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教《小音乐家扬科》有感
          ★★★★
【字体:
教《小音乐家扬科》有感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教《小音乐家扬科》有感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教国外经典小说课文 
 近日,我在教《小音乐家扬科》时,设计了让学生质疑的环节,学生提出了很多的问题: 
 1  扬科是小偷吗?  他拿到了小提琴 为什么不直接跑回去,而在原地就看起来 弄起来 
2  扬科不是小偷,他只是看了看小提琴,摸了一下, 为什么要这样残忍的打他,而且 竟然把他打死了。 
3  扬科为什么不直接向管家借小提琴? 
4  扬科为什么只躲在乡村旅店的墙角下静听,而不进去听? 
5  扬科被打后,他母亲来了,只是把扬科抱回去,她好象什么也没有说,为什么? 
  
对于这些问题还真不好回答,学生自己讨论 也没有一个令大家满意的结果,我翻了参考书等。里面介绍也很简单: 
课文写的是一个富有音乐才能的波兰孩子扬科,只为看一看、摸一摸地主仆人的小提琴,就惨遭毒打,悲惨死去的故事,揭露了在吃人的剥削制度下,穷人的孩子即使有才能也会被埋没,而且摆脱不了被迫害致死的悲惨命运。 
思考了很久,扬科为什么被打?真是像参考书上讲的“只为看一看、摸一摸地主仆人的小提琴,就惨遭毒打”吗?实际上,我们还应该从外国文化深入考虑,外国18、19世纪时期的森严的等级制度,贵族与穷人的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参考《简爱》等文学作品)像扬科这样的穷孩子“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会在哪里,好像寄居在人家屋檐下的燕子”是根本不允许碰小提琴的,是不配的。 
我用了10几分钟时间向学生介绍了这些背景知识后,再让学生来讨论上述问题,学生就豁然开朗了。 
新课程下,怎样对这类经典文章定位也许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不能动不动上来就是吃人的, 罪恶的,是不是还应该从更广泛的角度去考虑故事发生的原因,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呢? 
回想自己读书的时候,碰到类似的文章的问题时。想也不多想只要填上“罪恶的资本主义,吃人的剥削制度”总能得个比较好的分数,而对于文章本身自己并没有多少了解,这是什么原因呢?想来也是碰到这样的文章就来个定性。而不去深究并长期训练的结果了。 
近日  在网上看到某文章在批评某版本的中学语文教科书选了丁玲的〈曼哈顿街头见闻〉,说的是,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入选这样的文章的意义是不是应该值得商榷。 
 专家在选择教材的时候是从什么角度考虑的,我们老师又应该如何在当前形势下把握教材呢? 
   语文的特性决定了 我们老师在教学一篇文章时应着重抓什么,而像〈小音乐家扬科〉这样的经典文章语言优美流畅,特别是作者描写音乐的这些细节更是令人赞叹,显克微支有“波兰的语言大师”之称 
                                              版权所有 不准转载 
3A Disk网络硬盘