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教法学法 >> 文摘正文
延伸语文的触觉
        ★★★
【字体:
延伸语文的触觉
作者:赵俊    文摘来源:四川省射洪中学校语文组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5-26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语文课堂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但遗憾的是,在片面追求统考位次和升学率的功利主义驱使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有意无意地成了窒息生灵的“书屋”,舆论汹汹,所谓“误尽苍生是语文”。此外,迫于其他各科学业负担,许多学生不能、语文教师也很少进行语文课外活动的组织,甚至与《必修》教材配套的《语文读本》也无暇顾及。
  其实,从教育发展的趋势看,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是势在必行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新世纪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其中最基本的是实践能力。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其精神之一就是变单一、被动的语文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开展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外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
  再从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语文能力的形成不能不依靠课外的实践和学习。语文教师多有这样的体会:大凡语文成绩好的学生一般都爱读课外书籍,各项活动也不乏他们灵动的身影。许多成功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大量的阅读和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全方位获取语言信息,立体化发展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科学的研究也表明:人在少年时期(10-14岁),大脑两侧海马区空前活跃,是有效记忆的关键期,这个时期记忆积累的东西,有可能达到长时记忆乃至永久记忆的效果,错过了这个关键期,语言学习就失去了向高层次发展的重要基础。
  那么如何开展语文的课外活动呢?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但应考虑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起码要遵循课内与课外相促进、统筹兼顾与灵活多样相结合、切合学生实际且讲求时效的原则。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拓展阅读,培养兴趣
  1.课内重法,课外尚悟。如果单纯强调课外阅读而忽视与课内学习的联系,就会使课外阅读成为无源之水,影响甚至丧失它应有的效应,因为课内语文学习毕竟是整个语文学习的核心。教师应该重视发挥课内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作用,使课内所学的法则、方法运用于课外,从而提高课外语文阅读的效应,即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比如,在高一第一学期教授现代诗歌单元时,教师通过精读课文的示范分析和自读课文的学法指导,教给学生读写的一些规律和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适时指导学生进行“毛泽东诗词鉴赏”和“现代朦胧诗赏析”等专题性课外阅读活动,就有情有趣,有法可循,学生的参与和阅读的效果就好得多。
  2.结合学情,统筹安排。教师不能简单的将新课标规定的书目提供给学生外,还应该注意根据高中学习全程中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学力等情况,适当增加科普科幻、名人传记、演讲辩论、智慧故事等书刊,统筹安排,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的兴奋状态,促进各个层次、不同兴趣的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比如,高2007级高一上期(包括寒假),年级备课组重点向学生推荐了《毛泽东诗词鉴赏》《繁星•春水》《当代散文鉴赏》《伊索寓言》《名人传》《三国演义》等书籍,以及一些报刊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演讲与口才》《语文学习》《科学画报》《微型小说选》《名人传记》等。通过推荐书目和报刊,学生读书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年级备课组还在月考中有意识的涉及相关内容,加上每期一次的课外阅读知识竞赛,认真读书的学生看书尝到了甜头,读书的劲头更足了。
  实践中我也有个发现:要让学生读书,教师也必须是个爱书之人,让书在体内发酵,散发出馨香熏染学生。老师一旦成了学生眼里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读书人形象,就更能燃起他们读书修身的渴望。
  二、组织活动,培养能力
  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见缝插针”组织形式多样的语文的活动。很多学校组织的文学社、记者团、语文课外兴趣小组;书法、作文、朗诵、演讲、语文知识竞赛;辩论会、读书报告会、故事会;影剧评论会,各种专题讲座;出墙报、特刊,编手抄小报、油印小报等,都活跃了学习气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里,我重点推介两种方式:
  课前荐读。每个学期可确立2-3个重点,如“我见我思”(侧重观察和思考生活)、“佳作赏评”(侧重书刊时文、学生习作)、“诗风词韵”(侧重诗词曲赋欣赏)等,每次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班上学生轮流上台读析。比如“佳作赏评”,就让学生每天轮流介绍一篇佳作,可以是名家名作,也可以是普通的小品文,可以是报刊中的好文章,也可以是学生中的佳作,甚至自我满意的习作——只要有价值、有深切感受均可。在程度较好的班级还可以让全体学生当堂写下对文章的感受,然后教师选几个学生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听后感,交流心得。几年坚持不懈,润物无声,当是一笔丰厚的收获;而且通过该活动,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让学生在一种自然、愉快、兴奋的状态中学习,也增强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表达能力,何乐而不为?
  专题阅读和竞赛。例如,唐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是文艺百花园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在学到高语三册的唐诗宋词单元时,为了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能力,年级备课组可以组织开展全年级学生参与的、以唐代诗歌的名家、名篇、名句、流派、技法……为内容的语文课外专题阅读和知识竞赛。为了明确范围,可以提供参考书目和相关教学网站便于学生了解相关信息。在高2007级开展的活动中,学生背诵了大量的优秀诗篇,记住了许多名句及其出处、作者,了解了唐代的文学流派。如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陈子昂的诗歌革新,新乐府运动,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等,掌握了古典诗歌的有关常识,如古体诗、近体诗、绝句、律诗以及诗人的字、号等,巩固了古汉语知识和修辞知识,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比喻、对偶、移用、互文等。很多内容还涉及到文学评论知识,如苏轼对王维诗画的评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诗之画,画中有诗。”杜甫称赞:初唐四杰“不废江河万古流。”韩愈赞扬李杜的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晚唐诗人司空图的诗歌理论专著《二十四诗品》也在竞赛中有所涉及。学生入境,生情,悟道,感受到欣赏文学作品的欢欣和愉悦,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思想教育。
  三、网络影视,别样精彩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得知,大多数学生在阅读名著方面,还远远达不到教学大纲规定的标准,阅读面较窄,仅局限于古典“四大名著”等,对于现当代的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涉猎甚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名著的思想内容和故事情节往往比较深奥复杂,人物线索众多。尤其是一些外国名著,时代背景陌生,人名又比较长,学生看了半天,可能还看不出眉目来,这就给阅读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名著,多读名著呢? 除了传统的教学手段之外,利用网络影视资源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它图文并茂、视听交融,把原本由文字表达的名著故事情节、内容,由演员演绎成真实、形象生动的声像资料,学生爱看、乐看、易看。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教师可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影视剧。这些影视作品以其得天独厚的题材优势、举世罕见的制作规模以及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弘扬了中外传统文化和历史、表达了爱国主义精神,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针对许多学生看完影视积极寻找原著阅读的心理,我先让让他们观看电视剧和电影资料,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激起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然后再布置作业,把观看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生动的影视作品就代替了教师手耕笔种的繁杂讲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提高了阅读和写作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影片毕竟与原著不同。阅读原著,看的是文字,培养的是学生分析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观看电影,看的是像,听的是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内容,引导学生掌握阅读中外名著的方法,通过和原著比较,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概括等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欣赏能力。  
    以此类推,一些优秀的电视节目也能收到上述效果。例如中央电视台的10频道的《子午书简》,图文并茂,一天播出一篇精美文章,一次10分钟,是语文课堂之外的积极延伸,我要求学生或收看或上网搜索阅读,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四、编办书刊,展示才情 
  语文课外活动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我认为自办杂志和小报是一个极好的途径。众所周知,办好一份杂志或小报,要经历收集采编、设计排版、书写绘画等一系列复杂过程。这些过程的完成要靠学生付出许多努力,做多方面工作,其中还可以体现个体的创意和操作水平,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展示。在外国语实验学校初二暑期放假前,当时我们备课组的三位老师就向学生透露了编书的意向,让他们把平时自认为满意的作文搜集起来,存在电脑中,统一Email给由学生选出来的两个编辑。一个学期结束,前后搜集了一百多篇学生的作品然后淘选出了几十篇佳作。编辑在寒假里审完稿,再让美工配上漂亮的封面和插图,然后打印,一本漂亮的作文杂志就诞生了。编这种杂志比较费力,一般一个学期以出一期为宜,而且要利用好假期的时间。由于作者、编辑、美工全是学生自己,他们的成就感会特别大。
  五、学科交融,社会实践
  语文教师还可以尽量挖掘语文与其它学科交叉的内容,以丰富语文学习的资源。新教材中有很多课文与天文、历史、地理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让学生利用双休日,或上网、或上图书馆、或请教专家搜集了有关知识,经过整理成论文的形式,然后在班上“发现”专栏上进行交流。也可以利用班队活动或节假日,组织学生进行多项活动:例如踏青,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等,让他们去了解大自然,领略大千世界,这样不但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开拓学生视野,也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实践的能力。这样,在语文学习向其他学科和社会延伸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合作、交流、动手等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当然,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还可以有许多其它的组织形式,比如:讲演、辩论、影视评论、课本剧表演、墙报、板报等等。科学有序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能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边角”时间,有序、有效地组织各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