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语文老师“懒”一点
        ★★★
【字体:
语文老师“懒”一点
作者:魏月萍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12

         语文老师,“懒”一点

                 顺德一中实验学校    魏月萍

每次听完同科老师的课,都会生出这样的感慨:语老师,太累了!也许是自己还不觉得或者说是还不敢偷懒,听多了别人的课后,才问自己:上课是不是也讲得太多了?于是,才认真反思每一节课,原来嗓子也是被吼得直冒烟。

当然,老师上课就是要讲知识要说话的,但从同仁们的疲惫和沙哑里,我渐渐想到:语文课上,老师是不是可以“懒”一点?

说到“懒”,可能有人要皱眉头。我们主张的是“勤”,你怎么能主张“懒”呢?不求上进!

其实,我这里说的“懒”,不是不负责任的盲目的“懒”,也不是死乞白赖、一味钻空子的懒。这两种现象也曾被老师们所不耻,讽刺为“三吧”教学,即:上课吧,看书吧,下课吧。不是我这里要说的“懒”,更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与境界。

我要说的“懒”,是课堂上让人看起来轻松自在、悠然自得的懒:懒占时间、懒发资料、懒压学生,是一种成竹在胸、怡然自得的“懒”样子。

要做到这个“懒”字,其实比“勤”还要难。大家想一想,一有学校考评制度管着,什么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等大大小小的分数棍子举着,谅你也不敢懒;二有一些善“占”时间、善“抓”时间的同行逼着,叫你懒你也懒不起来。当然,还有各种各样的小九九、小利益、小光环在前面诱着,让你懒你也不肯懒,甚至要比别人干得更卖力气更出色呢。

“懒”的反面是“勤”。“勤”的好处不必说了,勤奋的人总是受到表扬与赞誉的,“认真”、“勤奋”、“努力”,于是,学生便有听不完的讲解、背不完的书、写不完的作业、应付不完的差使,就是没有思考和自习的时间。“聪明的人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我们高智商的老师们却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错误。

是老师们愿意这样吗?不是的。社会舆论逼着、家长的眼睛盯着、学校领导看着、同类学校挤着,老师还敢“懒”!是学校愿意这样吗?更不是,学校要生存下去,不压老师怎么出成绩?老师不能代学生进考场,不压学生怎么会有好分数?一层一层,最后压在学生沉甸甸的书包里,压在学生厚厚的眼镜片上,压在孩子们失去天真与活泼的眼神中,压在孩子们稚嫩的双肩上!压得孩子们没有了灵动的思维,没有了活跃的创新,没有了博动的生机。谁之过?是我?是你?似乎都是,似乎又都不是。

老师要“懒”,然也要讲“懒”之道。

一、“懒”要分场合。对那些机械性的训练,重复性的练习,无用僵化的“知识”,要少做少讲,最好不做不讲,对那些权威的意见、定论也宜少讲或不讲,应多谈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多鼓励学生向教材和教师质疑和发难,多给些解题方法和思路。冷饭头要少炒,活语言、活思想、活方法要多讲。比如《风筝》一课,读完之后,完全可以让学生去理解、去说一说其中的兄弟情谊、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以及作者的自省精神等等,至于什么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封建教育制度的残酷等等定论,大可不必灌输给他们,如果联系现实,会更能让学生有多一些的收获。

  二、“懒”要有窍门。“懒”不是放任自流,满山放羊,而应分解知识能力点,要发动学生多动脑筋多动手。可运用互助小组、攻关小组、学习委员会等各种形式,把担子放下去,让学生动起来。这个“放”的过程,可是老师下功夫的时候,如何指导学生挑起这个担子,是要老师深思熟虑且有的放矢的。哪些学生到什么样的程度,需要你有什么样的指导,要给他安排什么样的任务才能让他有所得,这都是老师在课前要下的功夫,也只有这样,你才敢“懒”。当然,只有让老师先“懒”下去,才能使学生“勤”起来。

三、多想些“懒”法子。只要教师动点脑筋,好法子是会想出来的。比如,多带领学生进阅览室、图书馆、电脑房,多搞些活动,诸如讨论会、解疑会、小组擂台赛、专题辩论赛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开发思维,学得知识,学生学得轻松快乐,老师自己也轻松自在。

如果不动脑子想办法,只是一味地双手撑在讲桌上,从打铃上课一直讲到下课铃声响起,从历史到文学史,口若悬河,慷慨激昂,用学生的话说就是“唾沫星子溅得满脸都是”,能不累?你累,学生呢?又有多少东西“灌”进他的脑子里去了?

  当然,老师要“懒”得大度,“懒”得精彩,首先必须有一颗平常心,要少些功利和短期目标,应多从大处着眼,远处落脚。更要不断地修炼“内功”,充实自己,完善自我,形成较为系统也较为扎实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做到收放自如,才能真正解放学生也解放自己。有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胸藏甲兵,才能指挥若定,如果一味的为懒而懒,只能误人子弟,最终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