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课程改革 >> 文摘正文
“沉淀内心的嘈杂,守住心灵的宁静”——魏书生印象记
          ★★★
【字体:
“沉淀内心的嘈杂,守住心灵的宁静”——魏书生印象记
作者:冯杰    文摘来源:网络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6
  在拭目期待之中,魏书生终于来了。虽谈不上是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般的艰辛,却也见得其一路风尘仆仆。对于教育界人士来说,他的大名真是如雷贯耳、掷地有声。“魏、书、生”三字组合在一块儿,不仅仅代表一个名字,更重要的代表了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风范,甚至是一个教育时代。
  对于他的名字,最早是在读师范时从教我们教育学的老师口里了解到的。当时听到这名字时,我便偷偷哂笑起来。由于当时对其的了解完全只是限于“魏书生”三字上,因此,也就不免望文生义,生出一些浅陋的认识。这些浅陋的认识包括:其一,这名字竟然毫无遮掩地包含了“书生”一词,一听起来一股酸腐气息便扑鼻而来;其二,这名字姓别的不好,又偏偏姓“魏”,“魏”与“伪”又谐音,名和姓加一块儿念,就变成了“伪书生”,得,“书生”就够令人嫌隙的了,还是个“伪”的“书生”,岂不更令人嗤之以鼻?于是,便有上述哂笑之事。
  这之前,我也从未见过其面,更不可能听过其言。所有的了解,完全建立在同事之间的口耳相传或媒介的宣传介绍。这才知道他的不同凡响之处。因此,出于对权威必要的一点尊重与崇敬,也慢慢地对这三字严肃起来。进而出于一种对权威人士的窥探心理,也对其人的模样气质生出一些猜测和想象。这次总算是开了眼界,填补了想象的空白。我相信,在他年轻时候,也绝对是一副书生相:个子不高,身体不胖,脸部缺少富人贵族才具有的赘肉。稍显瘦削的脸型很有骨感。越见其骨头,愈显其精神。光这些外貌特点,就足以显出其书生的气质。
  然而,本篇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论证他的长相容貌。说句实在话(绝无亵渎权威之意),如若要在其长相容貌方面找出几点令人拍手称赞的地方,恐怕魏老(以下魏书生简称魏老)自己也不会同意你这么做。比起电视电影明星来,那人家肯定毫无特长。要不早就改行拍肥皂剧去了。人家比的是内力。如果按偶像派和实力派来划分,人家就是属于后者的人。都说上帝造人都是公平的,体现在如果人的这方面不足,会在那方面得到补偿。即便是惨不忍睹武大郎,上帝也让他学会了一项技术——卖炊饼,还让人家娶上了漂亮老婆(如果世人认为娶漂亮老婆是福的话)。上帝老人家虽说在塑造魏老容貌方面显得随便了一点,但是给了他很大的智慧。要不,魏老一介高中生,且是文革中的高中生,怎么会成为今天的大家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的思想,他的风范。
  见到魏老,我们没见到明星一般的呼号尖叫,热血沸腾,或者当场晕倒,有的只是一份屏息凝视,虚心以待。都想着能从其言说中受到启发和感染,以便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说句实在话(我这人总喜欢说实在话),能目睹这样一位大师级人物的风采,也实属难得。与别的所谓理论专家、教育官员不同的是,人家还要上课,直接上教育前线“冲锋陷阵”。光就这一点,就令我肃然起敬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世人:“没什么本事就去当官,不能教书就去当领导”的言论不是普遍真理。他讲的一些理论,一点也不是架空理论,而是一些实实在在的可拱操作、切实有效的方法,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很有帮助的。譬如他讲的“三大点,九小点”,深入浅出,听来也是饶有兴味。不像有的理论专家的演讲,台上是讲者滔滔,台下则是听者昏昏。
  从魏老的上课及其演讲中,我也收获了不少。我深深感受到了其教育思想的丰厚性。三十多年的讲台生涯,在铸就了其事业的同时,也形成他的教育方法理论。对其理论是否科学,是否是真理,我们不敢妄加评论。但我们所知道的是,在现行评价体制下,他的那一套确实收效不凡。因而,他的理论与实际就得到了很好的接洽。令我们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他的那句“守住心灵的宁静”。这句话是他事业成功经验的一个哲学提升。但是,我想,它并不仅仅只是适用于我们教师岗位,对于很多平凡岗位上的人来说,对于生活已失去斗志,或者说被生活现实打败的人来说,也莫不是一种心灵安慰剂。它在告慰平凡的世人,“无为”才能“无不为”,在甚嚣尘上的时代里,宁静才可有更被人所关注和向往。宁静之中,才能有所作为。说到此处,我觉得魏老哪里只是一个教育专家,更是一个阐释人生道义的哲学家及这种哲学的实践家。很感动他把宁静的心境比作是一丘平静的湖水。湖水很清澈,清澈得可以看到水底的沙石,可以倒映出四周的花草树木的影子。这种形象的比喻,把人的心灵带到了美好的天堂一般。所有嘈杂不见了,所有的污浊尘俗不见了。人颖悟到的是宁静心灵之后的那份甜美。这是不容易达到的境界。虽说古语也曾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之说,可真正能参悟其中的有几人?在这物欲横流的商业时代里,要想把持自我心灵的一块芳草地,是何等不易!
  在魏老那里,我了解到宁静是一种坚持。宁静是水滴石穿。宁静是绳锯木断。宁静是锲而不舍。宁静是不骄不躁。宁静是不言屈服。宁静是一种特立独行。宁静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事业的专一。在宁静中,自我的那颗骚动的心,会恢复正常的跳动。在宁静中,那个游离不定的灵魂才能找到真正的家园。但是,我要补充的是,在这样的一个社会,有时有些诱惑或迷惑是不会以你的意志而转移的,由于人性弱点的存在,这就告诉我们,获得宁静,只靠守是靠不住的。更要懂得去沉淀周遭的嘈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比固守宁静更为重要。
  更让人感动的是,魏老的毅力。难怪有人说,没有毅力是做不成大事的。魏老的成功又是一个绝好的例子。他讲到多少年来都在记日记,多少年来都在带着学生跑步,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当然,真实性还有待考查)。这些都在告诉我们,成就一翻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毅力是多么关键的一种品质。正是于他的这种自我锻炼,自我教育,才让他在教育事业的道路上孜孜以求。
  他的可贵,还在于能在枯燥的工作中寻找出自己的乐源。并能把学生的学习带进快乐的天地。快乐处处有,只是缺少发现快乐的神经。他的读书快乐论、考试快乐论,说起来真是令人叫绝。真是这样,任何事物,如果这个角度来看它,是痛苦和难以让人接受的,那就不如换个角度去评价,去感受。这样,快乐拐着弯地便找到了你。一旦在枯燥的工作和学习中寻找到了乐趣,那还会有畏难情绪吗?那还会有消极悲观的情绪吗?正如哲学家洛克指出的那样,追求快乐才是人生的目的。那么,人生的很多苦恼,就会迎刃而解。
  不管这句“守住心灵的宁静”是出于不得以而得出的无奈之言,还是因为境界之高而提炼出的宝典秘笈,无可否认的是,魏老的这一番言论,以及他对教育事业的那份执着,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