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到了,老师们恐怕都在忙着复习,忙着以考试去迎接期末考试。这时,参与课改的老师在忙些什么呢?我想知道,但是又不愿去知道。其实,我真的很怕考卷漫天飞的情景。
在这“收获”分数的日子里,我也就来顺便谈谈考试吧。
一、考试的本来面目
1)评价不等同于考试,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除考试的分数外,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个眼神一个笑脸都是对学生的评价,并且应该是独立于考试,比考试更重要的评价。不能单纯用考试来评价。
2)就考试的而言,可分为发展性考试,水平性考试和选拔性考试。所谓发展性考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学生下一步怎么做提供一个依据而进行的考试。水平性考试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没有名额和人数的限制,只要达到了考试的标准就可过关。比如毕业考试。选拔性考试是指有名额的有限,所以出现区分度,有比例的限制。如中考,高考。这三种考试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绝大多数考试都不是选拔性考试。没有必要将发展性,水平性的考试都作为选拔性考试来处理。没有必要每一次考试都做高利害的处理。
二、考试的现实状态
1)教师们也在用语言,态度,动作,神色对学生进行评价。但是,所有的这些评价都是以分数为前提的,对成绩好的学生,和颜悦色;对成绩差的学生,横眉怒目。所有的这些评价都在为了考试服务。于是,虽然存在着各种评价方式,而其实只有一种,那就是考试。分数是学生的唯一评价标准。
2)我们平时对学生的单元测验属于发展性考试。期末考试也属于发展性考试。也就是说,这些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检验学生学得怎样,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教与学的依据。就算把单元测验和期末考试当作水平性考试吧。那么,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达到一定的标准。因此,只要学生能达到标准,我们应该允许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考。
期末考试中,我们不允许学生有改进的机会,通过一次考试来确定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情况。这其实是把期末考试当作了选拔性考试来处理。我们是在通过期末考试来选拔有多少学生达到标准,排出1234的名次。如果再进一步想,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之所以不允许学生有改进的机会,是为了通过对学生的考试来评价老师,给老师也来个甲乙丙丁的等级。你想,假如学生考不好可以在充分准备之后重考,那恐怕有人要疑惑:我们岂不是不知道了学生的好坏,那我们岂不是不知道了老师的好坏,那评奖,评先进该怎样?
于是,虽然考试有发展性,水平性,选拔性考试的区别,但是只有选拔性的考试存在。
三、原因分析
通过前面我们可以知道,有多种评价方式也有可能还是单纯用考试进行评价。我们还可以知道,有多种目的不同的考试,但是可以有同一种处理方式。
为什么考试的形象在实际操作中会变成这个样子呢?我认为是因为考试的目的发生了畸变。一次本来很平常的考试,如口算比赛,或许本来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由于附加了其它因素譬如荣誉、奖惩,而迅速地转变为你争我夺的选拔赛。争夺的是什么?是荣誉,是名利。而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初衷反倒成为附加的产物了。由此,这场考试在评价作用上是有很大变化的。如果是一次为了巩固知识的考试,它并不与学生的利益有大的相关,如果考砸了,教师的评价只是还没掌握,再考一次。如果是一场选拔赛,学生恐怕就要为荣誉而战了,如果考砸了,教师的评价就是输了,丢脸了。
大的背景:评价学校的依据是升学率,评价教师的依据是学生的分数,评价学生的依据是考试的分数。考试代表了评价。
四、一个问题
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考试的目的在操作过程中会发生变化呢?
五、“可爱”的观点
有一种观点认为,让考试恢复本来的面目需要的是教师更新观念。如果教师不单纯以考试来评价,如果教师明确考试的目的,发展性的考试就用发展性考试的处理方法,水平性考试就用水平性考试的处理方法,那么考试的面目就可恢复了。真是“可爱”。它应该思考一下教师为什么不按考试的本来面目操作。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因为考试是没有对错的,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所以我们不用否定考试,我们可以利用考试。比如我们想让教学侧重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可以在高考中体现这种倾向,通过考试的指挥棒的作用来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其余,培养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亦然。也很“可爱”。不知道学生的创新精神该怎么考,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该怎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