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在语文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
【字体:
在语文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者:巴山夜雨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0-13

在语文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射洪沱牌实验学校 :何英             

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的智慧和人格宝塔尖迈进,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大力实施创新教育。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是人的最高智慧品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终极体现,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也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然。

2000年新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大纲》明确要求:“努力开拓学生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为了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新大纲也对初中语文课外活动作了规定:“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生动活泼的开展课外阅读、写作、参观访问、专题研究等活动。可以采用读书报告会、朗诵会、故事会、演讲会等形式,利用壁报、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还可以组织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和文学社团”。                                

语文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促使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在语文的实际运用中丰富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应该说语文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最佳途径。

一.在语文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紧扣语文活动课程的“活动性”、“综合性”、“长效性”、“贴近性”特征。  

1.语文活动课程的“活动性”特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语文活动课的活动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课内课外双向结合。语文活动以课堂为阵地,但也可以走出课堂,如调查研究、走访劳模、参观人文景观、检查城镇标语牌规定用字、搞街头演讲宣传……

2)授课形式灵活多样。语文活动课可以以某个问题为中心,由学生组织实施教学方案,如辩论会、演讲会、知识竞赛、新闻发布会;可以由教师抛“砖”,以引学生之玉;可以放手让学生编“筐”,最后由老师收“口”。例如举行讨论会,“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锐利”(培根)。在教师指导下,抓住容易引起意见分歧的地方设计问题,有机地引导学生主动出击,阐述自己的观点,广泛地进行学生之间多维信息交流,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目的。

3)教学内容不拘一格。活动课的活动性不仅做到形式上的“活动”,更要求内容上的活动。在活动课中学生可以冲破迷信地樊篱,大胆想象、大胆怀疑、大胆探索,使思维立体化、多元化。由于上课形式灵活多样,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创新”性思维也会应运而生。如举行辩论会,学生在唇枪舌剑的环境中,会急中生“智”。在一次题为“逆境有利于成才,还是顺境有利于成才”的辩论会上,反方在阐述“逆境有利于成才”的论点后,举出李白、杜甫等人仕途坎坷、身处乱世、颠沛流离而终于成为诗坛魁首的例子,并说状元宰相们虽身处逆境,却大多数在诗歌创作方面没有多大成就。一班人看来,事实确凿,无可辩驳。但正方却说:仕途坎坷、身处乱世、颠沛流离,对于诗人来讲恰恰是顺境,而身居高位、养尊处优,恰恰是逆境。诗人只有贴近生活感受生活,了解民生疾苦、把握时代脉搏,才能写出好诗来。杜甫不是流落民间,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灾难,哪能写出“三吏”“三别”这样的史诗。此说真可谓是别出心裁、见解深刻、创新色彩很浓。

2.语文活动课程的综合性特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我们在设计语文活动课时在体现“语文”课特征的同时,尽量挖掘语文与其它学科渗透的内容。传说一群来自英、法、中、美等几个国家的朋友聚会。宴会开始,英、法、中的朋友都拿出自己国家的名酒,而美国人却空空如也。不过,他不慌不忙地拿过来一个空杯,把其他国家的酒依次倒入一些,然后举杯说:“这就是象征我们美国精神地鸡尾酒,干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从某种意义上说综合即创造。也就是说,活动课综合性的特点本身就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语文活动课程中,可以结合所学知识,组织学生进行归纳文化常识、作品特点等活动。学生在归纳中不仅梳理了知识,而且会有所发现。如在初一开展活动时,可以引导学生由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朱自清的《背影》进行比较,可以总结出“谐音”运用的知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鹿”谐音位“禄”,要求学生对着“鹿”行礼,寄寓了先生希望学生学而有成享受俸禄之意;《背影》中的“橘”谐音为“局”,扬州人称“走运”为“走局”,旧俗买橘赠送行人,有祝“走局”(走运)之意。

3.语文活动课程的长效性特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语文活动课程冲破了应试教育的樊篱,它立足长远,注重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和能力的培养,这就给创新思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如果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写日记,到中学甚至连命题作文就取消了”。那么怎样写日记?笔者认为日记是心灵的内心独白,当用“心”来写。“爱心”是锻炼日记灵魂的熔炉,将身边的一切用一颗饱含爱心的笔畅怀:或喜或忧、或歌或泣、或褒或贬……留心,是积累日记的法宝。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留心,何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真心,是打开日记大门的钥匙。在日记这块自由诚实的王国里,你可以随心所欲、畅所欲言了;恒心,是构建日记殿堂的栋梁。日记的写作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操作、探究能力,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思维。

4.活动课程的贴近性特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生活是创新的源泉。贴近生活、增加生活积累,是创新工作的基础工程。语文活动课具有贴近生活的特点,它可以及时采集带有时代气息的材料作为教材。例如;针对性1999年迎接建国50周年,可以搞“50年回眸”知识竞赛。这贴近生活的活动课,本身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在语文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遵循趣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自主性原则。                              

 1.遵循趣味性原则,促成乐此不疲的境界。语文活动教学比语文课堂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容易使学生喜欢学、乐意学语文。开展成语连锁填补、寻找广告错误字、书写比赛、标点趣谈、课外采访等语文活动课,学生可以一直保持自主参与积极性。课前课后、上学放学,你问我答,获益匪浅,乐此不疲.

2.遵循学科性原则,促成“一箭双雕”的境界。“一箭”即语文活动课,“双雕”即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运用。“一箭双雕”就是通过语文活动课,要学到课堂教学中所学不到的语文知识,扩大知识视野,在身体力行中把从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理解得更准确、更深刻;就是通过语文活动课,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理论联系实际,发展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3.遵循实践性原则,促成真知灼见的境界。要在语文活动课中让学生有真知灼见,就必须让学生“三动”,即动口、动手和动脑。动口,就是让学生亲口说说,在说的实践中学会说话,善于说话,提高说话能力;动手,就是让学生动手写写画画,在写写画画中得到真知灼见;动脑,就是让学生动脑想一想,多问几个为什么,从中悟出规律和道理来。

4.遵循自主性原则,促成无师自通的境界。在语文活动中应该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起到主体作用。例如办手抄报,让学生几个为一组,自己组稿、自己编排、自己抄写。这样,有学生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办好后学生就有欣慰感、成就感,兴趣就更浓。在语文活动中,还应让学生“主动发展”发挥个人专长、发展个性。利如在演课本剧时,让喜欢编剧并且会编剧的学生执笔编写,集体讨论定稿;让会导演的学生挑选演员、排练;让一些喜欢“品头论足”的学生当演员和评委,总结经验。这样学生对课本剧的编、导、演和评的水平就会不断得到提高。在语文活动课中,教师还应该侧重于授之以渔、导之以法。例如采访活动前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怎样采访、怎样提问、怎样记录、注意些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才采访中学会采访。

 

汉语是汉民族的母语,是华夏各民族通用的语言。偌大的中国到处是学习汉语文的课堂。电视、广播、电影、戏曲、招牌、电话、书信、广告、报纸、电子邮件……,学习语文的渠道通向四面八方。只要你感兴趣、当有心人,你就可以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咬文嚼字、锤炼语言、驾驭语言。因此,语文教师要想贪天之功为己有,就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向社会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活动课程活动中“教给学生再获取知识的知识,培养学生再形成能力的能力。”(李元昌)。那么,语文教师就成了孙悟空,能变化出千万个教师、千万间课堂,让你的学生时时处处主动活泼地学习语文

当然,语文活动课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所起作用更多情况是潜在的,不一定立竿见影。但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潜在的种子终会发芽开花,结出创新之果。

  • 上一篇文摘:

  • 下一篇文摘: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