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课程改革 >> 文摘正文
蹑足行伍之间  倔起阡陌之中
        ★★★
【字体:
蹑足行伍之间  倔起阡陌之中
作者:太白石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14

 

“有这样一老一少两位语文教师,他们为了讲好《登上地球之颠》这一课,都做了充分的准备。老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介绍了珠峰的常识,又讲述了郭老的原作《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的主要故事情节,感动了自己,但学生却十分茫然。另一位青年教师,课前和学生一起去图书馆,利用各种手段查找资料,查阅我国登山健儿成功攀登珠峰的资料,以及有关的背景材料,在课堂上播放喜玛拉雅山和珠峰的图片,学习课文时同学们群情激动,兴趣盎然,反响十分强烈。”(辽宁·李红梅《浅谈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典型的事例,鲜明的对比,客观地说明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单一化的课程资源,有悖于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很难对语文产生兴趣。改革后的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展现缤纷。广阔的社会生活、自然世界和科幻世界,都需要学生在切身体验的前提下,完成他们的主体地位。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走出“死胡同”,走出书本,走进一个“多元化城市”,将自己的角色由书本传授者转变为现代资源的综合开发者、利用者,给学生一个多彩的空间,让学生有丰富的语文体验。

新课标——教学思想的一场革命

“新课程标准”取代了“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新一轮自上而下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冲击波以更加迅猛的排山倒海之势,撞响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洪钟大吕,震撼着每个教师的耳鼓和心灵。然而,伴随着新课改之钟的鸣响,在“自动参与、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尽显其无穷魅力的同时,这几个举足轻重的字眼也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沉甸甸的警示,那便是新课标的猛烈冲击,教学思想亟待改革:语文教学必须从一味地偏向于教师的教转向了学生的学,师生获取课程资源的方式必须由囿于单一的书本扩展到课外读物、影视、广播、网络乃至人文景观、社会生活等方面,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摒弃只顾自己洋洋洒洒地夸夸其谈,而要重在启发、诱导学生,通过平等对话,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增加人文素养。课堂不再是语文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学习、思维训练的主阵地。语文教师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使自己的学生得到不同层面的锻炼的提高,让他们学会思维、学会质疑、学会生存。

新教材——让学生自由的呼吸

教材是例子。学生是中心。关注个性生命,尊重学生天性,发展学生个性,启迪学生灵性,诱发学生悟性,促进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创造性,最终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是新教材教法倡导的亮点之一。语文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我们要认识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个学生。使师生关系亦师亦友。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要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技巧、乃至求新、求异思维。对教材模块中的每一篇文章有不同见解,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于作品情感中,同悲共欢。

毋须置疑,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学习祖国语言及其多种不同的表现形态。吕叔湘言:“语言,也就是说话”。说话是交流情感的载体,新教材在教法上必须摒弃重阅读、写作训练,轻“说话”(听话)训练的带有倾向性的传统模式,立足于“说话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是新课标强调的一项重点内容,新教材更是在阶段模块中对学生说话能力所要达到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果在教学中建立了自主学习的机制,营造自主轻松的氛围,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那么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尊重,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自主探索、合作探索,从外到内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和经验,在自由呼吸中获取新知识,在大胆发言中发展个体潜能、验证个体价值。

摸着石头过河——几许惆怅

新教材如何驾驭,老教师似乎更需要轻装上阵,不然总会背着一个传统的沉重包袱,裹足不前,最终远远地落在后面。

面对新课标、新教材,从教数十载的我,并不轻松地上完了新教材第一课。说不轻松,主要是感到不踏实,虽想不主故常,可心存余悸,在恐怕教材讲不透的心理作用下,习惯性地沿用了传统教学方法。当时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先上起来再说。好在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新闻两则》是老课文,由于是老课文,有现成教案,好操作,对于我而言更是能够驾轻就熟。但一节课下来,我喜忧参半。喜的是我认为该讲的都讲到了,学生听讲认真,课堂秩序井然,不能不说是一节“优质课”。忧的是我的课符合新课标要求吗,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了吗,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吗,新教材能这样上吗?——膝痒搔背,我茫然了……

觉醒在朦胧中——移樽就教

困惑,反思,对照新课标认真检讨——我明显感到:学生不是“容器”,而是活生生的“生命体”,他们有个性、有思维。新课标要求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新教材教法着眼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循规蹈矩”显然行不通,“新瓶”难容“陈醋”。观念更新迫在眉睫,教法改革势在必行。庆幸的是学校组织赴西安、宝鸡学习的教师作了汇报示范教学,然后大家根据自己上课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进行了广泛交流、探讨,第六感官警戒我:学生是中心,教师必须卸下权威的桂冠,与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自由呼吸。教材是例子,教师必须凭借课文,巧设话题,立足课堂,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语境。能力是归宿,教师必须敢为最先,向传统挑战,大胆放手,给学生多一点张扬个性的空间。

单元“打包”——定向学生个性发展

真可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耳濡目染,何为新课标,新教材该如何教?……原则、核心、关键、放手等等条目不能说不知,可备课、教课,怎么也摆脱不了传统桎梏。一节课下来,疲惫过后仍是怅然有失。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新教材结构更新,专题选编课文,综合性强,实践操作突出,拓展性强,联系生活紧密,目标性强。如果按以前的那种一篇篇地“零敲碎打”显然行不通,只有注重单元的整体作战——横向比较,课课打通,使每篇课文在同一专题下形成有机的联系,才能使课堂教学鲜活起来。这样,备课压力空前增加——再不能像以前那样备一课上一课了,而要把一个专题的内容一下子备出来,并且要考虑如何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链,如何利用课程资源,如何设计探究话题,如何进行拓展练习,如何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个体价值得到验证后,自觉萌发“风劲正是扬帆时”“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这一模块以“人与自然”为话题,选入的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都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将知识链确定为:什么是情感体验——什么是科学文艺作品——怎样阅读科学文艺作品。课前让学生围绕“人与自然”搜集信息资源,撰写调查心得。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讨论……我认为学生能带着关心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阅读课文,掌握筛选信息的方法,能把握住作者的观点,也就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至于积累、渗透、拓展也便水到渠成了。这种单元定格“打包式”教学模式,具有宏观统筹、各个突破的特点,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潜能的发挥,学生学得主动、学有成就。试用一学期来效果明显。

“驿站”感言——新课程需要个性化教师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定向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必须具备“自主、开放、实践、创新”内涵的个性品质,这是顺应课程改革,鲜活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我认为一个教师一旦拥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拥有自己的教学设计,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拥有虚心学习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拥有敢于实践、不怕失败的勇气,拥有敢于成功、敢于否定的心理素质,不敢说便是“健康”的新型教师,最起码是能以自己个性化的教,引领学生个性化的学,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有所作为的教师。我们知道,学生都具有“向师性”和模仿性的特点,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的个性风格凝结成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影响很大,它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影响一经形成,教师就象一颗恒星,学生就似众多行星,在课堂的知识天宇同耀,在校园的思维空间同辉,在社会的人造宇宙发光发热。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