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概括力的探索
        ★★★
【字体:
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概括力的探索
作者:下吉中学 韦军    文摘来源:中学语文资源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1-19
  “现代中国语文教育太沉重,太峻严!”
  “我们呼唤,语文教育中多一点平凡,多一点谐趣,多一点自由,多一点真我,多一点雍容与宽宏自由的精神氛围。”
  (摘自韩军《百年现代中国语文教育十大关系》)
  韩老师的话振聋发聩,让我们不得不从师道尊严的圣坛上走下来,让语文课敞开怀抱,启迪、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的心灵在广阔的语文天地里自由飞翔。
  农村中学设备简陋,缺少应有的电教设施和多媒体教学设施,课堂教学难以多姿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凭借一支粉笔,凭一张嘴让语文课堂自由、轻松而充满情趣,这是笔者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笔者认为,语文能力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丰富的想象力,二是准确的概括力,即精炼的表达能力。基于此,笔者在教授新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的过程中,尝试以教材内容为依托,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概括力为目的,以启发式教学为突破口,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让语文课堂充分“活”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 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化抽象为形象
  1、将抽象的字词化为形象的画面
  《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用“袅娜”和“羞涩”来描绘荷花的姿态美和神态美。课本注释“袅娜”为“柔美的样子”,学生对这种美的形态难以深切体会和感悟,因此,笔者尝试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情景来描绘,学生积极响应,热情高涨,纷纷讨论,竟相发言。
  学生首先想到了“黛玉葬花”的情景:黛玉一肩荷锄,一手提篮,在落英缤纷的小径上,莲步轻移,衣袂飘飘,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歌声飘渺而悠扬他们接着想到了“嫦娥奔月”的情景:嫦娥吞下仙丹,盈盈欲飞,宽大的衣袖如浪叠潮涌,五彩丝绦似回风舞雪顶,回头眷顾,无限留恋,飘摇升空。
  笔者让学生想像“羞涩“是一种怎样的情态时,有学生这样描述:一个小姑娘听到客人进门,便蹦蹦跳跳的出门迎接,却发现客人正笑眯眯的注视着她,刹时,手足无措,红了脸儿,慌忙返回屋内。
  通过这样一番引导和渲染,激发了学生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提高了学生的想像力和鉴赏力,使学生对文章语言美和艺术美达到了深层次的把握。
  2、让人物形象“活”起来
  可爱的动物形象生动直观,深得学生喜爱,将课文中陌生的人物转化具体的动物形象,确有一举几得之功效。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重点是学习通俗生动的人物对话和细致入微的行为描写。为了表现了触龙高超的智慧和口才,课文用了许多笔墨从侧面进行描写,即通过描写赵太后这一人物形象来表现和衬托触龙的形象。因此,准确把握赵太后这一人物形象,对学生领悟课文主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太后盛气而揖之”这句话生动地再现了赵太后准备接见触龙时的神态,但因为是文言文,即使经过翻译,学生的理解仍不到位。于是,笔者问学生:“赵太后此时的情态更象哪一种动物呢?”学生顿时兴趣高涨,竟相争论,最后一致认为,赵太后像一只“刺猬”,而且“是一只剑拔弩张,尖刺直竖,准备迎敌的刺猬”。至此,课堂气氛已经十分活跃,学生兴趣盎然,急不可待地往下看。至“太后之色少解”时,学生高兴地说:“刺猬的刺耷拉下来了”。至“太后笑曰”时,学生兴奋地说:“刺猬终于解除武装了”。
  这节课通过生动形象的比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把握赵太后形象的基础上,深刻的体会到了触龙高超的劝谏艺术和超群非凡的才智。
  3、用独特的板书设计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荷塘月色》一文的结构时,我力求在板书设计上积极探索,出新意,创新招,以期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通读全文后,笔者让学生通过提取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理清作品的感情线索,学生很快做出了如下概括:“心里颇不宁静”→“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莲子青如水”“惦着江南了”。
  然后笔者让学生试用一条曲线形象地摹画作者的情感轨迹,结果大部分学生都画出了“M”形的情感曲线图。
  (喜)
  (愁)
  整个板书设计正应了“文似看山不喜平”的俗语,文章内在的感情变化如起伏的山峦,翻滚的波浪,跳动的乐曲,跌宕起伏,摇曳生姿,化内在的抽象情感轨迹为外在的具体形象,直观可感。学生视之,了然于胸,喜形于色,兴趣弥久不减!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概括力,化形象为抽象
  1、让学生做一回诗人
  《〈宽容〉序言》是美国人房龙用寓言形式写成的一篇序言,形象生动,学生很喜欢读,但难以领悟课文深刻的思想。若采用概括段意的方法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会觉得老一套,提不起兴趣,反而将生动有趣的课文上得索然无味。
  笔者尝试将文章的十个部分改写为十句七言律诗,组成一首排律《赋得冲出无知山谷》:
  无知山谷乐逍遥,敢为人先倍煎熬。
  山外世界多美好,陋习陈规毁英豪。
  旱魃猖獗露狰狞,饿殍遍野法难超。
  绝地奋起行远路,碧草青青恨难消。
  建厦立碑祭先驱,海纳百川诫后僚。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并让他们先概括段意,后自己改写为七言诗句。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读、概括、改写,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用学生喜欢的语言概括
  笔者教授《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在分析了子路等四个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最”字来重新概括和评价,经过讨论,学生评价说:子路最可爱,冉有最有分寸,公西华最谦虚,曾晳最潇洒。概括和评价人物性格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又一次消化、提炼和升华的过程。最后当我在黑板上写下“K4”的字样,学生立刻联想到“F4”,争相发问,何谓“K4”?答曰:knowledge 4。学生哗然,兴奋不已,气氛达到高潮。笔者趁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希望大家学习这四位学识渊博、彬彬有礼的青年,一起来做Knowledge4,而不要去学什么Flower4。”学生会心地笑了。
  以上是笔者在新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实践中采撷的几朵小花,不揣愚陋,奉于案前,以此就教于大方之家!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