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娄烦二中新课程实施的教学模式、方法、策略的研究
作者:武爱军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30 21:53:47  文章录入:waj123  责任编辑:蓝星

民主  和谐  互动  合作

——娄烦二中新课程实施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武爱军

《新课程实施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研究》是娄烦县第二中学承担的太原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课题。该课题于2003年申报获准后,经过校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在市教科研中心有关专家,县教研室和广大教师的大力支持下,于20057月圆满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现将课题总结汇报如下:

[摘要]  新课程改革实验启动以来,学校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认真落实了《娄烦二中新课程实施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实验中,坚持以当前先进鲜活的教学理念与经验为指针,以贯彻新课程标准为主线,以加强教学设计为突破口,从落实培训学习,加强集体备课,优化教学设计,进行课堂实验入手,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有序实施了大教研与小教研,平时教研与集中教研相结合的校本教研方式,加强了课题研究与实践工作。

[关键词]  民主  和谐  互动  合作

一、     课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适应时代要求,不断实现教育创新的过程,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六方面的改革。其中课程的实施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核心,能否将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是目前困扰着教师的一大难题,也是走进新课程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学改革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而课题研究为教学改革架设了桥梁。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为了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全面发展我校已有教育科研成果,加快我校素质教育的进程,努力探究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确保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健康发展,促进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实现市县两级政府基础教育率先跨越式发展的目标。结合我校教科研实际,我们选择了新课程实施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课题研究。

二、    课题研究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三个面向”,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进行课程改革。实践中,要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研究入手,强化设计意识、注重过程反思,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断探索适合新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特点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型,来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    课题实验目标

1、整体目标

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新教材的试用,探索和总结课程改革的规律、途径、方法、措施,探究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策略的科学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形成建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构建新课程评价体系,带动课程改革的全方位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推动全县课改的发展。

2、具体目标

①创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确立“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②建立平等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帮助、引导的教学关系。

③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适时、适度、适用地进行多媒体辅导教学。

④实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形成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评价,构建评价主体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四、    课题研究与实验基本过程

1、领导重视、组织得力、树立典型,确保全员参与

在组织机构上,我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校教研室、教导处、主任为成员的课题实验领导组,成立了以县教研室学科教研员为成员的课题实验督导组,成立了以各教研组长与主研教师为成员的课题实验工作组。在方案规划实施上,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对新课程改革方案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制定了新课程改革实施规划、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课改工作制度、实验工作进程月报制度、校级培训制度等。同时在全体教职工中进行了广泛的动员,形成了全体教职工“人人关心课题、人人支持课题、人人参与研究”的局面。实验中,坚持三级管理,实现了课改与课题同步,实验与教学协调,落实了学校每月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总结的工作。

2、落实学习。培训交流,达到思想先导

多年的课改实践,使我们清晰的认识到:理论指导实践,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有积极的实践行为。课改工作千头万绪,教师培训是第一要义。课程改革是一场革命,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观念的转变。课题研究也是如此,因此,扎实有效的教师培训是课题研究能否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证,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把课改课题研究教师培训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经过认真准备,周密部署,精心组织,严格管理,学校定期不定期地召开课题研究讨论会,组织三级参研人员学习相关理论,集中进行轮流主讲,承担培训。同时,结合学校每周一次的集中教研,达到学习交流,并规定所有参研者,每学期要记录一万字的学习笔记,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公开课,每学期进行一次课题研究报告。从而使我校培训工作扎实有效,课题研究顺利进行,为课题、课改实验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3、开展活动,努力践行,实现行动落实

两年来,学校以新课程的实验为中心,以课题研究为核心,以落实“七的起步,八的渗透,九的过渡”为工作重心,坚持“活动探究,常规促进,反思补漏,协同提高”的行动策略,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加强教学设计,注意教学反思,优化课堂教学为重点,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有效利用内存资源,不断扩大“走出去、请进来”的力度,通过学习交流,示范观摩,教学赛讲,强化评价的力度,跟踪活动的过程性管理,大力进行课题教学研讨,有序开展了以下活动:

1)以教研组为单位,深入开展了以学习新课标、新教材、新教育思想的专题学习活动。

2)邀请县教研室,集中对七、八年级所有实验教师,进行了一轮回的课堂教学观摩与评价,从中了解了教师试用新教材的情况,并针对视查情况,逐课分科进行了及时评议总结,指出了试教的不足与长处,提出了改进措施,明确了努力方向。活动的开展,使所有试用新教材的教师在思想上有了全新的认识,有力加强了课的“设计”意识,形成了“人人讲设计,课课有新意”的局面。更为可喜的是,初三不少教师也经常坚持听课,并进行了大胆试教,他们的课型构思独特、主体突出,符合新课标要求,有部分教师已用新教法实施旧教材,率先走进了新课程,真正为本年级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

3)落实了以“新课程怎样教”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

①组织了集体备课。此项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针对教学实际统一布置了备课内容,确立了主讲人,采取了“办公组设计——教研组研讨——书面修正提交”的办法,充分体现了大家智慧,从而确立了最佳设计方案,使每一位教师都吸引到设计中来,有力加强了教研的实效性,提高了教研整体水平,为课堂教学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开展了小组轮流听课活动

在各组集体备课的同时,各教研组针对备课实际,及时安排了轮流听课活动,做到了人人参与,人人考评,较好地将集体各课与轮流听课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课题参与教师的作用,有不少教师从中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并及时对教法进行了调整与补充,实现了“备与讲的同步协调,讲与评的及时反馈”。

③开展了“我的课改展示课”观摩活动

根据各组轮流听课,结合各组推荐人选,学校分别在语、数、外、政、物学科,选取了部分教师,统一安排了听课日程,集中进行了全校性的课堂教学观摩与评议,特别聘请了县教研学科教研员进行教学点评,广泛地进行了交流评议,产生了个人“特色课”,并通过特色课观摩等活动,推进了实验工作的进程,提升了课题研究的品位。经过不懈地努力,不断地探索,逐步形成了学校“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各学科有了个人的特色,语文课以读悟情,数学课活动探究,政治课故事引领,英语课情景交流,努力转变了教师角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4)新课程启动伊始,学校投资近两万元,多次召集处室人员,各科教学能手,共同研讨、开发校本课程,特聘省作家协会会员,县史研究馆编辑张贵桃,组成了校本课程编纂委员会,经过5个月的编拟选改,校本课程——《娄烦文化》已定型完稿。现已印刷成册,投入使用。同时,先后针对试用情况,进行了三次调研,并集中进行了一次整改。

(5)组织了县课改观摩会前期准备工作。

根据新教材试教情况,受县教研室的委托与举荐,学校组织选拔参加课题研究的9名教师承担了县级观摩会的做课任务。为了提升课的质量,真正起到示范作用,学校多次召集参讲教师,共同学习课标、认真钻研教材,跟踪进行视导,特别是教导处,教研室全体认真协调,积极帮助参讲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资料的搜寻、打印、装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保证了此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6)举办了新课程实施的“教法总结研讨”交流会

针对平时教学实际,结合学校研究课题,在学期末,学校以学科为单位,组织进行了教法总结交流与研讨。会上,实验教师作了案例分析与教学反思,提出了课程实施中的有效做法与不足,针对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惑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对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课题研究的实施展开了广泛交流。经过反复论证,重新修正了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确立了“从策略、方法的践行入手,来探究模式形成”的课题研究思路,并选定了符合总课题要求的9个参考子课题,构建了新的课题研究总体框架,重新定位了研究的视角与方法、目标与任务、步骤与措施。

(7)与省市级名校联手,开展教学帮扶活动

在我校开展自我结队,教学帮扶活动的基础上,为了加强教育教学交流,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有力促进课题研究的纵深发展,不断提升教科研整体水平,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全面提高的目的,我们通过积极的努力,与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本着向该校学习、借鉴、互通、交流的原则,结合我校教科研工作的实际,我们与该校共同携手,在以下方面开展了校际教学、教研合作交流,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A建立以学科为单位的师徒合同,开展教学帮扶。

B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达到定点指导,示范引领。

C适时参加了该校的教研活动。

D做到信息交流,实现计划互通,活动共享,测评同步。

E借鉴、吸纳了对方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程式和方法。4、认真进行学科实践研究,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我校逐步为学生建立成长的记录袋。为了使评价更客观、更科学,建立了包括养成习惯、社会调查、学习态度、动手操作等12项内容的学生成长记录袋,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针对所带学科特点,结合评价项目,将评价内容分解分组,分类汇总,密切关注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体验、思考、实践等表现性行为,着重考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到平时积累、及时记录、收集整理学生表现性行为的相关资料,以彻底改变了单纯以学生学科考试成绩衡量学习质量的做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工作中,各科任教师汇通科代表,组建学科评价组,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坚持了“课课有记录,节节有评估”的原则,借助学生评价记录,按照“平时记录——中期汇总——年终量化”的规程,采取日小记周小结月总评的办法,及时跟踪学生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表现,做到记录真实,考核有据,评价合理,考查公开,带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课程改革的向前发展。

5、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我校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修改并完善了《娄烦二中教学综合评价表》、《娄烦二中新课程教师培训办法》、《娄烦二中教师发展性评价考核细则》。同时强调了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并逐步完善了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学考评制度。

五、    课题研究成果

1、通过有计划、扎扎实实的课改培训,学校全体树立了新课改理念,把握了新课改精神实质,自上而下掀起了话《纲要》、议《课标》的理论学习热潮,实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变:

1)由过去“教教材”转变为现在“用教材教”的思想;

    2)由过去“教师依赖教参”的思想转变为现在敢于“对教参进行取舍”的思想;

    3)由过去“教师被动教研”转变为现在“主动积极探究”的思想;

    4)由过去“教学手段单一”转变为现在“追求多样化”的思想。

    与此同时,学校有4人次先后承担县级通识培训,9人次承担县级学科培训工作,产生5篇市优秀课改论文,21篇有价值的学习心得分别在县、乡、校交流。

    2、举办了4次学生家长培训交流会,让家长加入到课改中来,坚持了家、校、教师教学反馈评价,形成了“共同参与,自主评价”的良好局面。

    3、课堂教学凸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基本形成,教师作用体现出“帮助、引导、组织”的功能,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四学科各自形成以探究为特点的教学特色,并产生优质教改课,先后6次在县、乡、校示范交流。

    4、学生学习兴趣明显增强,请教师长,到图书馆、上网学习的现象增多,学生自发参与活动的项目增加,学校组建的合唱团、书法、美术课外兴趣小组多次获奖,两年来,分别获国家级书画比赛奖18人次,先后获县、市校园文化艺术节合唱一、二等奖。

5、教学质量显著提高。连续两年,在市教科研中心组织的统考中,学校三个年级各科成绩位居全县之首,中考升入高中率达88%,较前提高了12个百分点,有55人达到市重点中学分数线。

6、 两年来,学校各类先进不断涌现,学校教研室被评为市先进教研室,学校再次被考察、验收为“山西省示范初中”,并被评为省、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学校,同时学校教师高志杰、武爱军被评为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先后有武会先、韩慧芳被评为省、市教学能手,亢旭英等7人被评为市教学能手,武爱军等3人被评为市德育渗透能手、县教改积极分子,李代凤等8人被评为5个学科的县教学能手。

     7、扎扎实实进行了课程实施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研究,在六个学科产生了有价值的研究报告6篇,论文11篇,并在市县交流,同时跟踪刊出《教研通讯》,及时登载、报道了学校课改经验及相关信息,成为县级交流资料,为课改研究与实验提供了互动的平台。

8、整合教育资源,开发、编制的校本教材——《娄烦文化》,投入使用,并进行了修定、整改。

六、课题研究存在问题:

两年来,我们是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曾得到了县、市教研部门和兄弟学校的好评,但依然存在诸多不足,比如:

1、课题实验的实验措施、过程与方法缺乏细化,须进一步修正。

2、新课程系列管理制度实效性不强,力度不大,须进一步健全。

3、课题研究的水平不是很高,依然停留在表面,仅仅是个人行为,随意性大,还未真正形成规模。

4、参加课题实施和研究教师的素质与水平发展不够平衡,有待于整体提高。新课程实施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研究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