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教法学法 >> 文摘正文
浅谈新课程中的导入艺术
        ★★★
【字体:
浅谈新课程中的导入艺术
作者:曹锦华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0-31

浅谈新课程中的导入艺术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个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在每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去贯彻落实。认识论告诉我们:要让学生至始至终保持学习兴趣和热情,最主要的是在开头这一环节。因此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去寻求一个好的开头方式,即设计好导入环节。关于这个环节,传统的教学方法常以直入式(直接出示课题)或讲述式(教师介绍作家作品、背景等)开头。这种方式往往不能满足初中生好奇的心理,也激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佳。因此,站在新课程实施第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多花一些心思去探讨导入新课的方法,让导入成为一种充满魅力的艺术,让每节语文课成为学生自主快乐学习的殿堂。
一、导入艺术的原则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受特定规律的支配,因而便派生出了行事应遵循的原则。语文教学的各环节也受其自身规律的支配,因此在设计导入时,也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导入艺术应注重贴近课文的原则。导入之所以成为艺术,在于它是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绝不是孤立存在的。这就要求导入艺术必须为整堂课服务,为整篇课文的教学服务。所以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不可漫无边际、泛泛而谈,一定要将导入的方式、内容与所教课文有机结合在一起。具体而言,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安排,可在导入环节设计中扣住文章的主旨,可在导语中突出文章的人物及特征。或在导语中涉及文章的写作特色,或者导入中穿插文章的情节,或者在导语中渗透对文章内容的延伸。总而言之,导入的设计须由课文出发,服务于课文。
第二、导入环节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唯物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做事应一切从实际出发。只有选取其生活实际中的某各层面、某个细节或他们所熟知的一些知识领域,而后借题发挥,联系到所学课文。才能既被学生所接受、所喜欢又能顺利引入相关课文的学习。
第三、导入环节的设置应该自然恰当。每个人的心理认知过程总是有特定的规律的。对于新事物新观点的接受,要么通过由此及彼的比较,要么通过举一反三的联想,要么经过水到渠成的归纳。因此,导入环节的设置要注意与所讲课文的衔接。千万不可强拉硬扯的过渡,也不能以乱扣帽子去对应,更不可无中生有的落实。而应做到导入内容与文章之间自然流畅的过渡、顺理成章的衔接和恰如其分的联结。
第四、导入环节应力求新颖、别致。发展是一切事物的生命力所在,而创新则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之源。导入环节也应力求有突破有创新,切忌落入俗套或烙上一成不变的印记。否则就会被认为是陈辞滥调,削减甚至丧失导入的艺术效果。因此在导入环节设置中应该做到形式变幻无穷,内容推陈出新。使整个导入环节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此外,导入艺术应该注意时间的控制。从整节语文课系统而言,导入不是也不能成为主体,它只是一个前奏,所以在时间分配利用上就应该注意适度,不可喧宾夺主,一般应控制在3--5分钟左右。
二、导入艺术的方式
教育理论格言中有一句“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说得很好。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教学之中,应该依据教学规律和原则去自由创新自已的专教法。导入环节也是如此,教师可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所教课文的前提下,自由创新出一些好的导入方式。本人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结合相关理论对导入方式作了一些探讨,以为可将导入艺术归结为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创设情境,引起共鸣。《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并主张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在某种程度上说,语文教学应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即作者、作品中的人物。教师、学生之间某种情感的交流。而情感交流的最高境界便是相互之间能产生共鸣。因此,在授课之初,如能利用导入艺术达到共鸣,将会让师生以深沉的情感去享受整堂语文课。例如:在教新教材的24课《诗两首》(分别是泰戈尔和冰心写的颂母爱的诗歌)时,教师可以抓住对母爱的理解这一相通的情感来激趣。不妨在课前即兴发表一段演讲:我深信,我们每个人都深爱着自己的母亲也都能体会到一份至高无上的母爱。母爱,有如一片强劲的风帆,载着我们去远航;母爱,有如一片温馨的港湾,为我们洗却心头的困倦和哀愁;母爱,又如一首缠绵的歌,无论我们身处何方,无论我们身在何地,她总会响在我们的耳畔……面对这无私的母爱,我们又该如何去感受,如何去向母亲诉说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两位著名作家向母亲发出的深情呼唤……演讲过后,大家的心中都澎湃着满腔热情,也恰当自如地引出了所学课文,更让这节课成了激情燃烧的岁月。
第二,抓住文题,妙做文章。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 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导入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从标题中寻找颖生动的方式。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新教材第2课)时,我直接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象连‘1+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情节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难时,父亲不抱他下来而让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告诉作者也告诉读者“遇到困难,要学会自己去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是巨大困难,也会容易战胜”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了。
第三,巧设圈套,注重体验。无论是事情还是道理或知识的学习,如果能让人亲身体验,定会令人长久不忘。这种注重学生体验的思路,也是新时期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闪光点。因此,如能在导入环节中运用新奇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一番所教知识的内涵,势必会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快乐。在教学《山中访友》(新教材第13课)一课前,我先做了个调查:“孔子教导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就是说在学习中要实事求是。下面请本着实事求是态度,没预习课文的请高抬贵手。”几个同学怯生生地举起了手。我叫起了其中一位:“很好!请根据文章标题猜猜本文的内容。”他果然中了我的圈套说写了作者到山中拜访了一位隐居的好友,并和他作了愉快的交谈……我郑重其事地总结道:“说得很好,想象丰富奇特,语文流畅生动。可是大家说本文作者所拜访的朋友是人吗?”“不是,是自然界的景物!”……这样一来,那些没预习的同学都恍然大悟,更明白了今天所学的课文及意义。
第四、制造悬念,激发热情。初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能适度引起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到课文的学习,甚至会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1937年11月17日,在日本一个偏僻的乡村诊所里,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两位中国记者。他们递给一位苍老的医生一份报纸,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鲁迅先生逝世”的内容。老人抬眼看时,两眼发直,拼命摇头、不敢相信而后潸燃泪下。你们知道这个老人是谁吗?他为何有这种反应?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了,急不可待递要进入课文的学习。
第五、创新模式,优化课堂。人们常感叹甚至斥责“喜新厌旧”的情绪。其实,从心理学看,尤其是初中学生的心理方面,存在“喜新厌旧”情绪,是一种心理倾向。这就要求课堂模式设置上能推陈出新,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设计教学过程。而整节课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宜从导入艺术着手,这样方能既新鲜又完整。例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我设计了《新闻联播》的形式导入:各们观众好,欢迎收看大宋王朝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现在播报大宋王朝第0001号通辑令。犯罪嫌疑人鲁达,身材高大,方形脸,有络腮胡,现逃逸在外,望知情者到当地衙门举报,有重奖……”成功导入后,我用 【“案情分析”(理清故事情节)——“案犯调查”(分析人物形象)——“法庭审理”(理解主题)】的模式完成了整课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当然,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一门精深的学问,导入艺术的方式层出不穷,绝不是简单的罗列和归纳就能完全包容的。还需要教师依据教材、学生的特点自由创新,灵活运用。
三、导入艺术的意义
导入环节作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是课堂教学的先导。要让它成为一门艺术,需要从多方面着手进行钻研探讨和创新。也正因为这一要求,使导入艺术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首先,它能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要利用好导入这门艺术,教师必须在平时加强学习,对教育理论、专业知识等的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提高素质,才能在导入艺术中做到游刃有余。
其次,它能让教师逐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导入艺术与整个教学是一脉相承的。教师在导入中花了心思,开创导入的艺术,也会使得整个教学风格发生质的飞跃,让教师的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再次,它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导入艺术运用得好,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能激发兴趣、活跃气氛、启迪思维,并能将导入的艺术方式和风格辐射到整个课堂之中。因此,导入艺术也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得目标。
总之,导入环节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流程,关系到师生间的合作交流,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发展提高。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这门艺术,更应该加强学习,注重创新,去创造、去利用好这门艺术。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