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创设情境快乐教学
          ★★★
【字体:
创设情境快乐教学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14
创设情境快乐教学
浙江 金霞

    《小蝌蚪找妈妈》中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们,你认为乌龟和鲤鱼谁说得对呢?

  生1:乌龟说得对,青蛙确实长着两只大眼睛,披着碧绿的衣服。

  生2:我认为是鲤鱼妈妈说得对,青蛙不是有四条腿、一个宽嘴巴吗?

  师:既然他们说得都对,为什么小蝌蚪还会找错妈妈呢?

  (学生陷入思考)

  生3:我认为它们说得都有点对,但又不是全对,因为他们没有把青蛙妈妈的全部长相说清楚。

  师:哦?那如果你是鲤鱼,或池塘里的一个小动物,你会怎样告诉小蝌蚪呢?

  师(立即扮小蝌蚪状“游”到那位学生面前):乌龟妈妈,您能告诉我,我的妈妈在哪里吗?

  生3:(进入情境,模仿乌龟妈妈的语气,亲切而舒缓地说):你的妈妈呀,披着绿衣服,露着白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长着四条腿,一个宽嘴巴,捉起虫来顶呱呱。

  师(扮小蝌蚪状):我知道我的妈妈长得什么样了,谢谢,谢谢!

  师:现在还有谁不清楚青蛙长得什么样呢,你可以当一当小蝌蚪,游进“池塘”找任何一个小伙伴,相信他一定会给你一个满意的回答。

  生4:(站起来“游”到另一个学生身边):龙虾哥哥,龙虾哥哥,你知道我妈妈长什么样吗?

  “龙虾哥哥”:蝌蚪弟弟,你别急,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

  生5:(又一位学生站起来在“池塘”里游来游去):螃蟹伯伯,螃蟹伯伯,我找不到妈妈了,您能帮助我吗?

  “螃蟹伯伯”:是小蝌蚪呀,别哭别哭,你听我慢慢说……

  《瑞雪》第二课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

  师:老农为什么乐得眉开眼笑?

  生:因为课文中说“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就是说今年雪下得厚,明年就会大丰收,所以老农会那么高兴。

  师:哟,看来这位同学已经读懂这句话了,是吗?

  (那位学生自信地点点头)

  师:那好,咱们来开展一个“小博士摆擂台”的活动,你就是小博士,(转身对其他同学)同学们,你们对这句话有什么不明白的,尽管向这位小博士发问。

  “枕着馒头睡”怎么理解?为什么厚厚的冬雪就能使小麦丰收呢?……同学们都细究词句,跃跃欲试,接二连三地提出了一连串问题;“小博士”俨然一副小学者的样子,临“问”不“慌”,积极思维,认真回答每一个问题。

  前一教学案例中,抓住“小蝌蚪的妈妈长得什么样”这一个问题设置了“小蝌蚪寻妈妈”的教学情境;后一教学案例又紧扣“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句俗语的理解创设了一个“小博士摆擂台”的活动情境。这两个案例,都是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课文特点,紧扣重点、难点而设置的情境教学,力求让学生在情境中质疑,在情境中释疑,在情境中提高语文素质。

  首先,通过情境的“新、奇、趣”,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达到生趣、激情的作用。只有使学生完全沉浸在紧张而有趣的学习情境之中,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正如彼德·克莱恩所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

  其次,在上述教学案例中,课堂教学完全打破了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学习与活动的界限,整个课堂犹如一个艺术的舞台,师生就是舞台上的一个个角色,随机扮演,师生随机登场,让学生在角色转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语言转化、语言运用的练习,达到语言的内化,促进语言与思维的同步发展。

  再次,在问题情境教学中,学生以创造者的姿态进行学习,发挥自己的独特个性和丰富的创造力,在理解、表达中体现着灵活与机智,他们不断品尝着“尝试——成功”的乐趣。学生的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因而,这不仅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而且学生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及情感个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当然,问题情境的创设并非信手拈来,随意而行,巧妙、精当的情境需要准确理解教材、全面把握学情为基础,致力寻求阅读教材、教学实际、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使情境创设常中有新,变中有创。只有这样,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才得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