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心中站立起一位英雄
袁雨萌
摘自:《中国教师报》
----我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三课时)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受酷刑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8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
司马迁的刚强坚毅、才华横溢,《史记》的优秀杰出、万古流芳,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何让十一二岁的小学生读懂司马迁这个人,由衷地激发起对他的敬仰,并自觉地走近、尝试阅读《史记》这本书,我以为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重点。
一、直面“酷刑”,理解“发愤”。
“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备课时,我就在想:对于司马迁所受的“酷刑”,学生必定会产生疑惑、也希望能有所了解;而直接感知到酷刑的惨无人道、灭绝人性,又必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发愤”二字的深义。问题是,六年级的小学生,既不是什么都不懂,又确实还比较单纯,应该如何去讲,如何去引导,需要再三斟酌。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后,果然有学生提问:司马迁受了什么酷刑?
环视课堂,大部分学生面露疑色,也有三五个男生相互交换目光,一副心照不宣的样子,甚至有一个还有暗暗发笑,以手做剪刀状。
我不动声色,即请他介绍自己了解的情况。他尴尬片刻,涨红了脸,但也大体说出:“司马迁所受的是宫刑,又叫腐刑,也就是取出男子的睾丸,使他成为像太监一样的人。”
我继续正色追问:“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社会书上。”
“不错,看来你学习哪一门功课都很认真。”
见他的回答得到了表扬,又有几个学生举手,告诉我他们在《上下五千年》等历史故事书中也得知了这一史实。
“同学们,”我神色凝重,语调沉稳地说,“从历史故事以及有些影视作品中,我们知道古代有许多残酷的刑罚,而腐刑是其中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一种。它带给受刑者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巨大伤害,更使其心灵蒙受了永远的耻辱,它使正常人身体残缺,心理残缺,使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再也不能泰然自若、昂首挺胸地活着。所以,当司马迁受到这样的酷刑之后,作为一个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血液里流淌着自尊自强的信念、建功立业的梦想的伟男儿,怎能不感到万般屈辱,所以,他才会----”
“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学生不由自主地读出课文中的句子,接上了我的话。
“现在,你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课题中‘发愤’的含义吗?”我顺势追问。
学生经过思考,回答令人惊喜:
“司马迁作为一个堂堂的男子汉,受到这样残酷的刑罚,还能振作起来,努力写作《史记》,他真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
“司马迁本来痛不欲生,万念俱灰,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为了写完《史记》,他化悲愤为力量,把耻辱埋在心底,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写作,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是啊,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屈辱、痛苦、挫折面前,是抑郁而终,像弱者一样含恨离开人世,还是忍辱负重,百折不挠,做一个真正的强者,从精神上站立起来,永远不被人打垮?司马迁用自己的行动做出了最好的回答!让我们怀着对他的崇敬之情朗读课文!”
学生一脸肃然,清脆的童音掷地有声:“……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二、拓展阅读,升华体验。
由于学生住校等各种条件的限制,无法由他们自己去查阅资料,加深对司马迁、对《史记》的了解,我便从以下渠道入手,对课文内容进行了一些补充,使司马迁的形象在孩子们心中更加高大丰满,也使《史记》这本“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学生心中由神圣、神秘、遥不可及变得亲切可近起来。
1、教材重组,连词成句。
本册课本练习七中的“熟记成语”,编者以12个成语介绍了司马迁的一生。学完课文之后,我即把这一练习提上来,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并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连词成句,概括司马迁光辉的一生。
稍一点拨,学生便能顺利完成这一练习,既积累了成语,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司马迁伟大人格的认识:
“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从小就(博闻强记),聪慧异常,再加上(家学渊源),他受父亲影响极深,立下了宏伟的志向:协助父亲写完《史记》。为了增长见识,积累材料,年轻时代的司马迁(栉风沐雨),游历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在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将军李陵入狱,司马迁(挺身而出),(犯颜极谏),因而得罪了汉武帝,遭到(飞来横祸),蒙受了(不白之冤)。身受酷刑的司马迁悲愤交加,但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还是(忍辱含垢),坚持写作,终以(大笔如椽)完成了52万字的(鸿篇巨制)----《史记》,并将它(藏之名山),传之后人,功高盖世,名垂千古!”
2、串讲片段,激发兴趣。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之后一课是课本剧《负荆请罪》。学生对这一故事并不陌生,对之前发生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却只有少数人能说上几句。为让他们对蔺相如、廉颇的性格特点有更完整的认识,也为了让他们初步领略《史记》的风采,我利用早读课时间给他们读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部分段落,又将整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了一遍。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当原文中有些句子他们能听懂或猜出大概意思时,那得意劲儿就别提了!
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学生积累了很多种类的成语。如提到来源于历史人物或故事的,学生能滔滔不绝说上许多。当他们说到“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成语时,我说:“这些成语其实也来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呀。”学生疑惑地瞪大了眼睛。我趁热打铁,又介绍了《项羽本纪》的一部分内容,有些学生平时喜读历史故事,也请他们讲讲自己知道的故事情节。刘邦,项羽,韩信,这些原本对学生来说只是一个个抽象的名字,现在终于慢慢还原为一个个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了。
听了我的介绍,学生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多亏了司马迁啊,要是没有他的《史记》,我们怎么会知道几千年以前发生过的故事呢?”
“老师说《史记》不但是一部详实的史书,还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果然名不虚传,他把人物写得多生动细致呀!”
更有少数阅读能力较强的孩子,跃跃欲试想要读《史记》了。我心中暗喜----如此煞费苦心,不就是为了这点成效吗?
3、推荐诵读,强化体验。
语文学习,除了教会学生读懂课文,读好课文,能体会到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是否还能带给他们更多的东西?我个人的想法是:在一册课本的二十多篇课文中,可能只有一两篇是真正能打动我的,那么,我要尽力让它们也能打动我的学生,让他们受到语文文字的感染、熏陶,让他们以这篇课文为媒介,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学到更多的东西。
教学本课之前,我自己找来《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读了几遍。为了让学生更加充分地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刚毅坚强的性格,为了让学生从小能培养一点坚忍不拔、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我推荐给学生两段话,要求他们熟读、背诵: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报任安书》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讲解之后,学生理解了句意,明白了道理,更感受到司马迁伟大的人格魅力,一个英雄形象就这样在他们心中站立起来;同时,在他们的心里,也播撒下了刚强、坚韧、百折不挠的种子。我相信,只要有阳光,有雨露,这些种子一定会发芽、开花,长成一棵棵挺拔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