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技能
        ★★★
【字体: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技能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14

                       官厅中心小学副校长 张国辉

   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教师传递信息的媒体,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主要工具。教学语言良好地发挥能增强课堂教学感染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兴趣,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讲究语言技能。语言技能范畴甚广,规范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最能体现其特点。
    一、语言的规范性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理应是学生语言的样板,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语感训练,所以教师教学时必须使用标准的、规范的普通话,在语音、吐字、音量、语速、词汇、语法等方面都要符合要求。所谓语音,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语音”,也就是以现代汉语拼音为标准的“语音”,即普通话标准音。例如:“棉花”一词,分读书音(mi nhu )和北京地方会话音( mi n hu );又如“黄豆”一词,读书音读 ( hu ng d u),而在南方许多地方会话音却读(w ng d u)。例举之意,课堂语言、普通话教师应舍其俗(会话音),取其雅(读书音),舍弃表现个人习惯和方言习惯,正确运用标准语音。可是又有些人在语言表达时“嘴里像含着个热饺子”使人听不清楚,这实际是与语音相关的吐字问题。吐字不清主要是发音器官(唇、齿、舌)在发相应的字音时不到位而造成,势必影响学生听讲情绪,传授知识套致学生误差,还会在学生中留下蜚语。教师应有意识地矫正,经常练习养成良好习惯,使读音准确,吐字清楚。
    课堂语言音量和语速关系到学生的听讲兴趣问题。话音太小听不清,音量过大使人听了不舒服,最好是在安静的情况下,坐在最后一排的学生也能听清楚为宜。讲话还要注意气息的控制,不能有气无力,前重后轻,防止听者只能听清前半句,听不清后半句的现象出现。这就要求教师语言音量必须把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清清楚楚地送进学生的耳朵,让学生听来有清楚而舒服的感觉。有适宜的音量还需有恰宜的语速。语速有一定的规定标准,中央电台播音员的速度为每分钟350字左右。课堂教学语言的速度还宜慢一点,要根据年级的高低而定,特别是低年级速度更应慢些,一般以每分钟200—250字为宜。讲课时还应防止语言过快过慢,既不能连珠炮似的,也不能慢腾腾一字字的咬,至使学生听讲扫兴乏味。
    词汇规范,主要是指语言用词的选择。语词用词如果不分雅俗,乱用甚至滥用词汇,词语规范就建立不起来,学生对教师的语意理解难把准,给学生掌握知识造成困难。课堂语言用词首先是选取通用词汇,如“小孩”共同语称“孩子”,就不可以四川方言叫“娃儿”,南方方言叫“伢崽”;其次要舍弃土俗,取其文雅。比如“小”别以北方方言说它“一丢丢儿”,也不能以南方少数方言“细细的”或“一丁点”来称。如果都是比较规范形式的同义词,应视语境和语体而定。如“诞辰”、“夫人”分别与“生日”、“妻子”是同义词,这要看场合和语体是否严肃庄重。课堂是严肃庄重的场合,而且“诞辰”和“夫人”都多含尊敬之意,适应面也较广。“诞辰”多指对你尊敬之人之“生日”的称呼;“夫人”,古代诸候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而“生日”与“妻子”都只是普通的说法,况且“妻子”只能是丈夫称呼,其他人是不能称呼的。这就区别出了语体的端庄与严谨。因而语文老师授课语言应选择“诞辰”、“夫人”。事例雄辩,课堂语言用词必加选择。
    语法规范,主要指方言说法和有语法错误的说法。有这样两句课堂教学语言:“志胜每年要给十多担租谷他邻居……”“从这一件平凡的小事中,却说明了一个大问题。”前者其实是句粤方言,说话习惯把交待的对象(他邻居)说在后。但普通话来说应是“志胜每年要给他邻居十多担租谷……方言说法易给学生造成知识误差,至学生以为存在宾语后置的语法错误。这充分地证明了教师的讲课语言不能随便使用方言。后者,语言上确实存在着成分残缺的语法错误。句子的本意主语应是“小事”,可是在它前边加上了介词“从”,后边加上“中”,“小事”就成了介词结构,变为“说明”的状语,整个句子就缺主语了。这种有语法错误的说法,虽是个人性的偶发性的错误现象,但这句话是违反了普通话语法结构原则的,当然就成了语法规范的对象。
    二、语言的科学性
    课堂是知识的殿堂,塑造人类灵魂的摇篮。传授知识与文化,不允许信口开河,道听途说。举例必须真实可靠,讲道理应要有根有据,用词必须符合语言规律。无论对概念的解释,命题的阐述,还是对事物的评价,都要客观实际,具有科学性。教学语言忌信口开河。曾有位语文老师讲《蛇与庄稼》一课,分析完毕,这位老师要求学生对老农买回一批蛇放在田里,当年庄稼就获得了丰收的道理做一番新的假想。此时课堂一派热闹景象,有的猜蛇可捉害虫吃,有的说蛇能打洞疏松泥土,还有的讲蛇多了活动时搅动禾秆,有利花粉传播……思维如此“活跃”,老师高兴地总结道:“大家真的把脑机器开动了,讲得不错。课文中讲的办法无非是老农想的嘛,老农能想,我们也能想,而且想得比老农还要有道理!”其实教师对学生来个“发散思维”训练本无可非议,但这等胡乱而毫无根据的猜想已违背了作者的初衷。凭空捏造,缺乏科学性。教师运用语言必须符合逻辑规律,否则,语言逻辑上层次不清,甚至混乱。一位语文老师叙述“大雨”时说:“屋外大雨,飘泼大雨,倾盆大雨,雷阵特大雨。”这并列的四个“大雨”在逻辑上是有毛病的。“屋外大雨”指的是方位处所,显然不能与后三个“大雨”并列,而且“雷阵特大雨”在说法上也欠妥。鲜明的事例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的是具有科学性的知识,承担的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因此,语文教师讲课时要特别注意使自己的语言表达合乎逻辑,不能随意性。
    三、语言的艺术性
    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是一种以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为前提,表达教学内容为基础,又以准确理解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为条件的对语言的深加工,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又比现实更具典型性社会意识形态的语言,它具有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富有感情和节奏的艺术特点。究竟如何使语言生动形象又通俗呢?语文老师讲课时必须结合课文内容恰当地运用成语、谚语、歇后语或名言警句。例如教学《不懂就要问》一课,目的是教育学生要勤劳好问。有二位语文教师分别用了不同的语言叙述。一位说:“学习要认真,不懂的东西要多问,装懂是学不到知识的。”另一位说:“学习要勤奋,来不得半点虚假,不能猪鼻孔里插葱——称象。”两种语言截然不同,第一位所说事理明白,但语言平淡直叙缺乏艺术,第二位述说运用了歇后语,生动形象,也通俗易懂,有吸引力,讲究了语言艺术。语言要富有感情和节奏。感情和节奏要根据课文思想感情确定调子,可在语速的适当基础上恰当地运用语言的高低变化,语感的优美使之表现出感情。同时又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势的张驰快慢和轻重缓急结合而形成和谐的节奏。神态、表象和姿势,都能增强语言艺术性,能使语言更趋形象化,更显强烈的情趣感。例如,讲课时打手势,或表演某种简易动作,或流露脸象,语调绘声绘色等都能增添语言艺术的现实性和社会典型性。还有相声演员的幽默风趣,电影蒙太奇手法,戏剧的悬念,朗诵诗般的激情等等,都可把它恰到好处地迁移到教学之中,用以提高语言艺术效果,相助于教学。
    用现代“信息论”的观点来说,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师生间的信息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用以传递信息的媒体主要是语言,其次才是板书、板图及其它教具等。因而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能不成为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应良好地发挥语言技能作用。做到以趣诱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高雅的情趣感染人,以对科学的热爱,对事业的追求教育人,激励人,使自己的教学周密严谨,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