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疑促思 以读悟情
—— 《小珊迪》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盐城市第二小学 王玉建
一、教材说明: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七册中的第31课。
二、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正确读写“纠缠、乞求、饥寒交迫”等词语。
2、通过阅读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发展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2、在自主探究时善于发现问题,在讨论交流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在自主阅读中,体味小珊迪饥寒交迫的苦难生活和他美好的品质。
2、通过学生合理想象,补充情节,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教具准备:
小卡片、挂图、实物投影仪等。
五、教学时间:三课时
六、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㈠、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从时代背景入手,改编课文1-7节“求买火柴”的内容。
(讲后)提问:小男孩到底有没有回来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想)
刚才老师所讲的故事就是语文书第31课《小珊迪》中所写的内容,想知道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31 小珊迪)
(教学设想:课文所叙述的故事距今比较久远,相机介绍时代背景可为学生更好的感悟课文内容作一个铺垫。同时,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故事造成悬念,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
①要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正确。
②用自己的话在小组里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了解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
①开火车读课文,相机正音。
②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全班交流。
(教学设想: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尊重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语文标准》指出,在第二学段的阅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是它的主要任务。所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实践,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学生进一步与文本对话、体验情感的基础。)
㈢、学习课文第1节至第7节
1、“小男孩转身就跑了”,“我”等了许久也不见他回来,这时“我”是怎么想的?(学生读课文寻找答案。)
2、根据学生回答投影出示“我想可能上当了,但是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读这句话,你能从这句话想到哪些问题呢?
学生可能提出:
①“那种人”是怎样的人?(如果提出立即讨论解决.)
②“孩子的面孔”是怎样的面孔?“那使人信任的神情”又是怎样的?
③为什么从“孩子的面孔”和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教学设想:“学贵有疑”,人们的进步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然前提,阅读也不例外。让学生从“带着问题读”到“读出问题来”这源自两种教育思想,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调控教学目标,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同时也教给学生一种读书的方法。)
3、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习活动。
(1)“孩子的面孔”是怎样的?谁来读一读。
①投影出示“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只穿着一年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两脚冻得通红。”
这里不仅写了孩子的面孔,还写了他的衣着,谁再读一下。
②请同学们再仔细把这句话读一读,边谈边在脑海中想象孩子的样子,看看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例如:
生:“瘦瘦的小脸”可见他营养不良。
生:大冷天小男孩却没有鞋穿,还赤着脚,他家里很穷。
生:他的脸冻得发青,脚冻得通红,说明他已经在外面站了很长时间。
生: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小男孩是一个非常穷困、不得不在严寒中卖火柴,靠劳动谋生的孩子。
生:小男孩太可怜了,这样的孩子又怎么会是靠欺诈骗取钱财的人呢?一定不是。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这句话该怎么读呢?
指导感情朗读。
(2)孩子的神情是如何变化的呢?练读四句话,体会小男孩的神情如何“使人信任”。
师: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想办法把对话读好。
(生自由试读)→(小小组合作)
①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话。引导学生从“请”字入手,说明小珊迪比较有礼貌,而且态度诚恳。
②指导学生读好第二句话。让学生利用提示语,以及从价格的角度(可让学生把“一便士”转换成人民币)理解小珊迪“可怜地请求”,从而帮助自己读懂课文、读好对话,既要读出可怜的语气,又要读出请求的语气。
③指导学生读好第三句话。
提问:“小男孩想了一会儿”,他当时可能会怎么想?让学生自由回答。如:
生:小珊迪想,他们不买火柴,是嫌贵?那就便宜一点吧,亏本就亏本。
生:他想,弟弟已经一天一夜没吃东西了,如果再不卖掉火柴给弟弟买吃的,他就会饿死的。怎么办呢?再便宜一些吧,说不定他们会买的。
师:你还能联系下文来想,真不简单。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教学设想:读和思的有机融合,才能发挥读的最大效能。)
④指导学生读好第四句话。
师:当“我”决定买一盒时,却发现没有零钱,于是说……(引读下面一组对话)
师:“乞求”什么意思?谁能通过读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生自读思考)
(结合挂图,说说小珊迪乞求的神态。生再读,读出更加着急、诚恳、可怜的语气。)
⑤小组分角色再读一读,自己感悟体会。
指名分角色朗读。
(教学设想:阅读教学要姓“读”,这是语文本位的回归。“读”不是一种单一、机械的行为,教师引导得法,便可令学生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待读出趣味,便会怡然自得,醉在其中。“读”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同时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这里的设计努力做到以“读”为纲,通过不同形式的读,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使“读”真正成为学生思维碰撞、情感体验的动态过程。)
㈣、课堂总结,设计练习
1、小结。
2、作业
①感情朗读课文,把这个动人的故事讲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听。
②你认为课文学到这儿,还应该做哪些练习?(鼓励学生自己设计)
(教学设想: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可以拓宽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打破课内课外的界限,从而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七、教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执教《小珊迪》时,努力体现新课程这种理念,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在个人的、小组的、全班的学习活动中穿插、结合、实现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实现每个学生对课程内容、语文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自我建构。教后有两方面的感受颇深:
一、构建了“质疑----归疑----解疑”的创新型教学模式。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认为现在的语文教学有一个问题就是“让学生记忆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运用知识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忽视了学生质疑问题的探究精神的培养”,他认为“问号的消失标志着智慧火花的熄灭”。在本课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大胆提出问题,并以此调控教学目标,使之成为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线索,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将学生的主体性引向朗读训练、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这样的设计,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教学有的放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把“读”作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重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充分而有效的读书实践,以四次对话为突破口,通过默读、自由读、指名读、引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思考、读中悟情,努力培养了学生具有个性特色的语感经验。
当然,本节课在现代媒体使用、教材内容的有机整合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