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课程改革 >> 文摘正文
剪报作文是读写结合训练的新思路
        
【字体:
剪报作文是读写结合训练的新思路
作者:刘德斌    文摘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4-15

剪报作文是读写结合训练的新思路

 

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教育局办公室 刘德斌

 

一、对“阅读”的重新认识:

  1、高中语文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

  新颁高中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情感、经验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宜强求统一的标准答案。”

  2、苏涵的“原始文本原则”与“自由阐释空间”

  苏涵在《语文建设》2002年第10期的“论点摘编”中指出,语文教材应“原始文本化,编者不要把自己的理解置于课本中,这样有利于给师生留有较大的理解空间”。在今年的第4期《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文章《原始文本、精彩文章与自由阐释空间》中,苏涵指出:“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以来,中学语文教材总是被‘装订’在少数几位编辑者的教学构想之中,从他们设定的教学构想出发,入选课文在进入教学过程之前就有了先决的诸多限定。”“本来应该非常丰富的语文课程内容,被这些‘装订’成册的限定,也‘装订’成了一个统一的模式,很少有人能从中彻底超拔出来。”“相当数量的中学语文教师知识水平、思想水平、教学水平在一种有依赖的情形下,在低层次上的持久徘徊,很难形成对自我的超越和提高,比较多的是越教越熟,而不是越教越好。”“学生对本来不应厌倦的语文教学的厌倦,因为他们在自我阅读中都能得到的审美感染和意义体味,反而在我们的教学中被扭曲或者被瓦解。”……

  因此,苏涵提出了原始文本原则:“只将编选者与教学基本上一致认可的文章选为教材课文,而且呈现给教师与学生的只是一篇篇原始的文章,基本不附带编选者的个人理解与教学限定,让教师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进行自由的教学阐释,留给语文教学一个相对自由的阐释空间。”

  在此基础上,苏涵还提出“自由阐释空间”说。“所谓自由阐释空间,是希望将中学语文教学从习惯了的预设化、模式化而又狭小单一的阐释空间中解脱出来,在充分尊重知识的客观性与严肃性的前提下,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发挥想象,拓展理解,并积极地对情感与思想进行不确定性地角发,实现语文这一特殊课程在教学阐释上的充分自主与自由。”

 

  二、读与写

  1、读对写具有重要影响

  高考满分作文获得者个案来看阅读与写作

  今年高考中全国各地涌现出不少获作文满分的考生,他们在作文上的成功来源于平时的阅读积累。

  兰州考生张倩散文诗《蓝色蛹·金色蝴蝶》得了满分。她上高中时曾是班上最后一名。张倩说:“我觉得要写好作文,广泛的阅读很重要。当然,阅读量的积累不是短短几天可以完成,我平时就爱看书,从初中起,就读一些书,很杂的,我记忆很好,在看到好的句子、结构,可以过目不忘。时间长了,就积累了很多,在经过沿袭、模仿后变成自己的东西。”

  陕西考生吴斌诗歌《无题》得了满分。吴斌说,他从小就喜欢阅读,但读的书却相当杂,文学、科普类书籍均有涉猎,尤爱鲁迅的小说与杂文,常常手不释卷,而《科幻世界》中的文章却给他天马行空的想像力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使得他在诗歌的领域中任意驰骋。

  2001年南京考生蒋昕捷古白话文《赤兔之死》一举成名。“如果平时积累不够,要想在高考这样匆促的时间里,写出得满分的作文,这是不可能的!”蒋对记者说,“可以说这也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如果不是谙熟三国故事,《赤兔之死》是写不出来的。” 蒋从小就迷上袁阔成的评书《三国演义》,上小学后开始读古典名著,比如《水浒》、《西游记》、《红楼梦》,尤其是《三国演义》。除了古典文学,蒋昕捷还喜欢读鲁迅的杂文、钱钟书的小说等文学作品。广泛的阅读再加上博闻强记,蒋昕捷的写作水平日渐提高。

  这些高考作文满分作者的共同点就是爱好读书,而且所读的书很杂。说明除了语文课本外,大量阅读是他们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从高考满分作文作者个案入手进行分析这是我们开展阅读与写作的研究的一个新的角度。

  此外,《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通过分析得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之具有……、写作能力、……”可见课程标准的研制者也认识到了读对写的重要作用。

  2、读与写的相互关系

  传统主导的观念是“以读促写”,广东著名特级教师的经验是“读写结合”,而某全国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的则是语文学习的“作文先导”式。三者均说明了读与写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三、剪报作文的基本内容及理论意义

  1、理论假设与研究意义

  关于剪报作文的研究目的与理论假设有三点:1、理论上探究阅读与写作、仿写与创新的深层次关系,进一步验证“知道什么是好文章——知道怎样写文章——知道怎样写好文章”的作文教学宏观教育思路的正确性。2、实践上为广大师生探索一种读报、用报的新思路,提供一种创新作文实践的新方法,深化开放性作文教学的观念。3、我国历来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但具体到语文教学实践中而言,并没有落到实处,剪报作文的形式有利于强化这种正确的阅读习惯。剪报作文与写作读后感有着本质区别,体现了读与写的自愿、自由、自主组合,为探索读写结合的语文与作文教学实践研究提供依据。在实验中,实施剪报作文,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理论假设:学生的鉴赏能力将得到较大提高,广泛接收外界信息,加强语言、语感、思维的积累,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关于剪报作文的表层意义,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从阅读的角度来说,通过剪报作文,可以真正实现“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扩大阅读面。《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从作文的角度来说,剪报作文重视了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有利于与传统作文教学方法区分开来,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这些也是符合《课程标准》的。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学生每日在阅读,每日在写,而且“读”与“写”得到了很好的结合,正因为如此,剪报作文同时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也有人指出:学生认识水平低表现在缺乏辩证和观点以及抓不住事物的关键和实质上。通过读文章,学生会与自己的认识作比较;写文章,学生会认真揣摩思考,这都会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并进一步培养他们对社会认识的深刻性。

  2、基本内容与实验办法:

  基本内容:1、剪报作文的具体操作模式;2、剪报作文中教学的指导方法;3、剪报作文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影响;4、剪报作文对学生阅读习惯、能力的影响。

  实验办法:1、印发资料《文章之美》,组织学生探究诗文鉴赏、评价的方法,组织专项训练(可从标题、语言、结构、内容等方面进行,也可以分不同文学体裁进行)。2、基本方法:学生每天剪报一篇贴于速写本上,旁加自己对文章的评价、赏析内容,或者是自己从文章内容说开去。每天一页。3、每周开展:最受欢迎的文章、最不受欢迎的文章,编辑是怎么想的,精彩字词句段。4、学生形成《剪报文章精选集》。不定期开展活动:最佳评语展、我为报纸提建议、我投稿·我发表……。5、美文阅读比赛:学生从课外读物(不含与教材配套的课外读本)中推荐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文体不限,篇幅一般不超过1500字),注明作者及出处(节选长篇读物亦可,可自拟节选的标题),文后写一段150字以上的推荐理由。

  写作形式:虽然剪报作文的训练思想是从小诗教学实践活动迁移而来,但剪报作文却不一定是读小诗一样“每首加注百字以上旁注”。至少有以下几种形式:1、批语:读完一篇文章以后,对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思想作较为深入的分析,写上自己的一些看法或体会。2、心得:读了一篇文章以后,把自己体会最深刻、最有意义的部分写成心得。不拘泥于固定形式,有感而发。3、联想:读完一篇文章以后,从这篇文章的内容联想开去,写作如《从XX说开去》之类的文章。

 

  四、剪报作文与话题作文

  1、话题作文的命题出发点在于解放与激发学生的思维

  教育部出台的《关于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指导意见》指出:“作文要减少审题障碍,淡化文体,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话题作文的本质是鼓励创新。话题作文是让学生在同一个谈话中心下,叙述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表达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抑或发表各自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产生的观点与见解等等,甚至可以虚构故事,描述想像和联想。作文话题既不限定文章的选材立意,也不规定表达方式或体裁运用,从而为考生最大限度地施展写作才能、表现个性和努力创新提供了可能。

  话题作文只提示写作的内容指向,审题要求并不严格,强调的是与话题的相关性,写作空间大,既可以以提供的话题为题目,更鼓励自由拟题,其作文题是动态的。提供材料的话题作文强调的是与材料的“有关”,其写作角度及立意有着较大的自由度,取材方面,话题作文也没有限制,有利于考生摆脱构思上的羁绊,便于发挥自己的优势。话题作文淡化了文体,记叙、说明、议论均可,甚至可以是寓言、童话、也可以写小小说、剧本、诗歌。

  话题作文最本质的特点是“思想自由,主题多元”。这就决定了话题作文写作内容的涉及丰富、触发点多,写作形式的求异创新。多样化的表达,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这种命题方式确是“对束缚学生手脚的写作教条的大解放,是对僵化的思维模式的反驳”。

  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在浏览别人的文章时,往往会发现自己要写的题目。对学生而言,这些是很重要的,他们可以主动地寻觅更多的激发因素,使自己的思维频率升高,获得更多的“灵感”,写出更多的更好的文章。因此,我以为,话题作文的命题出发点在于让学生借助话题(或材料)激发自己的思维,作文的心理过程就表现为由话题或材料进行开放性的发散性思维,这可以使考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发挥,更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质,同时也更多地体现了对考生意志和兴趣的尊重。

  剪报作文的训练方式恰巧与“话题作文”的命题形式有十分惊人的相似,两者都是从一个内容开始向四周发散开去,在剪报作文训练的过程中,“剪报”的文章充当了激发思维的材料,或者说充当了话题作文命题方式中的“话题”,因此,开展剪报作文对于提高学生话题作文写作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思考:激发思维与激发兴趣同样重要

  ⑴、我在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方面有三点认识:①、兴趣的激发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而且是一个良好的大环境,而非小课堂。传统作文教学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在小课堂内教学作文,与学生生活、心灵没有很好地连接起来,本来应当在生活中有很多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机会,这些机会给大大地剥削了,造成了在小课堂作文大社会做人,小作文与大做人之间的冲突,我们的小作文课堂甚至有了教学生做小人之嫌。“写生活,到生活中去写”是真理,因此“作文应当走出小课堂,投入大社会!”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是有着同样的原理的。②、兴趣的保持比激发更困难,却是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关键之一。如果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我们没有保护好学生的兴趣,而是听之任之,不但学生的作文兴趣会迅速减退,而且要在这一方面再次激发就更难了。因此,教师一方面应当想方设法保护好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让学生有热情写作;如果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消退了,那么教师应当采用不同于前的方法来再次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另一方面,在作文的内容上,我们的教师应当随时掌握学生的生活与心灵,知道学生对什么有可能产生兴趣,对什么已经产生了兴趣,然后想方设法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和保持,并使这种兴趣与写作挂上钩。③、谈到兴趣的问题,我们不能不提到学生的作文动机。我以为即使学生对作文没有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的教师也照样应该让学生“在不自觉中快乐地学习作文”(参见《搜·赏·析·作——研究性作文实施手记》一文相关论述),这种“在不自觉中快乐地学习作文”实质就是解决了动机问题,让学生把作文当成生活的需要。例如让学生自己设计班会的方案、程序;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写贺卡、每逢假期都要给老师写一封信等。这样,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自然磨砺提高,加强内功。此为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第一要义。

  ⑵、但是,我们的作文教学界对学生思维的激发问题注意不够,尤其是理论方面。我们已经知道,思维活动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中,训练思维能力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中心环节。写作思维训练应当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但有些思维活动是被动的、消极的、无用的,有时候,思维处于闭塞、抑制状态,这就需要调整、诱发、激发活跃而积极的思维活动。

  因此,激发和活跃学生思维是除兴趣的激发和保护之外的另一重要方面。两方面相结合,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作文。否则,仅激发和保护了一方面,甚至两方面都不具备,学生只会消极应付,难于提高。激发和保护学生写作兴趣保证学生能在较长时期内乐学,这还不涉及到学生学习写作的质量;而激发和保护学生写作思维才能保证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达到最佳的效果,而不致于让教师和同学一起做无用功。理论上来说,教师做好了这两点,学生写作水平就能够得到提高。

 

  五、剪报作文与书册阅读

  1、剪报作文的由来

  我曾在《新闻引路序列作文训练研究理论体系》一文指出,作文教学的宏观教育思路应当是“知道什么是好文章——知道怎样写文章——知道怎样写好文章”,遵循这条思路,在重点实验班实施初步诗歌写作教学实验,学生根据要求,人手一本《繁星·春水》,每天读诗歌一首以上,每首加注百字以上旁注。一方面积累了学生语言、语感和思维,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经典的解读,提高了鉴赏能力,为初步诗歌写作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实验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能够习得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冰心创作《繁星·春水》时的语言风格,而且非常熟练,能够创作出较好水平的新诗来。该实验验证了刘德斌提出的“知道什么是好文章——知道怎样写文章——知道怎样写好文章”的作文教学宏观教育思路的正确性。

  诗歌写作训练能够从语言、章法等方面给学生以文章写作上的启发,但诗歌毕竟与文章不同,有其独特的跳跃性、音乐性等特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初步诗歌写作教学实验后,将其训练方法迁移到文章写作训练上来,从而构成了剪报作文的训练思想。

  2、书册阅读的提出

  湖南省教科院吴雁驰主持开展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高中生书册阅读教学实验与研究》,提出了书册阅读的概念,所谓书册指单独出版的或具有单独出版意义的书本。对于提惯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人来说,书册阅读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相对于篇章阅读提出来的,根据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来看,由书册阅读为点而构建的语文体系大略如下:

                                               

  阅读与鉴赏   篇章阅读←=潜移默化=→书册阅读

  表达与交流           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   

  首先、书册阅读有利于学生从语文课本的狭小单一的空间中逃离出来,有仅有利于个人修养的提高、知识的积累、情感的丰富,还有利于个人写作水平的根本提高。其中的原因机制有外乎通过大量阅读,积累和发展了大量的语言、语感和思维。其次、不难看出,进行书册阅读教学,符合苏涵提出的“原始文本原则”,充分强调了语文课程的特性:“以文学作品为最基本的篇目时,意义的多向性、审美的丰富性,以及欣赏接受中的再度创造性,都是一种开放的理解与体验空间,对它进行任何单一的或死板的限定,显然都有悖于这一基本特征”。书册阅读教学中,“书册”作为一种“原始文本”,减少了编者自己的理解,增大了“自由阐释空间”,给师生留有较大的理解空间。第三、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的“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在薄薄的语文课本中是难于实现的,这在苏涵的论述中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书册”“有利于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语文学习的过程(发现和建构)应当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而不是这个心理过程的结果(作品意义)。这个过程应当在极少甚至是没有外在因素影响的情况下进行的,有人言之为“本色阅读”。

  3、“书册”与报章

  语文课本其实也是一种书册,但不是原始文本,加入了导读与练习之类,也导致了其缺乏本色阅读的意义。从书册的内涵(①、具有编辑学意义,②、多篇作品合成)而言,报刊也是一种书册。

  高中语文新课标将高中语文选修课设计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就狭义的书册而言,很少有一本就拥有其中这些内容各个方面。而报刊的内容,一个“杂”字很符合语文选修课设计的“味道”。同时,将报刊作为一种“书册”引入语文教学中,是一种大语文观、开放的语文观。任何试图开列图书清单的做法都有其“书册阅读”上的积极,也不排除其观念相对小语文、封闭语文。

  4、思考:作者的个人经历中,学生通过阅读冰心一个人的作品,从而习得冰心的语言风格,说明冰心作品的内在语感被这些学生所掌握,对此,书册阅读也是大量阅读同一作者或相同风格的作品,有利于学生把握这些作品的内在语感。而剪报作文并非阅读固定一人作品或固定一类作品,多种语感,不利于学生强化把握这些作品的内在语感。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一个学期要学二十位以上作家的作品,是否也不利于学生在短时期内掌握作品的语感?

 

  作者简介

 

  刘德斌,男,汉族,19788月生,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娄底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南八省区国家级骨干教师语文教育研究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中学生文学社团研究中心会员。热爱新闻写作、书法等。300余件作品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学生期间多次获全国文学征文、硬笔书法大赛一等奖。全国优秀青少年文学工作者、全国校园文学希望之星。

  青年作文教育专家。先后提出“4X积木式思维作文法”、“剪报作文”、“风景区特色作文训练体系”、“图文诗作文教学法”等理论。其中主持“新闻引路序列作文训练研究”被评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系我国作文教学领域的第一个全国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被全国中语会秘书长兼副理事长陈金明、副理事长苏立康,全国小语会顾问朱作仁等专家评价为作文教学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一套和谐的作文教学法”、“必将为促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颇具推广价值”。《湖南工人报》等先后报道过其从事教育科研的事迹。20029月举行的“新闻引路作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就其作文教学思想进行了专门研讨。全省各地300多名中小学教师学习并在教学中运用其方法。曾多次应邀为中小学教师示范、讲学。湖南省涟源市湄江风景区的语文教师在听取了其报告后反馈说作文教学有了三变(观念、行为、效果)。湖南省郴州师范学校将其“4X积木式思维作文法”与许多著名作文教育专家的有关成果放在一起作为全市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教材,4X受到特别广泛欢迎。目前正积极从事构建“中小学作文教学法”学科方面的研究。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