悟,使我有了识“书”知“味”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整幅作品气韵贯通流畅,风格豪放潇洒,这便是草书的魅力。大家设想一下,本词如果用行书或楷书为之,带给你怎样的视觉感受?”
    纤弱;文气;太婉约……
    学生对书法还是有一定的“大众化”的认识的。无独有偶,我随身带的折扇帮了我大忙,扇上所书恰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于是把扇面搁在投影仪上,学生也有了相对感性的视觉效果。
    “王羲之断然是行书高手,那么,如果他也会草书甚至狂草(其实他也能),能否写出草书版的《兰亭集序》?草书版的《兰亭集序》能让诸位‘认同’吗?”
    这是一个颇带点专业味道的问题,但学生还是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争论,因为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辨识能力,零碎的意见在“风格”上却有着相当的一致:
    王羲之等文人集聚兰亭,本属闲适,难以“狂草”;
    兰亭风景优雅(有地理之便,多数学生到过兰亭),写成草书不够和谐;
    草书者“狂徒”,行书者“雅士”;
    草书版《兰亭集序》既破坏环境,也不符心境……
    学生的参悟能力和表述能力很强。这些基本的共识使他们完全有能力去欣赏、去品味草书版的《沁园春·长沙》。
    我索性又来一番“逆推”:
    “如果《沁园春·长沙》写成‘行书’或‘楷书’,又将如何?”
    不够大气!
    这次的回答可以说达到了高度一致。
    如果本堂课因假托《沁园春》而让学生对中国书法的“体式”与“风格”有个大致的认识,我以为已是功不可没。语文课,究竟要交给学生什么?交给学生什么,确实已不是一个什么问题,而只是“无意之中”的“随意而得”罢了。
    但是——回到本词中来:
    “‘少年心事当拿云’,‘青年壮志可摩天’!面对天宽江阔、万物勃发之景,毛泽东同志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伟大疑问,如果没有‘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之自信,如果没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雄心,焉能有如此博大的心怀、广阔的胸襟!
    “‘书风’体现‘词风’,更体现‘人风’;情可造‘书’,景亦能造‘书’。《沁园春·长沙》一如毛泽东之词风,高歌‘大江东去’,奏响‘九州风雷’,没有‘恬淡’与‘闲适’,有的只是‘大气’与‘磅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恰是对本词的最好注脚!
    “一腔宏愿诉词间,万马奔腾行书中。词风阔远,书法狂放,豪情万丈,词、书、情三位一体,相得益彰,这,便是书法的‘艺术’,是诗词的魅力,是词人的胸怀!”
    ……
    “朗读吧,带着你的认识和情感!”
    善假于物、借题发挥应该是语文课堂上常见的教学方式。信马由缰也好,灵感突发也罢,能有形散神聚的教学效果自然名正言顺。若只有“花自飘零”的过程,只要有美丽,有花香,同样应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尽管不是终极目标。
  • 上一篇文摘:

  • 下一篇文摘: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