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教法学法 >> 文摘正文
“语感”训练五法
        ★★★★
【字体:
“语感”训练五法
作者:佚名    文摘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4
厦门市湖滨中学 张雅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基本概念”和“语文教学特点”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从中看出,培养良好语感不仅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概念,也是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还在“阶段目标”中,分别提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等等有关语感训练的要求。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很好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着力点放在语感训练上,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注重研究加强学生语感训练的方法,总结提炼出“注释理解”、“分析阐发”、“比较推敲”、“评点表达”、“品赏诵读”五法,取得了较好的训练效果。

一、注释理解:

引导学生对课文中难懂的或容易产生歧义的语言文字进行浅显明白的解释注明,以准确弄清语言文字意思的方法。象对一个词、一句话进行理解就是注释理解的方法。

我教《藤野先生》一课时,引导学生运用“注释理解”的方法,查字词典、看课文中的注释条目,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中的字词进行旁批注释,现选择一些同学的注释如下:

上野——日本东京一个公园的名字,这个公园以樱花著名。

清国留学生速成班——指当时新到日本,先到东京弘文书院速成班学日语的中国留学生。当时还是清朝,所以称“清国留学生”。

富士山——日本最高的山峰,山体像圆锥,在本州岛中南部。这里是指清国留学生在盘着辫子的头上戴制帽而高耸的情景。

油光可鉴——鉴,原指镜子。这里是指清国留学生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以做镜子来照。

标致——原意是好看、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实指丑。

学生通过注释理解的方法,弄懂了难懂词语的意思,也就读懂了课文,长期坚持训练,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二、分析阐发:

对语言文字从语意、思想情感、表现手法、与上下文关系等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全面阐述和抒发语言文字的多种内涵的方法。比如《藤野先生》这篇课文中的“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先自读课文,进行批划注释,再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分析阐发:

生1:(读这一自然段)这一自然段虽然只短短三句话,却包含了许多内容,第一句写了当时鲁迅对欢呼声的针刺般的心痛。这从“特别”、“刺耳”可以看出。

生2:不仅写了鲁迅心痛,还有难过和悲哀之情。看到枪毙中国人还欢呼,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是很失望、很悲哀的,突出反映了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

生3:中间一句是写回国后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像喝醉酒一样地不懂人事的喝采而发生的感叹,看出鲁迅对这些麻木不仁的人的愤懑。

生4:呜呼,是感叹词,相当现在的“啊!”这句是说鲁迅的无法想象,没有办法说出!

生5:这句说的是鲁迅悲愤到了极点,已经无话可说。

生6:这里有个感叹号!应读出感情,“呜呼”一词拖长音,重音落在“无法”上。我读一下。(读)

生7:我再读一遍。(读)

生8:这第二句是插叙的写法。

师:他从写法上给予点明,很好。

生9:“但在那时那地”,是指看影片听到刺耳欢呼声的时候。

生10:“意见变化了”,是指鲁迅到日本求学的想法改变了。他原来是想学医,治病救人,他现在不这么想了。

生11:我从查资料知道:鲁迅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愿望到日本学医。但他看了影片后,学医的想法改变了,他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时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的看客,我们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因此他不学医了。

生12:他决心不学医而去从事文艺运动,这就是鲁迅意见的改变。

师:……。

学生对这一段语言文字感受、理解、分析、阐发的过程,就是阅读的过程,也是语感训练的实践过程,长期坚持,学生语感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三、比较推敲:

对语言文字进行仔细的研究和斟酌、比较和推敲,比如将这句与那句比较研究,或者将某字、某词、某句进行变、换、增、删一类的比较辨析,从而理解和把握语言文字内涵的丰富、语意的准确、运用的精妙,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理解能力的方法。比如贺敬之:《回延安》一诗中,“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一个“喊”字,用得很贴切,很准确。把“喊”与“向”作比较,把莱蒙托夫的诗《帆》中“桅杆弓着腰在嘎吱作响”中的“弓”与“弯”字作比较,让学生仔细推敲、品味,围绕“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进行研究讨论。有同学说,喊是喊叫,发出声音,形象写出延河哗哗水声。有同学说,用“喊”有鼓舞、鞭策前进的意思,写出诗人对延河水声的形象感悟。而“向”一般化,用“向”只描述了延河水的向前流,没有写出水声,又没有写出延河催促人们前进的意思,所以用喊字好。对“弓”与“弯”字,同学们说,“弓”字用得形象,使人一读就有“弓”的具体样子,而弯就比较一般化,不具体形象。通过这样的比较推敲,对学生语感能力就进行了具体训练。

四、评点表述

对语言文字进行评论、评价,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对精彩的字、词、句给予肯定,对有特殊功能和作用的字、词、句特别给予点明,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用笔的精妙、内涵的丰富等给予评价,肯定好的,指出不足的方法。比如语文课文《春蚕》一课第一、二句:“春天是养蚕的季节。每到这个时候,我常常想起母亲来。”我就引导学生作了如下的评点表述(见括号里的文字):

春天是养蚕的季节(开头就点明养蚕季节,开门见山,紧扣题意,好!)每到这个时候(“每”字用得好,与下面“常常”对应,突出了对母亲想念之情),我常常想起母亲来(“想”字总贯下文。下面的文字,都围绕“想”字展开。文章开头这两句构思十分精妙)。

又比如这样一句:“每张蚕种不过一尺见方,上面布满了比芝麻还小的褐色蚕卵”。有的学生是这样评点表述的(见括号里文字):

每张蚕种一尺见方(写蚕种纸的大小形状),上面布满了比芝麻还小的褐色蚕卵(“布满”说明蚕卵之多,“比芝麻还小”说明蚕卵之小,“褐色”指明蚕卵的颜色,寥寥几个字,就形象、生动地描写出蚕卵的数量、大小及颜色。用词十分准确,很值得学习、借鉴)。

学生通过这样的评点表述,语言感受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五、品味诵读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注释理解、分析阐发、比较推敲、评点表述之后,再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反复品味、诵读,分析语言文字诵读的速度、音量、节奏、语调、重音、停顿等的技巧,运用声音技巧即声音的轻重缓急、抑扬起伏、顿挫疏密等读出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丰富内涵。通过诵读,品味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我在教泰戈尔的诗《萤火虫》时,在分析了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读这首的速度、节奏、语音、停顿,然后让学生自己练习,小组竞赛。我还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朗诵技巧来品味诗句。比如,采用不同重音读诗句:

你冲破了黑暗的束缚,

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

先让学生把重音落在“冲破”“束缚”“微小”“渺小”上来诵读,再让学生把重音落在“你”“黑暗”“但”“并不”上来诵读,然后让学生仔细品味、分析,说出感受,从而使学生通过品味诵读,提高语感能力。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