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教法学法 >> 文摘正文
倾诉与聆听
        ★★★★
【字体:
倾诉与聆听
作者:佚名    文摘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 一、写作教学的困境  

语文能力是人的文化心理结构表现于语言层面的品位,作为体现语文能力的写作也是如此。它应是学生生命体验、生活感悟的一种外化,应是学生作为生命主体自由、自主的活动,应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却不是如此,教师通常认为所有的预期效果取决于教师本人,换句话说,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将师生之间本来应该共同承担的责任,全部归到教师单方面来承担。

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教师与学生沟通时,会将注意力放在发现学生问题并急于解决这些问题上——他们将学生的问题归结到自己的教育方式上,因此急于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或者会急于直接‘命令’学生,‘要求’学生应该怎样来处理这些问题。”(唐思群、屠荣生《师生沟通的艺术》),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我向意识”使得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把自己定位成“全知全能”的专家来统摄一切。把写作看成是一种纯技术,只要指导学生操练就行,完全不顾写作其实是“生命倾诉”的特点,忘了写作本应是学生生命活动的一种需要,而一味地强迫学生隔离自己,遗弃自己的生命,更不容学生倾诉。这种“我向意识”的作文指导使得作文教学成为一种架空的僵化的模式,成为一种耍弄技巧技能的游戏。正如一名高中生这样形容他的高考应试作文体会:“作文的结构是规定了的,只要填进去就行;事例就那么几个,变着法子用;开头结尾也就是那么几句套话;一篇作文就如回答一个政治、历史问题,二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

若学生的作文中稍有个性的张扬、形式的不拘,做教师的就要“孜孜不倦”“苦口婆心”地“删其密,斫其正,抑其稚枝”,使之合乎规范,合乎模式,成为“放心”作文。殊不知,这样的作文,教师是“放心”了,学生的“心”却丢了。他们的欢乐、痛苦,他们的烦恼、疑问、感悟找不到自由的空间抒发,本可以成为心灵漫游的自由空间的作文,成了思想的牢笼,如果不是有考试的强压,谁又会自投罗网呢?作文竟成了当代学生最头痛的事!

二、作文是学生心灵的倾诉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我们以“作文大全”自居的、居高临下的、只重形式的作文教学是否有些问题呢?当我们在作文指导课上,在学生的习作稿纸上理直气壮地指导评价的时候,是否想过:我这样要求学生,如果是我自己,我能达到这个目标吗?我的作文指导是建立在切身写作体验的基础之上的吗?也许有些教师的作文还比不上学生的呢。既是如此,我们又有何资格来压制学生进入一个个所谓的“模式”中呢。于是我想,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法来对待已被我们逼入困境的写作教学——教师由“全知全能”的指导者、命令者转变为学生(年轻生命)的真诚、平等的“聆听者”。

所谓“聆听”,本是一个心理学名词,它指的是交流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敞开心扉,听者真诚地倾听说者的心声,在倾听中增进双方的理解、信任。作为教师,应在聆听中捕捉学生需要指导的方向,在其需“愤”“悱”的时候,给予及时的启发和点拨。

学生虽然在知识、经历等方面不及教师丰富,但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有自己的世界,他有自己的眼睛,他有他自己的思想。向来成功的作文都是“我手写我心”,虽然学生的知识不够渊博,阅历不够丰富,思想不够深刻,但那毕竟是他们自己的,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的。任何交流沟通都须基于一个平等、相同或相似的经验领域,我们不能强迫十七八岁的年轻人无视自己,去按照成年人的眼光、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要想指导学生的作文,首先必须承认学生是独立的生命个体这个前提,尊重他,方能走近他,走进他。惟其如此,才能在写作的动机和过程中影响他,引导他。

郭沫若和宗白华在探讨诗歌的创作时说:“诗是写出来的而不是做出来的。”(《艺境》)作文也是如此,并非熟悉了写作的手法就能写出好文章,真正的好文章必须是从写作者的心中流淌出来的,喷发出来的。这涓涓细流、这翻腾的岩浆的源头便是生活。当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主体以各种方式感受生活、感悟生活的时候,就会产生倾诉的冲动,他们渴望与人分享、渴望与人分忧、渴望有人指导。少年的心是稚嫩的,因而也是易感的,他们可以为清晨草叶上的露珠而感动,也可以为大街上的乞儿而悲伤;可以为一片落叶而伤神,也可以为一个眼神而思绪万千。每一种感触都是心灵和生活的交流、对话,都是一种触发。正如叶圣陶所说的:“作文贵有新味,最主要的是触发工夫”,“觉得与平日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获得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得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对于目前你所经验到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也是触发”。当学生把这种触发用笔真实地记录下来,哪怕笔触是稚嫩的,技法是粗疏的,那也是一篇好作文。因为它源于心灵,是合乎作文的原始含义的。

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常使得他们时而豪情万丈,时而又灰心丧气;时而斗志昂扬,时而又多愁善感,称之为“心理断乳期”也好,称之为“叛逆期”也好,这个时期的学生在“花季雨季”中不可避免地会有许多困惑、烦恼和思索。他们自以为已经长大,而大人却将他们当成孩子;他们自以为能担当起主宰世界的重担,而人们却不以为然。他们有一种孤独感,渴望有朋友能和他们分享快乐、悲伤、烦恼、宁静;渴望能有人给他们指点迷津。当他们把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的情感倾注于笔端,呼唤某种应答的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仅以“主题不明确”“层次不鲜明”“结构不完整”“语言不简练”来评价批改作文,这怎么能真正达到指导作文的目标呢?既然作文是学生心灵的倾诉,做教师的又怎能不用心去聆听呢?如果没有放下架子去聆听学生的心声,又怎能了解学生的生活、心灵和思想,又怎么作“指导”呢?只有当你认同学生的生活、心灵、思想,与其所见所闻所感产生共鸣,方能在理解的基础上以你的阅历、知识和思想,以你的写作经验去指导他,而学生也只有在这种被理解的感知中反省自己,才能接受教师作为平等的生命主体的建议和指导。

    三、教师要学会聆听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要认识到对学生作文在创作层面上的指导,其实质便是对学生生活的指导。要做到这些,自然要理解学生的生活,接纳学生的生活。然而师生之间毕竟是有距离的,要做到这一点,就须放下“师道尊严”,真诚地聆听,聆听学生的倾诉,聆听学生作文中的人生。就好像医生对待病人,要医病,首先要了解病人的病情,方能提出治疗的建议。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以一种“同理心”去聆听学生的作文。首先要进入学生的情绪和思想概念的参照体系中,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他的世界”,以学生的心情去体会“他的心情”,而且也以学生的思维来思考“他的一切”。惟其如此,才能站在平等的地位上和学生进行沟通,向学生提出建议。而学生也更能接受来自平等的朋友式的建议和指导。这样,作文能力也必将随着心灵的丰富、净化和升华不断得以提高。

学会聆听,要求我们在写作教学的实践中,不要给学生写作设置太多的框框,太多的框框会使写作异化为某种形式,异化为机械的操练。若学生只顾着填空,又怎么可能将自己的心灵放进那僵死的模式中呢?但他们那寻求自由、渴望的心灵却被无情地放逐在无人的荒岛上。

有所思、有所感,方想在作文中倾诉。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妨提倡学生写“放胆文”,不拘形式,放下包袱;鼓励学生忠实地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教师也应摒弃束缚,放下架子, 在聆听的过程中给学生的见闻、思想以诚挚的点拨,用自己对生活丰富的感触和深刻的思考去影响、感化学生的生活、心灵。

清流必先澄源。要改变学生笔下的作文只有从改变学生的生活、学生的眼睛、学生的心灵做起。这样,学生的写作才能在聆听中,在沟通与理解中,在人文的光辉中自觉、自主、自进。写作也必将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一种渴望、一种快乐!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