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用弹性预设促进教学生成
        ★★★
【字体:
用弹性预设促进教学生成
作者:徐忠明    文摘来源:江苏省高邮中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4
  最近关于“预设”和“生成”的话题大家讨论得比较多。不少开始主张“生成”的朋友对我们曾经情有独衷的“预设”进行了并依然进行着深刻的反思,站在绝对的对立面把预设说成是扼杀学生自由天性的祸首、泯灭学生智慧火花的罪魁。也有不甘心丢弃“预设”向“生成”投降的,说“生成”无异于无所依傍的天马行空、毫无根据的信口雌黄。更多的人则在观念上还是能辨证地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教学活动既有“预设”又有“生成”,问题是在操作上难以实现两者的融合,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一“预设”就死,一“生成”就乱的现象。“预设”和“生成”似乎是天生的大冤家、死对头。
  能否“预设”而不死,“生成”却不乱,让“预设”和“生成”和睦相处呢?教学实践表明用弹性预设促进生成是解决上述疑难的好办法。
  弹性预设是指教学方案为体现学生主体而预备充分的空间,为鼓励动态生成保留足够的余地。弹性预设指明教学达成的大方向,又显示高度的灵活性。我们预设教学目标,但只是基本的目标,预设目标可以在教学中修正;我们预设教学重点,但只是基本重点,预设重点可以在生成中调整;我们预设教学流程,但也只是基本流程,预设流程可以在实施中变化。可以修正、调整、变化的预设是弹性的预设,只有这种弹性的预设才能促进生成,也只有这种生成才是朴素的、真实的、生动的,因而也才是有效的生成。
  以下着重阐述弹性预设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以及情感的生成。
  1、弹性预设促进教学内容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①语文教育的这一特点告诉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存在着相当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教学切入点的选择、重点的把握以及难点的确定都应该符合教学实际,即应该是现时的、真实的和灵活的,是在教师引导和组织下动态生成的。
  人教版全日制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2004年审查通过)第一册《劝学》一课因为是自读课文,当初我只想作简易处理:在基本扫除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借助课后练习一理解“劝学”的内涵并以此引导学生背诵课文。但是,完成练习后有学生质疑,认为通过练习大家明白了与“学”相关的诸多内容,即学习的意义、作用以及方法和态度等等,可对于“学习”本身的具体含义仍然不清楚。我迅速将这一出乎意料的问题调整为重点教学内容,激励全体同学共同帮助解决。通过反复研究文中“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等直接写“学习”的5个句子,师生共同筛选出“君子”、“知明”、“行无过”、“积善成德”、“圣心”等重点词语,推断荀子似乎希望通过学习使人成为君子和圣人意图。在此启发之下,我顺势介绍了荀子“性本恶”的思想。由此大家基本确认荀子如此竭力勉励大家学习的内容并不是什么天文地理、语修逻文之类的知识,而应该是“圣人之道”。
  这一过程在保证教学大方向的前提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度的调整,既包含了预设又体现了弹性。
  2、弹性预设促进教学活动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②这里的语文实践也就是语文学习活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识的获得及其向能力的转化是以活动作为中介的。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心理特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各种语文活动开展的过程。而教学活动又是无法硬性预设的。活动细节的控制,活动的量、度、面的把握,有时甚至活动形式的采用都可能是临时生成的。
  朗读、复述、背诵等教学活动是语文课堂最基本的活动,因而也是最富有弹性、最具生成性的活动。
  以我教当代诗《致橡树》为例。我准备紧紧围绕主题开展充分的朗读活动。但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即把诗歌情感脉络表达成了由激越逐渐到低沉的走向,这与诗人真正的情感脉络正好相反。更为严重的是其他同学普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于是,我临时改变教学活动,对全诗进行作了范读,并请学生进行比较。敏感的学生听出了所以然并从中受到了启发,认为对陈旧爱情观否定的情感脉络的确应该是由低沉到高亢的走向。这便又引发了全班激烈的争论。争论中大家逐步达成了共识:作者正是通过对人们往往还赞同的“泉源”和“险峰”以及对人们甚至热情歌颂的“日光”和“春雨”式爱情观的否定表达了自己对陈旧爱情观的坚决、彻底的否定,那种“攀缘的凌霄花”和“痴情的鸟儿”的爱情形象则更是不用多说的了。这也正是诗人分别用“绝不”、“也不止”、“甚至”三个副词的道理。
  应该说正是富有弹性的朗读教学活动设计,促进了教师范读以及师生共同讨论等其他教学活动的不断生成。
  3、弹性预设促进情感生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的重要维度,这也是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最为欠缺的地方。语文学习上的所谓“差生”往往就是缺乏情感体验的学生。“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三个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反映在主题和内容的编排中,以使学生从这一主题出发,既获得知识,又在能力方面得到提高,情感方面得到了体验。”③因此,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创设课堂教学中情感体验生成的情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不能自发地形成,需要借助于预设;学生的情感态度也不能生硬地灌输,因此有必要在弹性预设的基础上进行灵活机动的激发,以促进其有效生成。
  《虎丘记》一课,如果采用常规的处理方法让学生概括主题,结论通常不外乎通过游览之盛、斗歌之乐以及景色之美等场面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钟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感,同时渗透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厌恶和鄙夷之情。这种其实很表面,甚至偏颇的概括往往是缺乏引导学生深入探寻和体验的结果。在总结以往教训的基础上,我习惯于围绕 “斗歌”的高潮场面,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对“呕者”的歌唱内容进行充分地、尽情地、开放地猜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歌者由多而少、歌声会由粗而精、感情会由欢而凄、“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以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的意蕴。在总结大家五花八门的猜想基础上,大家逐渐认识歌唱内容应该是贫苦人民对凄楚生活的哀怨和对深重剥削的控诉,并进而感悟出作者最后发出的“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的慨叹不仅仅是对官场黑暗腐败的厌恶和鄙夷,更包含了对与民同乐的强烈渴望之情。至此,学生对作者中秋夜游不能享受与民同乐的痛苦心情终于能够感同身受。
  可以说,是富于弹性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和丰富情感的生成。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④促进教学生成的弹性教学设计就是真正关注学生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