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导入有度·诱发兴趣·激活潜能——浅析课改形势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
【字体:
导入有度·诱发兴趣·激活潜能——浅析课改形势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作者:佚名    文摘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19
赵怀巧
 
文章内容提要: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者可借新国标本苏教版语文教科书缔造的浓郁人文氛围,新颖别致的内容安排,切合学生思维特点,设计巧妙的导入方式,运用独特的语言魅力,唤起学生的认知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牢牢扣住学生心弦,并通过有效的情感沟通,创设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调。但主旨是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
课堂是教改的主阵地。在新课改的形势推动下,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思维模式,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从课堂教学这一主环节入手。而课堂导入是讲授新课时给予学生的第一感知,开场白的精巧与否,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质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借新国标本苏教版语文教科书缔造的浓郁人文氛围,新颖别致的内容安排,切合学生思维特点,设计巧妙的导入方式,运用独特的语言魅力,唤起学生的认知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牢牢扣住学生心弦,并通过有效的情感沟通,创设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调。
然而,万事开头难,如何才能使学生一下子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呢?不同的课型又该如何导入呢?笔者想结合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教学,
联系相关教学实际,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找准入口,切题导入,解题激趣。
文学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尤为重要,一个新颖别致的题目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每每学生拿到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语文课本时,那些生动风趣的文章常常是学生流连阅读的对象。教者如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因势利导,便可在课堂中事半功倍,取得明显收效。
如“亲近文学”单元开篇序文《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材设置的目的便是让学生通过该篇的学习,培养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走进文学的殿堂,领悟文学的魅力。带领学生学习时,我精心设计了优美的导语,从文学的感染力入手,告诉学生在文学的世界里,我们将领略奇丽风光,浏览新鲜景物,探求未知天地。而这一切都是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的。然而怎样才能打开这扇神奇的文学之门呢?借助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揭示课题《为你打开一扇门》。通读课文后,学生解题,明确作者要为我们青少年读者打开文学之门。
又如教者可结合初一学生自身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以及刚考入理想中学的那种自信来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际遇,谈一谈内心感受,由此引入《十三岁的际遇》的学习。在学生谈自身感受时情绪已充分调动起来,再去品读作者那诗意盎然的优美文字时,能不唤起情感的共鸣吗?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在课堂教学这个艺术舞台上,教师从优化整体的原则出发,针对不同类型的文体,找准切入点,适时而引,因时而动,见缝插针,给学生营造一定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失为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的良策。
二、设置生动情境,营造浓厚氛围,激活学生创造潜能。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新的苏教版语文教材安排了一定的口语交际题,如在上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题时,我便通过有意识的设置交际需要,营造交际环境来导入教学内容的。课前,我嘱咐学生小A和我配合一下。上课时,我手无一物,走上讲台,学生很是诧异,面对这种状态,我装作回过神来,对学生说:“对不起,老师忘带教科书了,谁帮老师去取一下。”学生一听,都想表现自己,我便请小A去取,当他将语文书拿到教室时,我面怒愠色对他说:“这节课我们评讲试卷,试卷呢?怎么连一点小事都做不好,”学生从未见过我这样子和他们说话,有胆大的学生便对我“批判”起来,说我不应这样和小A同学讲话,我未对小A说明要求,责任不在小A而在我。听罢此言,我一方面为学生的大胆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也为达到预期的情境效果而高兴。兴致所至,我打出投影,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来训练的就是如何在适合的场景下与人交流。学生恍然大悟,小A和我相视一笑,走向课桌,开始新课的学习。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的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喜悦。”学生若对所学课文有愉悦之感,在乐学的主导思想指挥下,还能提不起精神接受新知吗?但生活往往和课文中描绘的情境有很大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对提高课堂教学成效、领悟文章思想内容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在学习《繁星》时,我首先让学生在轻柔的钢琴曲中欣赏夜晚繁星满天的投影,当画面上出现海上繁星图时,学生不由得轻声地朗读起来:“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读到此处,陶醉的神情洋溢在学生稚气的脸上,也许他们并不能体会当时巴金写作此文的心境,然而,当学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重新诠释这样一篇散文时,这怎能不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此时无声胜有声”,无一字一句,却已将学生带入文中所需的境界中。
有时,我们的语文老师认为创设情境,既浪费时间,又使课堂秩序零乱,殊不知,教师匠心独运的构思,情境的巧妙设计,可使教学内容在和学生“零距离”的交流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升华。因而教师要适时地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学内容在文中的景,感知的情里得到升华。
三、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揭谜欲望,层层解疑,步步深入。
一节课的导入恰似一出戏的序幕,或似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有艺术性,富于变化,悬念叠起,往往能像磁石引铁一样把学生吸住,能很快调集他们的注意,点燃智慧的火花,使他们进入活跃的思维状态,开启智慧的闸门,收到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奇效。如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条曲线~~,问学生,看到这条曲线,你联想起什么?当学生畅所欲言时,我说:“这是一条很普通的曲线,但在我们思维的海洋里,它却可以激起五彩的浪花,得到这么多答案。同样,在生活中,很多事物的正确答案也不止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课文,接下来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在教学中,我们一直都在提倡“把发现留给学生”,但学生还未能形成独立的发现意识时,我们能否给学生一些问题,用问题去解决问题,解决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再次发现的过程,前阶段是学生发现答案,后阶段是学生发现新问题,以此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去设疑、解疑、质疑、释疑。
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我便设置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导入情境。 “诺曼底”号是一只怎样的船?为什么会发生海难?海难发生时船上状况如何?船长是如何果敢地指挥救人的?这场海难的结局如何?学生读完这篇小小说对文章内容有所感知,便直接进入对小说的赏析、品味阶段。学生自主提出疑问,师生互解疑难。在学习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提出哈尔威船长这样做是不值得的。针对截然相对的两种观点,学生分成两组,讨论、分析、辩论,经过一番较量,最终形成共识,此时再播放《铁达尼号》音乐和电影片断,刺激学生视觉感官,加深情感体验,让学生对哈尔威船长的形象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文章的主题也得到了升华。而这一切,均是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置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四、琴棋书画相联,拓宽课堂容量,提升课堂内涵。
导语设计也不能刻板单一,应力求花样翻新,多彩多姿。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可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如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优美的情境,最快的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比如在《春》这一课中,优美的文字需要学生去体验。所以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关于春天的诗词。上课时我请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再配以轻快的音乐,一幅幅春景便呈现在学生眼前,仿佛进入了如诗如画的春日情景中。此情此景的设置,学生自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在课堂上提到课外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课堂中教师如能根据学生这一特点,以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爱听故事,各种和课文有关的奇闻逸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学习状态,这其中常见的就是一些作家、伟人的故事,或民间故事、童话故事等。如在讲授《古代寓言二则》时,我让学生讲自己最喜欢的寓言故事,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两则寓言,看看谁能在学完课文后,将它们生动形象地讲给大家听。这样一来,学生的精气神儿来了,读起书来声音异常响亮。后来,有的学生讲完文中的故事后,觉得不过瘾,又找来厚厚的文言寓言故事来读,问其为何不读现代文的寓言,学生答得也妙,我读文言故事既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又加深对文言文的印象,何乐而不为之呢?说罢,摇头晃脑、像模像样地读了一段给我听。
在实际教学中,还可利用音乐导入,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有时还可利用音乐长与文字的优势,让学生更好的去体会文章,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学校要求教师在他的本职工作上成为一种艺术家”。琴棋书画本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能结合课文,运用适当的感官手段拓宽课堂容量,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五、温故知新,点面互动,新旧结合,多维思考。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在教学中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在学习梁衡的《夏》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走过多姿多彩的春,越过清冷萧瑟的秋,趟过小雪滋润的冬,我们走向炎热的夏,去感悟夏的紧张、热烈、急促,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夏》”。简单的几句话不仅点明了前几篇课文的风格,也交代了新课的主要内容,引起学生对前几课内容的回忆,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
学习《七颗钻石》这篇童话故事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在浩月当空、繁星满天的夜晚,巴金爷爷写下了散文《繁星》、冰心奶奶写下了小诗《繁星》,同样19世纪的俄国有一位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看到繁星满天,写下了童话故事《七颗钻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童话”。这样的导入将本学期的关系密切的课文结合起来,加深感知,对学生的归纳性学习有一定的帮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适时激发学生兴趣,运用旧知,开启新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情感传导的作用,把学生引入无比瑰丽的知识世界,创设出和谐的课堂气氛。
实质上,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上述几点外,还有图示导入、提炼观点导入、介绍背景导入、点出人物导入、叙述故事导入、图画导入、游戏导入、作业导入等等,但不同的导入都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学。一方面教者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践去精心设计,使之符合思维规律,激发学生对母语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新教材的科学性、人文性也为广大语文教师更好的驾驭教材提供了有利先机。只要教师导入时注意导入方式的科学性、新颖性、灵活性、简明性、生动性,就能使它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课堂导入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创造。设计得好,它能优化知识结构,调动课堂气氛,消除学生对课文的畏惧情绪,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挖掘学生潜能的沃土,迸发新颖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感悟和体会语文——我们的母语教材的魅力,。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