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凤 湖北枣阳三中 一级教师
摘要: 创新性是各门学科的出发点,语文是基础学科,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学生这方面的培养。本文从鼓励质疑,激发想象打破定势三方面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
关键词:创新性 想象力 多向性
Abstract:Creativity is the aim of every subject,especially on Chinese which is the base of all subjects,teacher should develop the students' ability.The paper will discuss how to do from thre aspects: encourage their doubt, cultivate their imagination and break routine.
Key words:Creativity Imaginatin Variety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要求学校教育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力摆在突出位置。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不仅是时代发展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从根本上改革语文教学现状,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是教学中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独创性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与前人不同。而独创性往往源于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置疑,对“完美无缺”的置疑,对教材的置疑,对教师的置疑......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虽然怀疑并不是每次都是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的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性开门的钥匙。因此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定论的东西。朱熹常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当然,发展质疑,摆出问题,对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应征循以下三步:
1.激发兴趣,养成质疑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其次,要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出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趣,活跃思绪,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如《死海不死》这篇说明文可由课题入手激发问疑:死海不再是一个判断句,既然是“死海”何又“不死”这前后是否相互矛盾?是作者最起码的自然常识,还是故弄玄虚?这就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2.教给方法,提高质疑水平。要指导学生从文章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色的不着边际的滥问。以语言因素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在标点不同处,字词精当处,语句重复处质疑。如《竞选洲长》中作者引用祖母一句话:“你生平没有干过一件可耻的事情-从来没有。”为什么采用反复的手法这个形式来表达?教师由此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原来是为了强调“我”的声望好,而这点正是对手将要选择的攻击点。以篇章结构为例,对《对党员登记表》一文,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全文以”党员登记表“为线索,突出黄淑英的光辉形象,可最后却写黄淑英牺牲,而由黄妈妈把”登记表“上缴给党组织,对全文这种安排有什么疑问?以思想感情为例,《项链》中的路瓦裁夫人一直被压着沉重的帽子--虚荣,且批判之声不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文中写她 “失项链”之后的勤劳自强,重信诺的可贵品质就没有点明乃至宏扬的必要吗?这样一来,教师的质疑师范多了,学生就会在模仿中去学习如何质疑,从而提高了质疑的水平。
3.积极引导,解决质疑问题。启发了学生提问,接着要解决处理好学生的提出的问题。发现学生提出带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对于提得不够好的也不要求全责备。教师要尽量在课堂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无法一时解决的,要向学生说明。
(二)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连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从而使创造心的活动顺利展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到学生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鼓励学生多观察,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指导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如实物,图片,影片......譬如在教学《中国的石拱桥》这课前,可以有意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桥,从而通过比较更深刻理解石桥的构造特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发展。
2.鼓励学生多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凭借教材进行想象,有助于学生如情入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理解课文中发展想象,又通过想象进一步理解课文。如《药》中的那一位懵懵懂懂吞食饱蘸夏谕鲜血的馒头的华小栓,假如真的乾坤倒转,像康大叔所言:“包好,包好”般起死回生的的 一条话,他又会走出怎么的一条生命的旅程?重复父母辈的生活轨迹,是轮回;勇踏烈士的革命足迹,是开辟......回答这些问题,靠想像。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展开了想象,进行了创造性的思维。
3.鼓励学生多做作文。作文训练为学生创造性想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运用想象思维指导学生写作,利用写作培养学生创造想象是打开学生思路,丰富文章内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由冰雪融化想到的》这个题,如何围绕题目,进行思维过程多向训练呢?其过程如下:从雪的自然形态(形色)的美 雪的变化 展开联想。联想一:洁白无暇,晶莹可爱,象征美瑞雪照丰年。联想二:白雪茫茫,冷酷无情,掩盖了世间的丑恶,太阳出来就无法生存。联想三:冰雪融化变成雾,升腾为彩虹,联想到人的变化,为社会做贡献,或变为水,流入阴沟,想到人的堕落。这样紧扣文题,给学生展示题目信息,引申到由此而产生的感觉,联想到相关的人,事,物,对材料加以分析,判断和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想象思维的参与不行。
(三)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两种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狭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以作文教学为例,教师让学生写一篇作文--《月光下》,内容不限。有的学生写的是月光下美丽的景色;有的写的是月光下发生得一些事:有的是月光想起一件往事或一个人......他们各展其才,却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这符合学生“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询者”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再如课堂练习中,把“我们收回了澳门”这句话换几种不同的说法,但不改变愿意。学生答案多种多样:“澳门被我们收回了。”(被动句)“我们把澳门收回了”。(把字句)“我们不是收回了澳门吗?”(反问句)“谁也不能否认我们收回了澳门。”(双重否定句)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总之,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建立在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