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
        ★★★
【字体:
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
作者:未知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7
深圳市语文教研室的程少堂先生对“语文味”的内涵有这样精辟的论述:我们把语文味概念的内涵定为:指在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的品味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审美快感?如何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上出“语文味”?具体实现机制如下:
一、精心制作声像,让学生感知美。
多媒体的一个优势,就是能把课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这是增强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
首先,是精选或制作美的画面,视觉是人感知美的最大途径,美感强烈的图片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号传入大脑,从而达到审美愉悦。所以在制作课件时,我们要注意图片色彩的配置,图文的和谐,用笔的精细;按钮的色调、大小、字体也要与图片风格相吻合,以保证画面的整体美。如《景泰蓝的制作》课件中,制作者在开始阶段展示了几幅景泰蓝的成品图:在黑色的背景上,景泰蓝制品闪着柔和和华贵的光泽,缓缓隐现。这让学生感受到传统工艺的精髓,受到美的强烈震撼。
文字图片的制作也要讲究。文字图片要能体现出“建筑的美”:注重文字的对称、整齐或错落有致。同时应注意文字色彩、字体、大小的变化,避免单调呆板。
其次,应有良好的配音。好的配音能适当处理轻重、缓急、停顿、语气、韵律等技巧,具有音韵美和艺术穿透力,使具有视觉特征的文字作品立体化,变得鲜活起来。我们在《归园田居》课件中,用平静缓慢的语调、恬淡悠然的基调、沉稳清晰的节奏朗读全诗,引导学生感爱陶渊明重返田园的愉悦心情。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达到了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第三、努力创设情境。“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许多作品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饱蘸着自己的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读者的学习是“在他所创设的世界中直观自己”。那么怎样在语文课件中架起一道桥梁,沟通作者的创作情感与学生的学习情感,使他们碰撞、交触、从而引导学生感悟“美’的深蕴呢?创设情境。例如,教学《安塞腰鼓》,师生在激越、豪迈的安塞腰鼓声中朗读课文,师生的感情很容易就激发起来,仿佛置身于黄土高原的辽阔苍茫的天地中,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对课文的读解,对语言文学的旨趣的领会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因此,课件制作中,要精心安排图像、声音、情境等,促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得到积极的刺激,从而提高诸如旋律感、节奏感、观察事物的敏锐性、理解力和选择性等整体感知能力。
二、运用比较手法,让学生鉴赏美。
生活中的矛盾对立是一种普遍存在。比较,是人们在认识、鉴别事物中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方法。通过比较,人们对事物的感知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不仅可以看到事物自身的本质属性,而且能够提示事物间的关系和异同。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 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运用比较映衬,最能显示事物的形象意境美。在制作课件时,若能把握突出这一点。就能使学生更好地发现美并受到陶冶。
比较的内容非常广泛,文章的立意、标题、结构、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到记叙的线索,说明的顺序、抒情的色彩、议论的作用乃至文章风格、词语运用、修辞手法等都在可比之列。可以纵比,如鲁迅的《孔乙己》,文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有两次,课件中以图片展示出来,通过比较,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这些变化,体会人物的悲惨遭遇,进而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迫害,鉴赏人物形象体现出来的悲剧美。也可以横比。如《群英会蒋干中计》课件中,制作者设计了一个表格,将周瑜与蒋干在群英会上的语言、动作、神情加以比较,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周瑜多谋善断,豪迈自信;蒋干少勇寡谋、自大愚蠢。在美与丑、智与愚的对照中品鉴人物的形象美。
三、留下想象余地,让学生创造美。
叶圣陶先生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爱恩斯坦也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在审美教育中,我们应该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课件制作中,要留下足够的余地,让学生根据已提供的有关信息,唤起和调动自己记忆中的有关表象,归纳、组合,在大脑中形成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补充完整,这样才能领会其中蕴涵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方法上,我们主要采用如下几种形式。
其一,利用优美的音乐,引发学生的想象。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想象的一门艺术。在课件制作中能恰到好处的利用优美的音乐,往往能找到开启学生想象之门的触发点,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思。例如在上老舍先生的《麻雀》一课时,在课堂结尾处,请学生仔细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发挥充分的想象,让学生体会小麻雀对命运的抗争和对生命的呐喊,
其二,借助图文互换,激发美的创造。
教材中的许多文章,描写形象生动,美感强烈,在制作这类课件时,在显示画面与显示文字之间,要适当留有间隙,让学生根据文字描述画面或根据画面进行文字表述。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反复思考,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脑中构筑或抓取美感较强、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然后权衡比较,得出最佳答案。这个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三峡》、《岳阳楼记》等散文和《天净沙·秋思》等诗词课件,采用这种方法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手段,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儿”更浓郁、更芳醇。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