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学生的生命 |
---|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评价的艺术 |
一、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权益,是关爱学生生命的立足点。教师应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个体性,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尤其对于语文来说,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感悟,不同的理解,教师更不必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学生。
一位教师教学《捞月亮》时问:“猴子捞月亮的做法好不好?”当学生说到猴子不好时,老师高兴地评价:“对,小猴子不好,遇到事情一点不动脑筋,我们可不能像它们一样。”当学生说到猴子好时,老师脸一下子拉长了,显然不同意这种观点。试想一下,小猴子敢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不值得肯定吗?这位老师的做法无疑扼杀了学生的灵性,长此以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何谈起呢?
而另一位教师教学《狐假虎威》,问:“你认为狐狸的主意是好是坏?”大多数学生说狐狸的主意坏,因为它在说谎。极个别学生认为狐狸的主意好,它虽然说谎,但巧妙地保护了自己。教师评价说:“大家讲得都有道理,特别是后面的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真是了不起。”这位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还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鼓励学生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诸多名师也认为鼓励是教育的法宝,是最廉价的润滑剂。确实如此,鼓励可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这种自由的空间里可与老师、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成功中走向成功。
众多特级教师在课堂上总是自始至终地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如:“相信自己,你们会读好。”“你真行!”“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我怎么没想到,你体会得太精彩了。”“你跟大家的想法不一样,快说出自己的想法。”“佩服你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进步真大。”“大家在用心读书,渴望知识的热情深深地感染了我。”……据说,于永正老师鼓励学生的方法有近百种。鼓励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得到迸发,并使火花熊熊燃烧,照亮全班,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机。
三、宽容学生
赞科夫主张“对于‘后进生’,更加需要在他们的发展上下功夫”。要使学生发展,首先得宽容他们在发展中出现的错误。只有宽容他们的错误,才能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才能发动他们本身的精神力量,才是真正的关爱他们的生命。
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执教《程门立雪》一课,一个学生读错一个生字时,贾老师对大家说:“不是他不会念,而是没看清楚。”这个学生立即纠正了过来,等他读完时,贾老师又竖起大拇指说:“真不容易,7个字全念对了。”一个学生读完一段课文后,贾老师说:“读错了几个字,是正常的;如果全对了,就是超常的。”贾老师是多么宽容,他在细心地呵护学生幼稚、脆弱的心,这不正是关爱学生生命吗?
笔者在教学中也曾遇过类似的经历: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位学生把文中的一句话读错了,我说:“不要紧,第一次读错了是正常的。”读了第二遍还错,我又说:“这遍没读好,还有第三遍,第四遍。”第三遍仍错,我说:“面对困难别怕,你一定会克服的。”后来,他更紧张了,我不断地安慰:“别紧张,慢一点儿。”“大家都不急,都在耐心地等待你。”直到第七遍他终于读对了,我迫不及待地说:“了不起,你成功了!”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宽容产生了巨大的力量,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到生命存在的价值。
四、要委婉
面对学生错误,是严厉地训斥,还是委婉地批评?大凡高明的教师都采取后者。
一位教师执教《游园不值》一课时,忽然一个学生踢门而入,教师没有立即评价,而在理解“小扣柴扉久不开”时特地组织小组讨论:诗人为什么要“小扣柴扉”?在“久不开”的情况下为什么还“小扣”?全班交流发言时,踢门的那位学生脸红了。这种无声的评价,使学生如坐春风、如沐春雨。
一次,我教学《母亲的恩情》一文,要求大家从第二、三段中找出你认为母亲慈爱的句子读一读,结果有位学生读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句子:“夜深了,母亲还在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我随机应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说:“这位小朋友又把我们带到了前天晚上,让我们再看一眼母亲为儿子缝衣服的情景,母亲真是无比慈爱。”委婉的评价在指出学生错误的同时,保护了学生的自尊。
五、要牵引
维果茨基说过:“教育学不应当把眼睛看着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看着儿童发展的明天。”即教学应当依靠正在或将要成熟的心理过程,让儿童努力思考,在智力的阶梯上提高一级。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评价重在牵引,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落花生》一课,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结果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孙老师没有全部解答,而是说:“老师喜欢你们,你们肯动脑筋,会提问题,有很大进步。老师不可能在一堂课解决这么多问题,希望你们把问题带到课外,带进家庭,带入今后终身成长中去,去思,去想,进步会更大。”牵引性的评价,点燃了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花,激发学生更主动地去学习。
相反,若老师缺乏这种评价的意识,往往会对学生的学习置之不理、不予评价甚至冷嘲热讽。一位教师教学《景阳冈》,一个学生提出:“老虎的爪子有几个脚趾?”老师评价说:“你倒不如问老虎身上有几根毛。”全班学生听后哄堂大笑,极大地伤害了这位学生的自尊。其实,不妨换个说法,把问题牵引出去,“你的问题很有意思,我们课后可去动物园仔细观察一下”。
六、要动情
现在不少评价浮光掠影,轻描淡写。有的鼓掌成了打拍子,有的表扬成了背口诀,如,“棒棒棒,你真棒!”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最注重以人教人,”又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由此可见,无论什么样的评价必须动情,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倔强的小红军》,问学生小红军是怎样的一个人?一个学生接着别人的发言说:“‘连累’应当换成‘拖累’——这位小红军宁肯牺牲自己,也不愿拖累别人。”这时于老师走到这位学生面前问:“你叫什么名字?”“我叫王朝文。”于老师听后在黑板上写了“王朝文”三个字,说:“多响亮的名字!咱们握握手,好吗?”于老师和他一边握手一边说:“王朝文,你要知道,你是和一位著名的老师握手。”王朝文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这激动来源于于老师充满情感的评价。于老师的言行举止会永远留在王朝文的心中,他也许会因此立下志向而最终成为有成就的人。
评价是一门艺术,艺术地评价是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是对学生独立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关注,是对学生生命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